肖邦音乐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相似特性

时间:2022-10-12 12:39:02

肖邦音乐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相似特性

【内容摘要】为了更好地理解肖邦音乐的特性,文章以肖邦的练习曲Op10.No3为例,借助中国古典诗歌这一载体,从起承转合、叠加、回文、反复、模进、顶真、叠字7种表现手法,对称节奏、不对称节奏、自由节奏3个节奏型,以及对故乡的深情、柔弱而坚强的个性和民族的气质3类情感对肖邦音乐的特性进行了诠释,指出了肖邦音乐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相似特性。

【关键词】表现手法 节奏 情感

肖邦(1810—1849年)是浪漫主义时期波兰著名的作曲家,被人们誉为“钢琴诗人”,那么,他的钢琴作品与我们中国古典诗歌有何相似之处呢?笔者将用中国古典诗词来诠释肖邦的练习曲Op10、No3,希望借此更深刻地理解肖邦音乐中的诗性,同时让中国的演奏者更好地演绎这位跟我们不同国籍,却与我们内心如此相通的音乐家不朽的音乐作品。本文从表现手法、节奏、情感三个方面,具体分析比较该曲与中国古典诗词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表现手法

1.起承转合

肖邦这首练习曲浪漫抒情,以主题句为例,前两小节(起)—第三小节(承)—第四小节(转)—第五小节(合),这个乐句包含五个小节,体现了起—承—转—合的关系。“起承转合”的概念首先源于古代诗文创作,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旧时诗文惯用的行文方法,后泛指文章作法。“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结果是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因此,在中国古典诗歌当中更是常见。比如王勃的诗《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这是一首游子思念故乡的诗歌,同肖邦该曲的离别之愁、思乡之情很相似。在这首诗中,首先开头以万里长江的停滞之景来书写诗人之悲,是起因,这与肖邦曲子的起句类似,钢琴家也许是被什么触动了,或是哪个友人赠送的银杯或是那一抔家乡的泥土,都让钢琴家产生了离别的愁绪。其次,在承句中,“万里念将归”通过一个广阔的空间将诗人的悲伤推到顶点。在肖邦这首练习曲中的那一份情绪也升发到了顶点。再次,再一转,诗人王勃回到了当下的秋天黄昏之境。肖邦的情感在第四小节也一转,离愁淡了一点。最后,在合句中,诗人的一句“山山黄叶飞”留下了让人回味的寓意,这翩翩飞舞的黄叶正是象征着漂泊在外的游子。在肖邦该曲的第五小节中,肖邦所表达的感情如同低吟浅唱,音虽然收住了,但曲中之意仍然意味深长,让听众产生无穷的联想。

2.叠加

在这首练习曲的主题句中,分为三个声部,高声部像小提琴般,似一条明线,而低声部像低音提琴般一直保持弱音,似贯穿全文的一条暗线,中声部作为和声的填充,使音响更加丰满。

意象叠加就是将几个意象放到一起。在诗歌中对意象叠加的表述是意象组合。南朝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云:“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留。”因此,意象组合要求以意为主,“尽量选择能表‘意’的‘象’”,最后将“象”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①。肖邦这首练习曲中三个声部叠加的情形,也如同诗歌中的意象组合,三个声部各尽其“意”,但是又能够交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李叔同《送别》的上阕:“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由于诗歌艺术和音乐艺术的不同,诗歌是线条性的,因此“长亭”“古道”“芳草”“垂柳”“笛声”“夕阳”这些意象,依次出现在了画面上,但意象都组合起来:“长亭”“古道”本就是古代离人分别之处;“芳草”也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连天的芳草更是看不到边的寂寥;“柳”更是离别的代表之物,一是柳本生在江边,人们分别之时总会折柳送别,二是柳有“留”之音,代表了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笛声”同离别也是密切联系,有《折柳》曲是送别曲,抑或是为送别而吹奏笛子,这也是离别之意;“夕阳”时刻已是傍晚,傍晚乃一家团聚之时,却不得不分别,自然又增添了分别的离愁。肖邦的这首练习曲三个声部交相辉映,音乐是立体式的,有层次的,高声部的旋律描述出作曲家的忧郁、伤感的情绪,低声部给出了深沉的和声,与之相呼应,更加增添了离愁别绪,中间声部和声层的填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诗歌艺术和音乐艺术不同,但是两者叠加之后,表达出来的效果却是相似的。

3.“回文”式

肖邦这首练习曲中的14、15小节的高声部,正行逆行都一样,呈现出“回文”的样式。回文体是可以倒读的诗词格式,相传西晋傅咸和东晋温峤都作有回文诗,其诗早已失传,十六国时期前秦才女苏蕙曾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寄赠其远徙的丈夫,词甚凄婉,长840字,可以循环朗读。西方音乐中的逆行体相当于中国诗词的回文体。逆行手法最早用于13世纪的克劳苏拉。14—15世纪的卡农体有很多是逆行卡农。14世纪法国作曲家马肖称这种逆行卡农为“我的结束就是我的开始”②。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也比较多,比如苏轼的《菩萨蛮》:“峤南江浅红梅小,小梅红浅江南峤,窥我向疏篱,篱疏向我窥,老人行即到,到即行人老,离别惜残枝,枝残惜别离。”这首诗中前4句写乐景,后4句写悲情。诗中描写了一位俏皮可爱的江南女子,隔着小梅红偷窥着诗人,而一想到时光如逝,而别离的愁苦又非常伤感。这一句“离别惜残枝,枝残惜别离”同肖邦该曲中的这一段高声部的回环相似。回环的音符传递出难舍的别离之情。

4.反复

21至29小节构成了aabb的反复方式,其中21至23小节与23至25小节一样,25至27小节与27至29小节一样,这种音乐素材的重沓和反复,是音乐的艺术规律和美学原则所决定的。叔本华在《艺术和表象的世界》中指出:“我们从重复和从头反复中看到了音乐语言的内容多么丰富,多么意味深长,如果由文字组成的作品也这么重复,是不可忍受的,在音乐中却显得非常合适而有利无弊;因为为了充分理解音乐,我们需要连听两次。”③可见,反复大大增加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在诗词当中,反复也是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它是“为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手法”④。比如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这是陆游与唐婉在分开几年后在沈园再次相遇时写下的,表达了分别几年间的愁绪痛苦。几个反复的词语“错!错!错!”“莫!莫!莫!”道出了心中无尽的情绪。在肖邦这首练习曲中也是如此,“反复”的运用强调了作者的情感。反复在该曲中还有很多,例如58至61小节,同样的音乐素材反复了4次,并出现在B乐段结束时,不但是离别之情的升华,而且在弹奏时要做“渐弱渐慢”处理。虽然音符没变,和声没变,但情感是有变化的,表达了作曲家难以割舍、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上一篇:中国当代女性艺术的特征 下一篇:中国古典艺术的和谐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