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10-11 11:23:58

浅析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分析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的表现及成因是认知引起的交往障碍,情感引起的交往障碍,人格引起的交往障碍;并且提出了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的方法技巧,这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成因;排除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的表现及成因

(一)认识引起的交往障碍

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岁到23岁之间,正处于生理发展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的过渡期。从心理上讲,大学生正处于走向成熟又未真正成熟的过渡阶段,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许多过渡状态的矛盾性,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但发展不成熟;看问题易带主观性、表面性、片面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按照交往规律,第一次交往会给人留下深刻影响,尤其交往时间不长,更注重外表、表情、口才,这是人的素质很少一部分,但由于大学生认识问题片面化,从表面的东西推论其他。

2.刻板效应。刻板效应,又称定型效应,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人依据的心理现象。比如有些大学生都会认为北方人豪爽、大方,南方人委婉、小气,某同学来自某地方,就有某地方的特征,来自南方的同学就都小气;这种先入为主的思维常常阻碍了大学生的正常人际交往。

(二)情绪引起的交往障碍

心理上的不成熟使其不能全面了解一个人的整体面貌,往往出现以偏概全,甚至在人际交往中情绪化。情感的喜怒哀乐、某种情感心理决定了彼此今后的交往,而大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但波动性较大,在大学生人际交往常会出现忽冷忽热,影响到正常的人际交往。

情感障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嫉妒。这是指在意识到自己对某人、某物品的占有或占有意识受到现实的或潜在的威胁时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在大学生身上主要表现为大学生通过高考考上大学,尤其上名牌大学,这类学生在原来的高中非常优秀,自我优越感强,但一旦到了大学里,发现很多比自己优秀的同学,如果能坦然面对,积极地竞争及合作;如果心理不平衡,害怕别人超过,不能正确地面对竞争,采取不正当地方式竞争,必然造成不好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人际交往困难。

2.恐惧。恐惧是指对常人不怕的事物感到恐惧,或者恐惧体验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远远超出常人的反应范围。大多数大学生第一次离开家及父母,对外面的世界即好奇又恐惧,尤其到了大学的陌生环境,对待同学又想信任又不敢信任,即想跟同学交往又不知如何交往,导致其处于焦虑状态,长期下去,会带来人际交往的障碍。如:在人际关系上表现出害怕得罪人,与他人交往小心翼翼,甚至害怕自己一句话、一个眼神会引起他人的不满,常常患得患失,

二、在人际交往中心理障碍的排除

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认知、情绪、人格是统一的整体,认知决定了情感、人格,在人际交往中,首先纠正错误的认知,才能表现良好的情绪及人格,同时注意人际交往的方法技巧,遵循尊重原、真诚原则、宽容原则、自信原则,才能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克服社会认知、情感、人格引起的误区

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常常为一句话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例如:某同学对另一同学说“你真好啊!”,不同同学不同的认识,会在人际关际中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有的同学会认为在夸我,表现出高兴;有的同学会认为在讽刺我,表现出敌意;有的同学会认为在安慰我,表现出伤心。大学生首先解决认知的问题。可以运用艾利斯的ABC理论,又叫合理情绪疗法,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主体对此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A是诱发事件,B是对此事的认知,C是心理行为结果。从此分析可以看出在人际关系有良好的关系,关键在于B即认知的修正,主要同不合理的认知的辩论,依照不合理的认知,进一步推理,最后引出谬论,从而使自我认知到自己先前思想中不合理的地方。类似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即所谓“产婆术”的辩论技术。大学生常会出现的不合理认知有糟糕可怕化、不能忍受、包罗一切或过度概括、贬低自我价值。从不合理认知导出谬论。

(二)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掌握实践技巧

大学生人际关系在实践中常常因为缺乏技巧,常会出现好心让人误会或想跟某人交往却不知如何开始,甚至有的大学生选择不交往,独来独往。人际交往需要一些交往技巧。善于换位思考。大学生常常把同情心和同理心混淆,同情心,完全同意对方的观点及感受;同理心理解对方的观点、感受并作出反馈,但不一定赞同对方的观点和行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一样,成长经历各异,没有两个同学能完全相同的观点及感受,大学生更应同理心的心态,理解对方的观点、感受并作出反馈,但不一定同意对方的观点和行为,在行为上换位思考,分辨对方的内心感受,将此辩识反馈对方,能积极反应。

以上基本原则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具有指导意义。总之,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仅仅在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基本理论,更为重要在实践中本着真诚的原则摸索适合自己的交往技巧。

参考文献:

[1] 钞秋玲,王刚.主编大学生成功心理导航[M].陕西: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2] 李静.青年必备能力培养全书[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蔡慧(1990-),女,汉族,吉林人,本科学历,江汉大学文理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方向:勤俭节约,光盘行动。

上一篇:民办高校创业型营销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下一篇:高职院校韩语精读课程教学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