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精品 第4期

时间:2022-10-11 11:18:56

馆藏精品 第4期

稀世珍宝宋代黑釉油滴碗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陈列展品中,有一件宋代黑釉油滴碗,虽然色彩单调,但其满布的银色小圆点却非常引人注目。当人们的目光落在这件色彩最深的黑色器物之上,即有一种深沉、庄严之感。此碗征集于陕西渭南蒲城县城关镇,高8.5厘米,口径30.2厘米,底径10.6厘米。器型规整,口大足小,口沿微敛,浅斜腹,圈足。器物通体黑釉,黑釉中有密集均匀的银色小圆点,晶莹透亮,形似油滴,稍凹入釉面,使油滴纹更加深刻。器外黑釉不及底。内外均有缩釉点,釉层较厚。胎色灰白、坚致。釉润泽。

油滴釉是黑釉中的一个特殊种类,属结晶釉。其盛烧于北宋,衰于元末,其中以建窑最为有名。因黑色釉面上散布着许多大小不一的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样具有光泽,故名“油滴釉”。油滴的形成是釉面气泡排出密集铁的氧化物析晶,由于器物的釉溶融后,经过缓慢的冷却,使釉中的结晶质处于饱和状态,从而产生了大量气泡,当气泡破裂时会集中氧化铁的结晶,保持这种状态直至冷却后即产生了油滴斑纹,形成美丽的结晶。只有掌握了恰当的烧制气氛,才能达到完美、理想的效果。黑釉是瓷器中最普遍、最常见、最单调的一种釉色,而古人发现铁元素在釉中能产生不同形状的结晶,用不同的温度和不同的烧成工艺创造出了变化莫测的窑变彩虹和满天星斗的油滴釉,一改黑釉的单调与平淡,为黑瓷增添了光彩。古人奇迹般地创造出的油滴釉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展露了质感的美。油滴釉最早由建窑烧成(福建北部)。建窑的胎土因含铁高,俗称“铁胎”或“乌泥窑”,亦名“黑建”或“乌泥建”。因其釉色别具一格,一时影响了南北各窑竞相仿制。建窑以外的定窑、鹤壁窑、临汾窑、耀州窑等均有烧造。

由于黑瓷适合当时流行的“斗茶”(又称“点茶”)风气需要,有些窑口还为宫廷烧制这类茶盏。南末以后,随着对外贸易的频繁交往,瓷器成为外销商品,其中以黑瓷最为流行,特别是日本在当时传入不少这类黑釉器,号称“天日釉”。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日本山城人加藤四郎(号称“陶祖”)曾随道元禅师来我国学习制瓷术,回国后在尾张濑户制瓷,世称“濑户物”,即瓷器之意。现存日本国家博物馆内的数件我国宋代油滴釉瓷器,被日本人视为国宝,每隔七年向观众展示一次,可见黑釉瓷在历史上的影响之大了。

因为黑色釉的美丽,还吸引了历史上很多文人所津津乐道,作诗赞美,如“盛茶闪金光,盛水闪银光,映日透视,晶莹夺目”等等。

此碗制作工整,胎薄质坚,釉面莹润匀净。喇叭形大敞口,矮圈足等,都具有北方窑口的典型特点。这件器物虽然较大,但仍不失其轻巧、秀丽之感,具有清新、高雅、独特的艺术韵味,不但体现了古代的工艺技巧和艺术水平,也展现了宋人质朴无华的美学追求和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

油滴釉器多出自建窑,胎体较厚,器型较小,像如此之大和如此之精美的油滴碗,而且出自北方窑口,实属罕见,为难得的珍品。此器1996年5月被国家文物鉴定小组定为国宝级文物(编者注:国宝级文物认定后暂未实行)。

精巧神奇的青釉提梁倒灌壶

陕西铜川耀州窑博物馆门前的广场上,有6米之高的提梁倒灌壶雕塑,吸引着众多游客驻足观看,寻问原委,这就是耀州窑五代时的代表之作――青釉提梁倒灌壶,此壶出土于陕西彬县,1982年陕西省博物馆征集,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此壶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底径7.5厘米。壶身呈圆形,提梁,有流,圈足、壶顶为双层柿蒂纹,象征壶盖,但不能开启,并与肩上的提梁连接,雕成一细长的长毛凤,矫健有力地伏卧在提梁顶端,凤头在提梁上方雄视前方,圆眼短嘴,凤冠似乎迎风飘拂,凤周身羽毛丰满,凤尾有一排连珠纹饰。壶嘴雕成一对正在哺乳的子母狮,母狮前肢趴地,后肢躺卧,仰头张目,耸耳,翘尾,利牙外露,似乎时刻以备外来进犯;子狮蹲趴于母狮腹下,吸吮乳汁,造型可谓生动逼真。壶的腹部减地满刻华丽的蔓草和缠枝牡丹花,下饰一周仰莲瓣纹。使人意想不到的是器底有一五瓣梅花孔,为注水口,灌水时,将壶倒置,水从梅花孔中灌入,直至水从母狮口中外流时即盛满。因壶内有漏柱与水相隔,底虽有孔而滴水不漏,即倒灌正流。经实际测试,可盛水910毫升。这件提梁倒灌壶造型独特,构思奇巧,以凤凰作柄,以狮子作流。而倒灌正流则是它的神来之笔和耐人寻味之处。

壶通体淡青釉略泛灰,光泽莹润。胎质坚细,呈灰白色。整个器物综合了捏、搓、接、贴、压、刻、划、剔等技法制成。造型、结构极为奇特,纹饰繁缛华丽,艺术表现手法非常新颖,是耀瓷中极为罕见的珍品。

耀州窑位于今陕西铜川黄堡镇一带,铜川旧称同官,宋时属耀州管辖,故称耀州窑。其创烧于唐,发展于五代,鼎盛于北宋,明中叶以后停烧。其以烧青瓷最为著名,青瓷中以刻花、印花为主,尤以刻花最为盛名,并形成了一个与越窑面貌、风格有别的北方青瓷窑系。耀州窑青瓷刻花工艺线条流畅,刀锋犀利洒脱,质朴率真,热情奔放,展示了黄土高原的鲜明风格,所留下的一些精品至今仍使我们赞叹不已,这件提梁倒灌壶即是如此。

此器过去一度曾被认为是北宋器物,但从其造型、釉色、工艺等方面来看,定为五代时较为妥当。首先从造型上看,其具有唐代遗风,器腹部浑圆,饱满,而其较高且外撇的圈足,则有唐代金银器的遗痕。釉色淡青略泛灰白,主要是施化妆土的原因,增加了釉色的清亮度,形成了晶莹、柔和、滋润、淡雅的美感,这也是五代时期的一个特征。工艺上,刮釉露胎。胎灰质坚,气孔小,也反映了五代时从瓷土的粉碎到泥浆的淘洗、泥料的炼制等方面,都有了改进和提高。

据考古资料显示,倒灌壶应是五代时创烧,而后在辽代、金代、明、清时均有出现,只是造型上有所演变,制作材料上有所增多,有锡、紫砂等质地。

这件提梁倒灌壶制作极为精致,在造型、构思上与众不同,具有创造性,在外型、结构上可谓煞费苦心,显示了古代工匠大师才思独运的个性。1996年被国家文物鉴定组定为国宝级文物。这件集观赏和实用为一体的提梁壶,制作精良,构思巧妙,称之为国宝应当之无愧。

(责编:耕生)

上一篇:雁门关外浑源窑 下一篇:再议齐白石作品的多胞胎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