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困惑到妥协―论《麦田的里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

时间:2022-08-27 11:41:51

从困惑到妥协―论《麦田的里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

【摘要】《麦田的守望者》是美国青少年文学史上一部经典之作。小说以自叙的方式讲述了年仅十六岁的中学生霍尔顿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迷茫和彷徨,再现了青春期少年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的矛盾心理。本文拟通过分析造成霍尔顿成长困惑的社会和心理因素,展示霍尔顿从困惑、出走,到顿悟、妥协的心路历程,从而给当代青少年及其教育者些许启示。

【关键词】成长;困惑;心路历程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创作的第一部也是最成功的一部长篇小说。在这部作品中,作家塞林格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痛苦、孤独、沮丧等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塑造了一个性格复杂而又矛盾的青少年形象。堪称成长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出身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终日游手好闲,不肯用功读书。在被学校开除后,他离家出走,开始了近三天的流浪生活。他历尽艰辛,结果得到的却是更大的失望和孤独,变得更加苦闷彷徨。在一次次被社会否定后,他开始醒悟并向社会妥协。

霍尔顿所处的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物质生活富足但精神生活贫乏,传统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被摧毁。信念的缺失使人们的孤独感增强,对自我价值感到困惑,对前途感到迷茫。社会的多变使青少年的成长变得更加困难,这是霍尔顿成长危机的时代背景,也是他无法摆脱的困境。

另一方面,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殊性造成了霍尔顿的精神困惑。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认为,人在青春期面临的矛盾主要是自我实现与自我迷失之间的冲突。我究竟是谁和我要成为什么样子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两个问题。一方面,他们留恋天真无邪的童年;另一方面,他们对即将进入的陌生的成人世界充满恐惧,于是游离在儿童和成人的边缘,在变与不变之间苦苦挣扎。这一点在霍尔顿身上表现得极为明显。从年龄上说,霍尔顿理应做好告别童年进入成人世界的准备;然而在心理发展上,他还处在困惑的过渡阶段。他珍惜童年的简单、纯洁和童真,厌恶成人世界的虚伪、腐败和装腔作势。他拒绝从儿童到成人的转变,梦想永远长不大。他心里明白生活不应该是现在的样子,但应该是什么样的却并不清楚。他渴望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未来的方向,但却找不到目标。他陷入了自我实现和自我迷失的矛盾之中。

霍尔顿是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青少年典型。他有一颗纯洁善良、追求美好生活的童心,对成人世界的放纵感到失望和不适。他反感成人世界的虚伪势利和假模假式,他忍受不了满眼的污秽和下流。然而愤世嫉俗使他变得消极,不求上进和玩世不恭。他抽烟、酗酒、打架、调情甚至找玩。生活的空虚、成人世界的放纵使他处在危险的边缘。他讨厌虚伪并对虚伪及其敏感,任何虚假和做作都逃不过他的眼睛。然而矛盾的是,霍尔顿自己也经常撒谎,变得和周围的人一样虚伪。他有着年轻人的坦诚和率直,但却不自觉地受到了成人世界的污染。

身份的认同和归属是青少年成长的必经之路。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正处于角色的转换期,生理上的成熟使他们渴望心理上的独立,迫切要求对身份的认同和社会归属感。在这个时期,他们需要有人指引,告诉他们正确的方向,从而顺利克服内心的焦灼、迷茫和困惑,进而成功地进入成人社会,并逐渐承担起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一旦缺失引路人,青少年很可能无法适应社会所赋予的责任,变得无所适从,甚至对社会产生消极情绪。《麦田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正处在这样一个角色转型期。他渴望真爱、理解和沟通,渴求实现自我价值。当他陷于青春期的困惑之时,他感到压抑、苦闷,希望得到外界的指引和帮助。然而在那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如此冷漠,他的努力成为泡影:他的父母和哥哥因为已被社会同化而不了解他的苦闷,他喜欢的妹妹太小不能真正懂得他的哀愁;当他去向他唯一敬佩的老师――安东里尼寻求帮助时,却发现他是个同性恋者。他挣扎于缺少爱、沟通和理解的痛苦之中。

霍尔顿渴望真诚和爱,但在现实中遇到的却都是虚伪和欺骗,而他又无法改变现实。当对这一切的探索无果后,霍尔顿开始反抗,他选择了逃跑。他离开了学校,离开了家。然而看到的却是一幕幕人间丑剧。宾馆里那些变态的、寻欢作乐的男女让他对这个世界更加失望。他从东部逃到西部,却发现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处。在现实中看不到希望,他就在想象的世界里给自己虚构了一个角色,做麦田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 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我得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麦田的守望者。”霍尔顿想成为孩子们的守望者,守住孩子们的纯真,不让他们掉下悬崖,不让他们陷入成人世界的卑劣,欺诈和放纵。然而幻想终归是幻想,无法解决现实的危机。在一次次的被否定之后,霍尔顿开始醒悟自己无法脱离现实,最终选择与社会和解,向社会妥协。与其他成长小说的主人公不同的是,霍顿的妥协是被动的,且带有很强的悲观色彩。

可见,特定的时代背景、冷漠的成人世界以及得不到理解和爱,使处于青春期的少年霍尔顿经历了不能承受之痛。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孩子的成长也要经历类似的磨难,或者更多。霍尔顿的经历对当代青少年的成长同样具有启示意义,他们也需要一个守护者,执着地为他们守护内心深处永恒的纯真,给他们的心灵留出一方净土。

参考文献

[1] Laura. E. Berk. Infant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M].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2] 常耀信. 《美国文学简史》.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0.

[3] 李雳,张雷. 《青少年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4] 芮渝萍. 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5] 塞林格著,施咸荣译:《麦田里德守望者》,译林出版社,1996.

注:本论文研究内容为作者2006年校级科研启动课题

上一篇:维生素C在运动中的作用 下一篇:试论古代“伤痕”文学作品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