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方法治疗川崎病(KD)的短期治疗效果观察

时间:2022-10-11 08:36:27

不同方法治疗川崎病(KD)的短期治疗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不同方法治疗川崎病(KD)的短期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4月到2013年2月收治的81例川崎病患儿,将其随机划分为两组,其中甲组患者接受43例接受血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乙组38例患者接受阿司匹林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后,观察冠心病(CAD)发生率、血沉恢复正常时间、血清C-反应蛋白( CRP)、红细胞沉降率( ESR)、血小板计数( PLT)、白细胞计数(WBC)、退热时间。结果:81例患者中,出现冠脉病变23例,病变率为28.4%,治疗后CAD发生率以及血沉恢复正常时间无明显差别,治疗实施三周后,甲组患者病变恢复率明显优于乙组患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不同方法;川崎病;短期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4-073-01

笔者选取我院于2011年4月到2013年2月收治的81例川崎病患儿,将其随机划分为两组,其中甲组患者接受43例接受血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乙组38例患者接受阿司匹林药物治疗。其中甲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1年4月到2013年2月收治的81例川崎病患儿,将其随机划分为两组,其中甲组患者接受43例接受血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乙组38例患者接受阿司匹林药物治疗。81例患者中,男47例,女34例,年龄为5个月到7岁,平均年龄2岁8个月。入院后,患者均被确诊为川崎病,同时伴有皮疹等并发症,常见于发病初的2-3天,7天后逐渐消退。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症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分析。

1.2治疗方法

甲组:应用静脉用人血丙中秋蛋白联合阿司匹林对患者进行治疗,在患者病程10天内对患者应用血丙种球蛋白400mg/(kg・d)对患者实施治疗,连续对患者实施静脉滴注3-5天,在急性期,患者服用阿司匹林80-100mg/(kg・d),患者分三次口服,体温正常后服用剂量为5-10mg/(kg・d),连续对患者进行2个月治疗,如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应服药指患者冠状动脉内径正常之后3个月;乙组: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用法与甲组治疗方法相同,同时对患者增加使用潘生丁3-6mg/(kg・d),口服维生素E,同时对患者静脉滴注复方丹参。

1.3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 ESR)、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退热时间以及冠心病发生率。并观察患者呼吸、心率、皮疹、体温,了解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

1.4疗效判定

根据相关评判标准,对患者病情进行评判。①超声心动图(UCG)冠脉灰度增强;②血FDP-F/D(FDP是一种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和尿B2球蛋白不下降;③血小板数减少;④血浆白蛋白降低(尤其< 30g/L);⑤白细胞数(尤其中性粒细胞)不下降;⑥CRP不下降;⑦发热不退[1]。

1.5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指标对比

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后血沉恢复正常所需时间、CAD发生率等对比无明显差别,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施治疗后,甲组患者冠脉病变3周后,患者恢复率为53.3%,显著优于乙组(50.0%),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变化

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后,甲组患者退烧天数明显短于乙组患者,甲组患者口腔黏膜改变、淋巴结肿大、手足硬肿症状改善明显优于乙组患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热性发疹性疾病,主要病变为全身血管炎,该病症极易造成心脏以及冠状动脉受到侵犯而使患者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该病症是造成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2]。该病症极易诱发冠状动脉病变。因此,在对患者实施治疗过程中,应对冠状动脉瘤实施有效预防以及治疗。其中对川崎病治疗中,主要采用药物对患者实施治疗。血丙种球蛋白可有效阻断患者急性炎症,提升患儿的免疫机能,该药物治疗可有效缩短热程,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对于预防冠状动脉病变治疗效果显著。同时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对患者实施治疗,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提高患者免疫机能。冠脉受累发生率明显下降。

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81例患者中,出现冠脉病变23例,病变率为28.4%,治疗后CAD发生率以及血沉恢复正常时间无明显差别,治疗实施三周后,甲组患者病变恢复率明显优于乙组患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李淑娟, 王慧深, 李运泉.采用不同方法治疗不同年龄川崎病患儿的疗效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21):1656-1657.

[2]李瑞燕,李晓辉,徐酉华.细菌感染在川崎病发病及冠状动脉损害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5(35):458-459.

上一篇:新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下一篇:如何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