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师高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11 05:39:12

对教师高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要解决教学效率问题,为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承担教师责任,掌握有效的教学管理技巧,科学规划课程目标,完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高校学习,真正做到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理念 技巧 规划 职责 高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教学效率,并且不断思考该如何实现高效教学。这是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学生成长的迫切需要。当然这也应该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追求。下面是我对如何实现高效教学的一些理解,希望与大家分享。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坚定教育信念

所谓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

可以说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理念。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却看到了这样的现象:许多怀揣着“为中华之复兴而教学”梦想的教师们,在岁月的消磨中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没有创造、没有效果的活动。他们中有许多都痛苦地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无意义的,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挣教师工资养家糊口的教书匠。甚至有些教师会做出令自己也非常痛苦的抉择:放弃教学。究其原因,就是这些教师没有获得科学理念的指导,教学没有成效,没有体会到教学的快乐和价值,从而失去教学的信念。

所以作为教师,要想教出价值,教出意义,实现高效教学,就必须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要做人师,不做经师;要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者,学生终身学习的奠基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进入你课堂的孩子都希望成长、学习和成功,而且也具有这样的能力。教师同样也要对自己有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期望,坚信自己具备触动孩子们生命及灵魂并将他们带到新高度所需要的技能,坚信自己能“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人生。”而当我们宣称并认为我们有所作为的时候,我们正在彰显自我的尊严和教师这个职业的尊严,也就在这个时候我们也才开始了由教书匠向真正教师蜕变的历程,才开始能够成就学生和自己的未来了。简言之,当一位教师树立了“学生成长为本”的理念并坚定了教师的职业信念的时候便为高效教学奠定了思想基石。

二、教师要掌握管理技巧,改善课堂环境

所谓课堂管理就是指以一种有序的方式进行计划和引导活动,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使捣乱行为和各种纪律问题减少到最低的程度。研究表明,决定学生成效的28个因素中,课堂管理是最重要的因素。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各种影响学习的问题:如上课开始后学生不能迅速安静下来,课堂中间也会突然冒出诸如“老师我要上厕所”,“老师我家长来了,我要出去一下。”等问题。处理这些问题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打乱教师了的教学安排,也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些问题让很多教师为之困惑,不知如何解决。事实上课堂管理是有技巧的,掌握了技巧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成功管理课堂的关键是对问题进行预防,而不是问题发生后如何解决。因此教师在教学开始前就要掌握一定的课堂管理技巧,以便建立民主规范的课堂新秩序,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

课堂管理有很多方面技巧,其中最重要的是制定清晰、明确、持久的、前后一致的规则和程序。当然规则和程序是不同的,规则是用来设置行为限度的,一旦打破就会有相应的后果产生,就应受相应的惩罚;而程序是我们想每次用相同的方法让学生完成一件事。

规则和程序都要在开学之初就制定好。规则制定时要经全班讨论,制定出如:铃响后要进入教室并保持安静,按要求放好学习用品,不经许可不能发言、离开座位等内容,并且要明确违反规则的惩罚和遵守规则的奖励。通过这些规则让学生了解在课堂上哪些行为是教师希望的,通过明确说明对学生的期望来阻止或鼓励行为的发生,这样就可以预防或减少一些纪律问题的发生,提高课堂效率。另外教师要依据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各种事情制定并教授一些常规程序。比如学生需要上厕所、打墨水、离座位时该怎么做,传递试卷或作业时该怎么做,进出教室、解散队伍时该怎么做等。当然这些程序需要教师提前教授并引导学生不断演练并强化,直到它们变成学生做某事的习惯。这时我们的各种课堂活动就可以轻松有序地进行了。

也就在我们有了前后一致、清晰、持久的规则和程序之后,我们的学生会感受到有人在管理他们并对他们的学习环境负责,他们是安全的。这时我们期待的学生的良好表现就将出现了: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有良好的自律能力,努力完成课堂任务。这样当我们掌握了这些课堂技巧时,我们就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真正的教学了,而学生的学习机会也增加了。可以说多方面的管理技巧为我们实现高效教学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三、教师要规划教学目标,完善教学方式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是课堂的方向,也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

然而在当前的课改实践中,有许多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以及在完成教学目标的活动安排上都存在问题。比如有的教师教学目标设定或空泛、或片面、或随意,目标不明确,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在课堂上采用了大量的游戏、比赛、小组活动、多媒体课件等,课堂活动看似轰轰烈烈、繁荣热闹,但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也就是说教师在实施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没有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要么教学活动游离于目标之外,要么目标不能贯彻活动始终,最终导致教学目标无法实现,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要对教学目标科学规划。首先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设定目标,并且要用具体的、易于理解的行为动词把目标叙写出来,如用:写出、背出、列出、认出、比较、对比等词。然后在上课伊始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目标是什么,需要完成哪些学习任务。这样学生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就不会再莫名其妙地学习了。教师也知道要怎样安排活动来完成教学目标了。最后教师使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采用情境导入法、小组探究活动、进行游戏和比赛等方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布置有效的作业(难易适中、有针对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组织学生参与有效的活动(围绕学习主题、有科学的流程),引导学生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评价)。这样掌握了学习主动权的学生自然会朝着我们期望的目标发展了,我们梦寐以求的高效教学也就实现了。

此时再让我们反思一下我们教师的工作吧:我们的工作不是培养医生、律师、教师、科学家、警察、销售人员,也不是追求更高的考试分数,我们的职责是在年轻的面孔上引起微笑,在年轻的心灵中播撒幸福,并在年轻的脑海里产生梦想,其余的也就水到渠成了。

上一篇:现代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探究 下一篇:浅谈缸体缸盖最终清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