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起承转合 方显形散神聚

时间:2022-10-11 05:34:03

摘要:结合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案例,在阐述艺术过渡涵义和作用的基础上,从直接干脆、明知故问、诙谐幽默、设问质疑、设身处地六个方面探讨了语文课堂艺术过渡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艺术过渡;过渡语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9-0124-02

有效教学的语文课堂,应是一篇形散而神聚的优美散文,更是一部讲究“起”“承”“转”“合”[1]、引人入胜的艺术佳作。如果说课堂是教师教学艺术表演的舞台的话,那么精心设计的“起”“承”“转”“合”间的艺术过渡就如主持人节目间的精彩串辞,能起到承上启下、锦上添花、一气呵成、回味无穷的效果。笔者认为,过渡语的编制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一、过渡艺术和语文课堂的艺术过渡

大凡好的文章都讲究过渡艺术,都可找到精彩的承上启下的过渡语句和段落。过渡除了能提示前后意思,联系前后内容,转承上下文外,还能起到启迪思维、引人入胜的作用。

语文课堂的过渡是指授课者通过恰当的言语,把课堂教学的前后环节巧妙衔接起来,生动而自然地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活动。语文课堂上最常用的过渡句是“下面我们……”“接下来请同学们……”等,这样的过渡,显得干瘪而生硬,很难激发兴趣,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巧妙的过渡语,有如给课堂注入了一剂兴奋剂,能使课堂顿时生色。

例如学习《在烈日和暴雨下》一课时,笔者先和学生一起分析“烈日”部分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在学习“暴雨”这部分前,设计了如下过渡语:“如此酷热的天气,如此艰辛地拉着车,多么希望能来点……(此处老师停顿,由同学回答)如同学们所愿,雨来了,可这是祥子所需的及时雨吗?请同学们精读第十段,寻找答案。”这样的过渡,不但自然承启,而且能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语文课堂艺术过渡的作用

语文课是集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一体的特殊的教学艺术,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赏析作品、来理解作品主旨,进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所以,教师的思维要以学生为本,循序渐进,要讲究各环节的关联、相扣和流畅,即是说,课堂各环节间要精心设计有效的过渡语,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启发学生思考。如学习《七颗钻石》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听教师朗读课文,然后用一句话概括主要情节。同学们的概括都忽略了故事的背景,这时,笔者并没直接提示:“同学们,别漏掉故事的背景啊!”而是针对这一生成的问题,巧妙地进行了如下的对话:“同学们,老师有一次遇到一个陌生的老奶奶,她盯着我手上的矿泉水看,我就给了她,我有爱心吗?”生答:“有”。师:“我的爱心可与小姑娘同日而语吗?”生答:“不能,因为……”这时,同学们顿悟刚才的概括少了些什么重要的信息。如此这般过渡,也许更能引起学生注意,启发学生思考,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2.连贯教学内容。还是学习《七颗钻石》这课。笔者采用问题导学法,提出两个问题:①小姑娘的水罐发生了哪些神奇的变化;②请具体分析小姑娘和她妈妈的几次让水行动,说说分别是谁给予谁爱,体现了什么精神。在完成第一个任务后,如果没有任何过渡语,直接进行第二个问题的探讨,则课堂显得机械呆板,学生也容易疲劳。笔者是通过互动来连接这两个关联问题的:水罐能这般变化,真神奇啊!是什么使得水罐一次又一次发生如此神奇的变化呢?生答:“是小姑娘的爱心。”“爱心体现在何处呢?”生答:“多次让水。”下面谁来谈谈第二个问题。这种分层递进式的过渡,不但化解了难点,而且调节了课堂氛围,显得自然流畅,水到渠成。

3.提高语文课堂的魅力。如,学煜的《相见欢》一文。在赏析了“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句写愁的千古名句后,自然要拓展到李煜在《虞美人》中同样经典的写愁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时笔者作了如下过渡:“李煜的忧愁无法言说,也不能说出,但他还是在《虞美人》里说了。虽然这首《虞美人》没能打动宋太宗,还因此送了自己的性命,但这首词却千古流传,深深地感染了无数读者。我想,让大家感动的不只是他处境的特殊、仇恨的深沉,还因为他出神入化地写出了人类所共有的却难以言说的情绪――忧愁。现在我们就来感悟一下,这位千古词帝是如何在《虞美人》中表现自己的忧愁的。”如此过渡,展现了语文课特有的语言魅力,营造了教学定的情感意境,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

三、艺术过渡方法探讨

每堂语文课,都是一次艺术的二度创作,只要我们用心思考,不断实践积累,总结反思,就一定能提炼出很多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艺术过渡方法。下面列举几例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悟出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1.直接干脆。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过渡方法。如《学问和智慧》这篇议论文,在论述了学问离不开智慧之后又论述了智慧同样离不开学问,这两个层次内容间的过渡宜干脆利索,如:既然学问离不开智慧,那么智慧能离开学问吗?借助关联词,承上启下,简洁明了地过渡到下一环节内容的学习。

2.明知故问。即只按照字面去牵强附会,望文生义,得到与原解释不同的结果,而不探求其确切的含义[2]。例如,《天上的街市》一文中有“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一句,笔者为使学生注意“朵”字的妙用,作了如下引领:“流星该用哪个量词来修饰?――‘颗’,‘朵’是用来修饰什么的?――‘花’,是的,我们初一学生都知道的常识,郭沫若这个大作家却老马失蹄了吗?”由此过渡到对“朵”字所蕴含的深意的分析,这比直接要求大家考虑“朵”字的作用,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3.诙谐幽默。即正话反说,反话正说,以启发学生思考质疑,同时活跃课堂气氛。例如,赏析李煜《相见欢》中“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前,可如下过渡:“剪不断,理还乱,这到底是什么样的滋味呢,同学们能说得出吗?反正我没有他那样的处境,很难感同身受,我认为作者不应在此运用留白艺术,而应告诉我们到底是酸是甜是苦还是辣(表露出与之相对应的表情),同学们认为意下如何?”这样的反语,能激起同学们积极探究从而驳倒老师的欲望,有利于引导学生用心解读文本,体验其中的情感。

4.插科打诨。语文课堂上可发挥教学机智,用一些智慧、幽默的语言通过调侃艺术来过渡,同时促进学生思考。例如在学习《多一些宽容》一文时,在讲完宽容的意义和怎样才能做到宽容之后,可作如下调侃:既然有志之士都如此推崇宽容,那还要法院、检察院干吗?作者郭安凤会同意有法不依吗?学生在会心一笑之余,加深理解了作者最后一段补充论述(宽容是要有原则的)的必要性。又如《范进中举》一文,有同学在分析胡屠户人物性格时说,身为岳父连女婿科考的盘缠都不肯借,真是吝啬到家了。笔者调侃道:不怪老丈人,范进35年的钱都白扔了,还会借给他吗?如果你朋友买了35年的彩票,没中但钱没了,你还会借钱给他买吗?此类插科打诨式的过渡,能进一步引发学生对内容的深思和探知,加深其对课文的印象。

5.设问质疑。即对文章或作者提出质疑,以引起学生注意的方法。如,学习《散步》一文,笔者故意设问:老师读这篇文章时有一疑问,都说莫怀戚的文章语言精练,可第一段中“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一句是不是能更简洁精练一点来交代人物呢?同学们有同感吗?此处通过对文本语言特点的质疑,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如此组织语言的用意,既使学生探究了文章的写作意图,又领悟到语言要服务于文章主题的原则。

6.设身处地。即引导学生设想自己也身处文章所写的故事中,以此来启发学生思索。如《窗》一文,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后可如此引导学生: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想,你正处在这样窄小的病房里,你的病友靠窗,可以观赏外面的美景,你却无幸目睹,此刻的你会有怎样的心情,会做出怎样的事情呢?如此引导,通过设身处地、以己推人,引导学生去感知人物性格。

另外,还有假设过渡法(假如……会怎样呢?);设置悬念过渡法(……为什么呢,……会怎么样呢?请看下文……);闲话过渡法等,在教学过程中都可灵活使用。

过渡,是一堆彩珠间的线,是两个相邻环节间的桥,过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笔者认为,语文课堂的艺术过渡是教师整个教学生涯永无止境的追求,在这过程中,伴随着的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艺术的提高,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家伦.论语文课时教学的起承转合[J].中学语文教学,2009,(3).

[2]刘金平.说话的艺术[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6.

上一篇:概念图在生物高考复习中的应用 下一篇:体验式教育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