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核心技能课程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0-11 05:20:25

探索核心技能课程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摘要: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目的是加强职业道德、价值观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适应职业人才需求,如何将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技能课程融入整个教育过程,本文分析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意义,核心技能课程的特点,提出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体系,为高职课程教学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技能课程;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高职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框架;

中图分类号: G353 文献标识码: A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我国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发展趋势,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明确提出开发“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8项核心能力培训课程资源,如何将核心能力培训课程内容融入教学课程,笔者通过企业调研,结合核心技能课程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应用,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与同行们商榷。

一、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意义

1、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在科技进步与社会变化带来工作和生活的变革时代形成的竞争要求。一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引起了社会职业结构和就业方式的变化,新的工作岗位,技术复合型强、智能化程度高,工作的完成更多的依靠劳动者善于学习,并具备解决问题能力和改革创新精神来完成。二是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现代职业工作方式的根本变化,工作的完成更多的依靠每个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三是现代职业的知识更新加快,技术周期缩短,人们所从事的职业不再是终身职业,社会最需要的是能不断适应新工作岗位的能力。为了适应就业市场激烈的竞争,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提出了“开发劳动者的核心能力”。[6]因此,重视劳动者职业核心能力的开发成为当今人力资源开发的热点。

2、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宗旨,人才培养的质量来源于企业的评价。在企业用人的调研中发现,尽管职业院校着力培养学生动手技能,培养岗位胜任能力,企业对人才的质量仍然不甚满意,反映在毕业生职业适应能力较弱,综合素质不高。如何培养企业需求的人才?校企合作达成的共识是加强职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职业道德、价值观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3、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意义

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曾提出:职业教育“一为个性之发展;二位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部级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今天看来,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职业核心技能是一种“就业导向”的能力。[2]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意义在于,使学生能适应未来工作与生活,适应继续教育与可持续发展,在个体和学生未来的工作、生活之间架起一座畅通的桥梁。因此,在教学中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外,还应向学生传授职业共同、普遍、核心的知识与技能,表现在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交流与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应用技术能力、计算能力、组织能力、应用信息能力等。如果学生具备了这些能力,就容易适应各种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也容易实现职业变更和劳动变换,更有利于人的自身发展。

职业核心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就业、再就业和职场升迁所必备的能力,也是在校、已就业和即将就业学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2]必将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

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的基本内涵

1、核心技能课程的定义

职业教育课程理论认为:核心技能课程是设计、构建一个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方案和系统,是实现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的关键能力的方案和系统,是实现教育目的、课程目标的整个教育过程[1]。

2、核心技能课程的基本特点[1]

(1)职业的共同性。为了适应岗位转换和“专业群”的要求,需要共同的知识、技能作支撑。因此,核心技能课程强调所有学生应学习一些对未来工作生活有价值的、共同的、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2)内容的发展性。为了使个体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的要求;强调知识的价值不只是沟通个体与工作岗位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发展个体的实际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在多组相关的工作背景中发展个体的能力和实际经验。

(3)技能的突出性。以实践技能操作能力为切入口,理解动口、动手、工作态度为“完成任务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4)课程的多样性。多种课程形式有利于个体的能力发展。以理论性、实践性、社会性的课程能激发个体的学习兴趣,提高认知能力、实现能力的迁移。为培养学习者的关键能力奠定基础。

3、核心技能课程模式选择

参照国内高职院校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职业特点和基本要求,课程模式一是必须体现职业的共同性,即设置核心技能课程;二是课程必须体现职业的宽泛性,即设立宽泛的职业课程;三是课程必须体现职业的专业性,即设立专门的技术课程。

三、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框架

1、核心技能课程框架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提升需要有一套可行的、优化的课程体系来保证;课程体系结构取决于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同时亦考虑了终身教育的指导思想,让企业在塑造毕业生时有更多的弹性,让高职生对自己未来发展也有更多的把握性。因此,构建课程体系的框架,在操作过程中要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对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结构为课程模块化、内容综合化,为学分制和弹性选课等改革措施的实施奠定基础条件。[3]

2、

2、课程体系结构分析

课程体系由三部分组成:①核心技能(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这一课程模块应使学生尽可能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数理基础、外语交流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打好一定的基础。②宽泛的职业(公共技术平台)课程模块。该模块应能为各专业方向学生构筑一个基础理论较为宽广、核心技术(能)要求明确,能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与迁移提供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综合性核心课程及核心技术 (能)实训模块。其中核心技术(能)实训模块的教学应通过产学结合办学模式,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加以实现。③专门的技术(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这是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以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内容。它是具有“准订单”性质、灵活开放的课程和实训实习模块。它直接反映高职教育的职业特征。该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设置应紧密贴合市场与企业需求,根据对应岗位(群)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素和要求,构建方向课程模块,并通过校企合作,采用学工结合和顶岗实习方式完成相应方向的技能培训模式。

四、结语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中的热点,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我国职业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重视职业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探索核心技能课程,重视课程建设,立足在专门课程中集中培养,在其他课程中渗透培养,在实习实训中注重培养,在第二课堂中引导培养,在社会实践中切实培养,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加强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学中落实职业活动导向,利用项目教学等方法,是提高教学效能的重要方法,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开发和理论研究实验,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 课程涵义与课程思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J]2006年(3) 26。

[2] 吴建设,高职核心技能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 ,高等工程教育 2004(3)32。

[3] 李五坡.,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9(2)。

作者简介:张光明,女,(1956-09)贵州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机械加工技术理论。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3ZC227

上一篇:探讨大型桥梁施工的技术控制 下一篇:谈路桥项目施工的现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