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回家看看”:法律困境与道德尴尬

时间:2022-10-11 04:09:48

“常回家看看”:法律困境与道德尴尬

【引言】

《老年法》(全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工作已基本完成,其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这一规定被通俗地表述为“‘常回家看看’(将)入法”。一石激起千层浪,此事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叫好派”“质疑派”和“温和派”各持己见。“常回家看看”该不该入法,它后面有着何种背景,折射出什么样的现实,这是一道游走于法律和道德之间的难解谜题。不同立场的对垒,不同观点的碰撞,不同心态的呈现,对于我们认知现实、优化思维、严密逻辑、锻淬语言、学会质辩,或许不无裨益。

【背景回放】

原先的《老年法》是1996年通过的,十几年过去了,我国跑步进入老龄社会,旧的法规已经“赶不上趟”了。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约1.67亿,大中城市空巢家庭达到70%。一连串数字的背后是严峻的养老形势: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在今后我国较长一段时期内不可避免。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纯老家庭”和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或部分不能自理的“失能老人”比例会大幅增加,他们不仅在生活上需要子女的照顾,也渴望精神上的慰藉。孤独成了老人的精神杀手,于是,就有了成都一位老人花10万元为陪伴他的小狗举办葬礼;北京一位老人因保姆要回家过年,跳楼自杀。至于独居老人死在家中,子女竟然不知的事情,也屡见报端。这些极端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虽然大多数子女在对老人的精神赡养方面,不是不想为,而是力不从心,但也要看到在传统孝道日渐衰微的大环境下,极少数为人子女者感恩意识严重缺失,不能奉亲尽孝,特别是不顾老人精神需求,极少看望老人,致使老人精神生活的“亲伦一角”成了冰窖。获取“亲伦慰藉”,是老人的重要精神需求,据媒体报道,有的父母因子女长时间不回家,主动设立探望奖、吃饭奖;郑州一对老夫妇为把4个不常回家的儿子叫回家,竟演了一出吵架摔东西闹离婚的“苦肉计”……

老人为维护“受照料权”“受探望权”而与子女对簿公堂的事情也屡见报端。郑州一对老夫妇,因为小女儿5 年来“从不回家探望”将之告上了法庭;天津市68岁的徐大爷状告儿子,只字未提物质要求,只要求儿子承担照料义务;江苏姜堰市一位80岁的老教师,状告小儿子“不来看望父母”;南京市86岁的李老太因二子一女“很少来看她”而他们,诉讼请求竟只是“要求法院判决子女们每月打一个电话,每年过春节都要回家团圆”。亲情需要法律来助威、仲裁,这本身就是法律的困境。

在法律困境与道德尴尬之间,众说纷纭。因为有爱,才去关注,因为关注,才会发声,百鸟异鸣,共为孝道大义、社会和谐。明乎此,争议之声反倒悦耳动听。

【正方辩词】

(一)“‘常回家看看’入法”体现了法律的与时俱进。“叫好派”认为,新《老年法》写入“常回家看看”内容是法制的进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物质赡养争议正逐渐减少,老人的精神抚慰已成为新形势下的迫切需求。老人这样要求绝对不过分,但确实有一些子女不能经常甚至不回家看望父母。当赡养老人成为一种伦理义务时,老人要求儿女看望就是一种伦理权利。可是,目前社会伦理还都是由道德秩序保障,这对于不孝儿女显得疲软无力,法庭只能在“调解层面”疲于应对。新规有助于引导人们的行为、规范公民义务,体现了立法的前瞻性。“‘常回家看看’入法”可谓顺应时代,有益于个人和社会。

(二)“‘常回家看看’入法”有利于弘扬孝行。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要让亲情看望世代相传,仅仅靠道德力量远远不够,必须用法律强制培养儿女的孝行,既规范儿女的看望义务,也培养一种“慰老”习惯。此次新《老年法》把“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给老人一份法律权利,给儿女一份法律义务,以法律推动孝道走进新时代,则是立法的进步,是法治精神的升华。

(三)“‘常回家看看’入法”为法院提供了立案依据。新条文解决了法院受理老人告子女“不看望”的案由问题。老人告子女“不看望”以前一般不受理,而如果草案中“常回家看看”的条款获得通过,那么以后子女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想诉诸法律,法院就要立案审理了。当然,此类案件,“毕竟不同于一般的诉讼,所以最后的结果是多方面决定的,既有司法上的判决,也有行政上的督促,还有调解组织的调解等”(民政部副巡视员吴明语)。

【反方辩词】

(一)“‘常回家看看’入法”混淆了法律与道德的界限。首先,一遇到问题就依赖立法,这是典型的法律万能主义逻辑。法律和道德的适用性存在差异,用法律去强制伦理或干涉道德,只会适得其反。其次,将“看望老人”入法,客观上降低了善和爱的品格。本是一件关乎道德伦理的温馨之事,诉诸法律后就变得冷冰冰了。再次,将“探老”轻率入法容易导致法律威严降低。私人为主体的民事法律,惩处对象一般要有“民事过错”或“违约”。“不常回家看望”既不属于“民事过错”,也不属于“违约”,因此不具科学性。这种无视科学基础的立法有法律教条化之嫌,只会葬送法律的威严。

(二)“‘常回家看看’入法”不具备可操作性。首先,“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的“经常”太模糊。由于“经常”缺少客观量化标准,量刑或处罚存在问题。其次,如果赡养人违规,如何处罚很棘手。估计实施起来最可能成为“罚款条例”,而如果不能“常回家看看”的原因是没钱,那么罚款恰恰使探望主体雪上加霜。再次,考虑到万一有老人状告子女,就得取证。如果双方各执一词,子女说经常回家,父母说极少回家。这就迫使双方平时都得将回家次数登记造册并且提供人证(邻居证词)、物证(如车船机票、照片、录像、录音等),加以证明。这样一来,是否会伤害亲情呢?这还没有考虑到极个别的“刁蛮老人”或“健忘老人”,如果遇上这两种老人,那赡养人只能受冤枉了。又次,不具可操作性的法规只会空耗资源。没有预见性的法律,除了耗费资源外,别无作为。

(三)“‘常回家看看’入法”实际效果堪忧。父母对孝顺的子女也应该适当存有感谢心,但一成为法律就不存在了。对于不愿意回家的人,就算被迫回家,也只是走走形式,做做表面工作,对于父母,这样的看望又有多少作用呢?这样的法律真的能够给他们带来子女的关爱吗?看望父母,本就是子女私人的事情,而试图用法律的“限制”来强行塑造和带动一种社会行为,极有可能让家家这本难念的经变得更加复杂。擅自将法律强加于道德伦理亲情之上,对于家庭来说,其实“很受伤”。首先受伤的是本来真心想孝敬父母的人,因为他们的良好孝行被视为法律胁迫下的“没办法”。其次受伤的是老人,如果本无心探老的子女迫于法律而回家看望,就没有好脸色,最终老人是“见人不暖心”,弄不好反而激化矛盾。甚至遇到品德恶劣的不孝子女,还会阳一套,阴一套。这“阴一套”既让老人精神受到伤害,又没法取证。

【温和观点】

(一)针对“法律越界说”,有关人士指出,要区分强制性法规与倡导性法规。民政部副巡视员吴明指出,《老年法》“属于社会类立法,具体细节不可能规定得很清楚”。“常回家看看”作为倡导性条文,不宜规定具体细节。但条文要想顺利实施,就必须对实施条件做出保障,否则“常回家看看”只能起到“督促”“引导”的作用。

(二)针对各执一词的片面强调,有人强调要考虑情况的复杂性。首先,现实生活中影响“回家”的因素很多,有的是因为“大家”与“小家”难以兼顾,无分身之术才三过家门而不入;有的是因为在外工作,距离、假期、交通成本等带来了阻隔;还有的是因为沉湎于个人娱乐,漠视老人;更有甚者是因为一己私利未得到满足,而迁怒于老人,故意冷落。情况如此复杂,原因差别较大,不宜一刀切。更复杂的是,探亲动机与效果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子女经常回家,帮助父母料理家务,陪老人聊天,当然会给老人带来愉悦。但也有子女是经常回家“啃老”,或与父母兄妹吵闹,给老人带来无穷烦恼。这样的“探望”,还不如少来或不来。

【良方佳策】

有碰撞就有火花,有火花就有温热。我们需要争论、辩驳,更需要建言献策。从政府态度和民众反应来看,良方佳策自然不少,此处略言其三。

(一)建立多层次社会养老机制。据民政部副巡视员吴明先生的说法,社会化养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层面,强调社会照料要进家门,养老机构、志愿者、社区工作者上门为老年人服务”;二是“以社区养老为依托,自治组织、养老机构要在社区里搞一些社区医疗服务、社区护理、文化活动设施,短期托养、日间照料等要在社区里开展起来”;三是“机构养老为补充,养老服务机构在民间的热情还是比较高的”。

(二)约束赡养人的同时为他们提供配套保障措施。基层政府应该发挥好“儿女”的作用,建议从制度上进行保障,无论什么工种,所有的劳动者都应该享有类似带薪年假之类的权益保障,甚至可以由雇主报销“探亲差旅费”等。努力并尽快改变社会福利制度缺失,政府对公民福利投入不足的现状。在严格监督企业保障职工探亲休假权利之外,国家和政府也应完善福利制度,拿出更多的公共财政投入到公民,特别是老年人的福利保障中。

(三)努力使“常回家探老”成为公序良俗。精神赡养不仅是家庭范围内的事情,与整个社会都有密切联系。如果老年人只是在家里得到尊敬,在社会上得不到关怀,就很难说精神赡养问题得到了解决。因此,仅仅局限于家庭的范围来理解精神赡养是不全面的。事实上,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满足不仅来自家庭成员的支持,也来自社会成员、社会机构的支持。因此,全面赡养老人应该成为一种公序良俗。老年人在社会层面的精神赡养质量,反映出一个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和社会的文明程度。

上一篇:话题作文“从“人’字看人生”构思演练 下一篇:诚实守信:人类永恒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