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茶叶出口现状与发展对策建议

时间:2022-10-11 02:21:37

福建茶叶出口现状与发展对策建议

[摘要]福建省是我国茶叶生产大省,也是茶叶出口大省,茶叶出口有效带动了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茶叶生产面积的大规模扩张及进口国对茶叶质量要求的提高,茶叶出口阻力加大。福建省应提高茶叶质量,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打造知名品牌,扩大企业规模,以迎接新的挑战。

[关键词]福建;茶叶出口;绿色壁垒

[中图分类号]F7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10-00-02

茶作为一种天然的健康饮品,越来越受到各国消费者的青睐。但面对欧美、日本等传统市场绿色贸易壁垒的提高,福建省茶叶出口阻力加大。克服困难,跨越壁垒,迎接挑战,对于福建省茶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福建茶叶出口的现状

福建省是茶叶生产大省,茶产业已经成为福建省农业的支柱性产业,茶业经济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福建省农村经济发展。茶叶作为福建省重要的传统出口农产品,远销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福建省主要出口乌龙茶、花茶,其次是绿茶、红茶和白茶,还有少量保健茶。其中乌龙茶作为福建特种茶的龙头品种,约占全国乌龙茶产量的85%左右。福建省茶叶出口在我国茶叶总出口中所占比重较大,主要出口日本、欧美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65%出口到日本。2013年上半年,福建口岸出口茶叶6139.3吨,货值4177.9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2%和14.2%,出口量与出口货值实现齐涨。其中输日茶叶3258.1吨,货值1358.9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和19.6%,成为带动福建省茶叶出口的“主力军”。另外,乌龙茶和花茶的出口形势也较为喜人。1—6月,福建出口乌龙茶4439.4吨,占全国乌龙茶出口量的52.47%,比2012年同期增长1.21个百分点;出口花茶942.5吨,占全国花茶出口量的33.90%,比2012年同期增长8.21个百分点 。

二、福建茶叶产业存在问题

(一)与国际标准不接轨

福建茶叶种植分散,以农户为主体,大型茶叶生产企业较少,茶叶开发投入不足,没有形成规模经营。许多中小企业的标准意识、卫生安全意识薄弱,生产技术落后,茶叶生产技术标准不一。茶叶生产技术含量低,致使茶叶品质较低,福建茶叶农药残留、非茶异物等问题屡见不鲜,从而影响福建茶叶的出口。目前,福建茶叶的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有一定的成果,但仍不完善2。一些标准对茶叶内销部分十分宽松,主要针对一些大型茶叶生产企业,中小茶商、茶农基本上不受限制,有关部门也没有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而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科技水平较高的优势,制定了十分严格的强制性绿色技术标准,致使我国茶叶难以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二)市场拓展力不足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际茶叶进口商纷纷控制采购量和库存量,国际市场需求减少,特别是输欧的传统小包装茶叶和高档特种茶叶出口量大幅下降。近两年福建主要出口茶叶品种乌龙茶从低档为主向高档和高附加值产品转变, 如对香港、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出口价格创新高。但是福建茶叶的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对日本、欧盟等市场的依赖比较大,开拓其他市场力度不足,一旦这些市场进口下降,就容易引发企业的风险。从国内看,福建省的内销产品以铁观音为主,产品比较单一,对其它茶类的市场开发力度还不够,如出口受阻,也容易给企业带来风险。

(三)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当今商品日益趋于同质化,品牌已成为国家乃至产业领域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并且福建正处于两岸和平发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关键时期,打造福建特色品牌至关重要。目前,福建茶叶的品牌建设初见成效,以“福建乌龙茶”品牌为例,就包括“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等子品牌,而大部分茶叶企业规模小、投入少,以出口原料茶为主,茶叶经营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创造的经济效益较低,利润少,缺乏国际竞争力。事实证明品牌是竞争致胜的法宝,福建茶叶的品牌建设对福建茶叶的出口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福建茶叶的品牌建设刻不容缓。

(四)频繁遭遇贸易壁垒

近年来,面对欧盟、日本等国家针对中国出口的农产品设置的“绿色壁垒”(Green Trade Barrier,GTE),其中,茶叶检验项目名目繁多,农药残留限量标准越来越苛刻。福建茶叶生产企业的规模大都较小,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低,茶叶品质参差不齐,统一的标准难以实施。各国消费者对茶叶质量的要求各不相同,自2000年欧盟实施新的农残限量标准以来,不断出台新的茶叶农残标准,调高茶叶检测标准,并采用干茶法进行检测,特别是欧盟2010的459号公报,对茶叶中农药残留标准又有3个最新改变3。2012年以来,日本就对我国输日茶叶实施了4项贸易技术壁垒措施,包括将茶叶的三唑磷限量标准值加严到0.01毫克/公斤等,极大增加了出口茶叶农药被检出的机率。福建茶叶在出口贸易中受到重重阻力,不仅是对色、香、味等内质和异味杂物的限制,而且在卫生质量上提出更高的要求。绿色壁垒成为出口的最大绊脚石,越来越高的门槛使得福建茶叶出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三、促进福建茶叶出口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福建茶叶质量

欧盟历来对进口茶叶质量要求严格,特别是对于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一直在提高。福建茶叶要在质量标准上取得国际市场和消费者认可,就要求福建茶叶标准应与国际标准接轨。 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政府、企业和茶叶协会等中介机构要协同合作,共同发挥效力。

1.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要加快建立有机茶和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病虫害植保网络,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农业、物理、生物防治技术,从茶叶采摘、加工、包装和储运等环节按照无公害操作规程,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抓好知识和技术的培训,有效控制茶叶农药残留、重金属及有害微生物的含量,提高茶农的安全用药、科学用肥的意识,从而提高茶叶品质和附加值,增强福建茶叶的国际竞争力。

2.加快与国际标准对接。进一步强化行业和生产者的自律意识,加快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提高茶叶的质量安全水平,实现生产与国际市场对接。在茶叶生产过程中,要认真执行国家有关的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规定,使用符合最终产品质量安全要求的农药品种,树立绿色种植理念。

3.加强质量监管。应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对茶叶农残的检测监控,帮助企业提升自检自控能力,提高整体质量管理水平,确保出口茶叶质量安全,使茶叶质量和安全管理做到科学化、规范化,提高行业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

(二)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目前。福建省茶叶出口市场结构不尽合理,大部分集中在欧美、日本等少数国家地区,造成主要进口国贸易壁垒增多,摩擦加剧。为了规避市场风险,应积极调整茶叶出口的市场结构,减轻对茶叶主要进口市场的依赖,面对传统市场,在保持出口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潜力。同时,要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实施茶叶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根据市场需求,加强产品创新,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如发展潜力较大的乌龙茶、绿茶,兼顾花茶、红茶等;发展不同口味和功能型产品,如果味茶、降压茶等;积极发展有机茶等绿色产品。

(三)打造茶叶知名品牌

品牌代表了茶叶产品的特性和企业的文化内涵,打造品牌是提高茶叶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福建省茶企业品牌意识正逐步提升。但是,迄今为止,福建茶叶出口仍以散装茶为主,自主品牌很少。在福建省工商部门注册的商标不少,但是大部分茶企业经营规模较小,品牌较弱,在知识产权建设与保护方面投入不足,具有影响力的全国品牌更少。要在保证品质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加快福建名优茶品牌建设,提升福建茶叶出口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在名茶的基础上整合品牌,维护和发展品牌,增加消费者的认可度,培养消费者的忠诚度。福建茶叶企业还要抓住全球茶叶消费转变时机,加强国际间的沟通与交流,发挥名优茶效应好、效益高的优势,加大中国茶文化推广,使福建率先走出中国茶叶出口的困境。品牌塑造是以高质量为前提的,茶叶营销者只有提高茶叶品质,以诚信为本,以顾客为中心,树立正确的营销理念,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扩大企业规模

生产和经营分散、企业规模较小,已经制约了福建省茶叶产业的良性发展。为此,福建省各中小茶叶出口企业应开展生产经营合作或兼并重组,做大企业,抱团出海,共同抵御风险。对农户种植的茶园,可由散户种植逐步转变成半紧密型的生产基地。扩大茶产业规模,要实现产业化经营,就要大力发展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带动基地生产的产业化路子。要对茶叶的生产、加工、包装等一系列环节进行全面管理。努力按进口国的质量标准要求组织生产、加工,真正形成整个茶叶产业链条的无公害、规范化运作4。

(五)加强茶农的质量意识

政府要加大宣传的力度,通过信息网络等方式,及时为企业提供相关信息和应对建议。茶叶生产和出口企业在政府或行业协会的指导和帮助下,带动农户实现有机茶和无公害茶生产,茶叶企业应了解茶叶绿色食品的绿色标准,促使其降低农残,生产安全、无公害的绿色茶叶产品,实现绿色包装。鼓励茶企参与与环境有关的绿色认证,特别是要积极争取通过ISO14000 国际标准认证。要深入研究国际贸易规则,充分利用WTO 规则中给予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的协议及争端解决机制等,运用世贸规则维护我国茶叶出口企业的合法权益,争取为我国茶叶产品出口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5以有效跨越GTB壁垒。

[参考文献]

[1]福建茶业门户网.2013-07-05.

[2] 庄鸿恩, 黄光钦.福建茶叶企业突破绿色壁垒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

[3] 齐晗.绿色壁垒下的中国茶叶贸易[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88-89.

[4] 梁劲锋.茶叶产业特性及融资影响因素研究——以福建为例[D].[].福建农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5] 陈琪.福建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上一篇:大学生与从业人员心理素质模型比较调查及有效... 下一篇:工资水平与外商直接投资区位变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