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用生活事例,激发学习数学兴趣

时间:2022-10-11 01:58:40

学会用生活事例,激发学习数学兴趣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开始积极地实践着数学课堂生活化、数学教材生活化,遵循并落实了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特性。数学课堂,教材的选择和使用真正实践着以学生需要为核心的理念,应学会用生活事例启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数学;生活实践;课堂;兴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利用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练习题,为学生创设使用数学的情境,使学生体会自己所学的知识能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启动生活化课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架起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数学知识与生活应用之间的桥梁,要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导入新课,引出数学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离不开生活,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新知前,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收集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共同创设学习情境。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一内容时,在课前布置了这样的任务:“明天我们学习百分数,谁知道百分数,找找哪些地方有百分数?想想表示什么意思?”这样布置后,学生一方面通过预习了解了百分数的表现形式和意义;另一方面,又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百分数。由于学生课前充分的调查,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学生纷纷汇报了自己调查的实例,如,报纸上,安徽省的再就业率达75%;毛衣的成分标签上,羊毛成分为90%;羽绒服的羽绒含量为100%等。这样由学生通过生活调查,创设出生活化实例的情境,既拉近了教材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其探索、研究生活中数学的能力。

二、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手能力

在生活实践中,要多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手能力。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都有好奇的心理,他们想看一看、摸一摸。教师放手让他们去看一看、摸一摸、算一算、想一想,使每个学生在这种生活化实践情境中学习数学,多一点动手,多一点操作,就会更加深入地领悟数学的奥秘。

如,在教学“圆周率”时,C=πd,我让学生回家测量水缸的缸口、脸盆的盆口以及硬币的周长与直径,算出每个圆的周长与相应直径的比是多少。在第二天的教学中,由于学生亲自在生活中实践过、探索过,印象深刻,他们热烈地讨论、大胆地交流,领悟了圆周率的奥秘。这样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他们走进生活,真实地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关系。原本枯燥、单纯的教学就变得丰富、趣味、生活化了。

三、关注生活,启动教材,为学生提供数学学习的平台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我们试图通过校本资源的开发,挖掘利用贴近于生活实际的数学素材,其根本目的还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就小学生而言,其“情绪变化快,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的年龄特征显而易见,如何来处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长效的数学核心知识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师生共同携手,观察生活、分析生活,采集来自于生活的数学信息,可利用的教学素材,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体验数学的形成过程有着积极的作用,它是必要的前奏。

关注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创设生活化情境,启动生活化课堂。通过创设出生活化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作者单位 安徽省怀远县常坟镇王家巷小学)

上一篇:关于完善流浪儿童救助体系的思考 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