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时间:2022-10-11 12:07:14

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摘 要】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验,加强学生亲身体验和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保证。

【关 键 词】 实验能力;新课标;化学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是中学物理教学目的之一。也就是说,通过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不仅要增长学生的知识,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实验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如观察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归纳推理能力、设计动手能力等等。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因为这两者是发展与提高其他能力的基础与前提。下面就如何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谈些看法。

一、注意培养学生“勤观察、细观察”

观察是获得知识的向导,是感知的基础。在物理实验中,如果不明确指出观察什么、怎么观察,即使实验成功了,学生的收益也不一定大。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对产生的物理现象观察清,对现象产生的原因观察透,对产生这种现象的条件观察全。为此,就要针对实验的目的、原理、重点、关键乃至实验器材的性能特点等加以引导,设计一系列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达到实验的最终目的。如何达到这一效果,我想需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从简单的现象找问题、找答案

如在讲物质的汽化和液化问题时,常做一个演示实验(如图1)。被加热沸腾的水汽化,水蒸气由玻璃管喷出,在装有冷水的烧瓶壁外凝结成水滴,靠近烧瓶处有团团白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象,提出烧瓶内是什么气体?导管内、导管口、冷水烧瓶近处各是什么气体?有意让他们注意现象中的一些细节,这样引导可以达到这个实验在做什么,以后再做实验要观察什么,思考什么,归纳总结什么的目的。通过对比和细致的观察,学生不仅认识了现象, 而且提高了观察能力。

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的重点和关键

实验中出现的器材与现象常常不是单一的。教师要设法把学生的观察力集中在问题的核心部分,不然会顾此失彼。一般对重点部分除了运用夺目的色彩、对比强烈的背景来刺激学生的视觉外,还要尽可能地运用学生的听觉、嗅觉、触觉等多方面的刺激,形成鲜明、深刻的感知。如在做气体的扩散实验时,用有颜色的二氧化氮或有臭味的氨与空气做扩散实验更易观察。又如电流的热效应,用一根火柴与通电电阻线相接触,让学生既听到嗤的一声,又看到火柴点燃的火光,便更能吸引观察。

二、引导学生“好提问、善分析”

观察只能获得感性认识。要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认识,必须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对观察到的材料进行思考、分析,找出其中反映事物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沿着正确的途径思考,就要求教师在实验的各个阶段相应地提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然后师生一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分析方法,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边看边想“为什么”的习惯

在物理实验中,如果只是注入式地灌给学生一些物理现象,那只能使学生知其然,并不能使他们知其所以然。但如果采取启发式,也就是在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都能适当地提出一些“是什么?为什么?会怎样?”等思考题,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那就不仅能得到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问题追根问底的好习惯。

如用杯子倒置实验表明大气压的存在。在做这个演示实验之前,一边加水到杯子里,一边可提问:书上要求“满杯水”这意味着什么?若只装少量的水甚至不装水,这个实验能不能成功?如果装大半杯水行不行,为什么呢?这问题提出后,先让学生推断一下,然后用实验加以证明,最后再由教师分析解答。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还可再问:一小刀片把纸片与杯口的接触处撬开一小口子又将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然后用实验加以验证,更能加深学生对大气压的认识。又如运用阿基米德定律来解释水的溶解实验,可在一满杯的水上浮一块冰,问当这块冰全部融化后,杯中的水是否会溢出,为什么?为了启发学生正确思考,应该把这个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来引导学生分析。即(a)冰浮在水上,说明它的密度怎样?冰溶解成水的时候体积增大还是缩小?(b)浮冰的受力情况怎样?冰受到的浮力有多大?(c)冰浮在水上时,浸入水中部分的体积与冰完全溶解成水后的体积哪个大?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问题自然得到结果。

(二)在实验中设疑,制造悬念,培养思维能力

常言说:“疑能生趣,有趣才爱学。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可以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疑问,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研究影响电阻大小因素的实验时,老师先提出:谁知道前面讲过的电阻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又是怎样制造的呢?可以让学生多方面地猜想,提出各种因素,然后再进行实验,逐一进行验证。在实验时提醒学生注意控制好变量,这样才能准确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束后,老师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我们如何制造一个可以变化的电阻?它又有什么作用?你知道我们家里的风扇,用来控制速度大小的开关是用什么做成的吗?这样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科学探究,从而巩固原有的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爱动手、会动手”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只有真正动手实践,学生才有可能发现问题,才能促使学生为找到正确的解释而积极思考。

(一)自己动手能使知识深化、难忘

如在讲过摩擦起电与静电感应之后,可让学生用干燥、干净的纸摩擦塑料衬板,在塑料衬板下面放些小纸屑,这时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如何解释这些现象?通过实验见到小纸屑在塑料衬板与台面之间来回跳动,为什么它不会被吸附在塑料衬板上呢?原来当塑料衬板经过摩擦带电后,在它下面的纸屑由于静电感应而在近处带异号电,因为异性相吸而把下面的纸屑吸上来,当纸屑遇到了塑料衬板,其近处的异种电荷就与衬板上的电荷中和,只剩下与衬板所带同种的电荷,于是同性相斥,被斥回台面;但纸屑一着台面,就会把带的电荷传给大地,又会在静电效应作用下再次带电荷而重复前面的过程,导致小纸屑在衬板与台面之间来回跳动。通过一个简单实验,能使学生对静电感应现象基本知识的理解既生动又深刻。

(二)勤动手能增长才干

只有通过自己动手才能把知识变成技能技巧。不仅要使学生通过动手牢固掌握知识,更要通过动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在安排学生实验的过程中,除根据实验本身的内容布置学生独立操作之外,还可以故意设置障碍,促使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如在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的实验中,要求学生学会调节天平的平衡。而现在有些厂制的模型天平比较粗糙,平衡螺丝调到头指针也不在零点上。遇到这种情况就可要求学生自己设法解决。有的学生会在砝码盘里加进一小纸片来调到零点,称量物体质量时这纸片不予计算就行了;也有的学生采取记下指针的偏角,在下面的实验中就以这偏角处作为平衡位置。又如当砝码不够用时怎么办?也可让学生自找适宜的代用品与标准砝码相比较测知其大小来解决。

总而言之,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验,加强学生亲身体验、自动手操作的机会,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陶洪,阎金铎. 物理实验论[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 张主方. 现代课堂实验教学启示录[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4] 桑明华.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物理实验能力[J]. 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2010(5).

上一篇:数学教学中学习习惯的培养 下一篇:生产中MES和看板运用的共通与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