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时间:2022-10-11 12:05:46

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探索替罗非班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近年来笔者所在科就诊的9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61例及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之上加用替罗非班。结果:观察组要不良心脏事件如顽固性缺血、新近急性心肌梗死及死亡率为6.7%,显著低于对照组(P

【关键词】 替罗非班; 急性; 冠状动脉综合征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8.02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artery syndrome,ACS)是一种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为基本特征的心血管病变,临床症状以急性心肌缺血为共同特征症候群[1]。分为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致残致死率较高的一种严重心血管疾病[2]。因此,科学、合理、有效的ACS治疗方案是心血管科工作者关注的一个焦点。本组研究中,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替罗非班(Tirofiban Hydrochloride,TH)治疗ACS,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2年1月笔者所在科治疗的91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标准:(1)48 h内心绞痛发作次数不低于两次,同时伴心电图异常:相邻导联ST段缺血性压低且幅度超过0.1 mV,T波倒置;(2)NYHA心功能超过Ⅲ级者;(3)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者;(4)收缩压低于90 mm Hg及心率低于50次/min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61例及对照组30例。观察组中男38例,女23例,平均年龄(46.7±22.9)岁;对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47.3±25.9)岁。两组在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心功能分级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静脉予TH,首次负荷剂量为0.4 μg/(kg·min)×

30 min,维持剂量0.1 μg/(kg·min)×48 h;肝素剂量为100 U/kg,续1000 U/h;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对照组予肝素、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用法、用量与观察组相同。两组肝素、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联合使用5 d;肾功能不全患者首次负荷剂量降低50%。

1.3 观察指标 住院期间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包括:(1)死亡;(2)新近心肌梗死;(3)顽固性心肌缺血。终点指标的例数及情况并结合给药前后心电图和血小板聚集率的改变,对疗效进行评价。同时对患者入院时,入院6 h、12 h及24 h分别检测血清肌钙蛋白T(cTnT)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组间的 字2检验,检验水准设定为a=0.05。

2 结果

2.1 两组主要终点事件的比较 观察组要不良心脏事件如顽固性缺血、新近急心心肌梗死及死亡率为6.7%,显著低于对照组(P

2.2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观察组1例患者于用药1 d后因中度咯血而中止给药,其它主要为皮肤淤斑、牙龈出血等轻度出血,未经特殊处理而自愈。

3 讨论

ACS是由多个因素所致,包括血小板活化聚集、粥样斑块破裂及血管堵塞等。在高剪切力作用下,狭窄血管内皮细胞易受损伤,粥样斑块破裂,血管内皮胶原纤维大量暴露,激动剂在在血管受损处大量合成,暴露的纤维蛋白原结合血小板GP/Ⅲa受体,引起血小板聚集及血栓,诱发ACS[3]。研究表明,TH对血小板纤维蛋白原有高度选择性,阻滞纤维蛋白原介导的血小板聚集,从而达到ACS治疗目的。

在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肝素常规治疗基础上,本组研究中对ACS患者联合TH进行治疗[4]。结果显示,TH观察组治疗6 d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为6.7%,较对照组的20.0%显著降低(P

综上所述,TH是一种高选择性、高效的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具有机理独特、不良反应少、疗效确切等优点,在与阿司匹林、肝素合用同时,可显著降低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不增加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对于救治ACS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梁彩虹,章延春,唐建金,等.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地尔硫卓治疗效果的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9(7):992-995.

[2] 崔元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血浆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10和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0,18(9):741-743.

[3] Matheis G,Haak T,Baretti R,et al.Circulating endotheli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J].Eur J Cardiothorac Surg,1995,9(5):269-274.

[4] Zorio E,Falco C,Arnau M A,et al.Lipoprotein(a) in young individuals as a marker of the presence of ischemich eart disease and the severity of coronary lesions[J].Haemato logica,2006,91(4):562-565.

(收稿日期:2012-05-29) (本文编辑:连胜利)

上一篇:数学模型参数在中成药固体制剂防潮中的应用 下一篇:转化医学研究机构建设指标体系构建及上海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