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家禽饲养中霉菌毒素中毒

时间:2022-10-11 12:01:13

[摘要]我国的家禽饲养行业管理难度较大,饲养的数量有多又少,规模化养殖较少,多数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养殖,因此对疾病的预防不够重视,导致家禽死亡率较高,尤其是“霉菌毒素蓄积性中毒病”,导致家禽死亡率不断上升,对此,必须要引起重视,下文就来分析如何避免这一危害。

[关键词]家禽饲养 霉菌素毒 避免

[中图分类号]S 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3―0260―01

前言:“霉菌毒素”中毒在家禽饲养中较多,危害较大,而且一般呈隐性流行,尤其是在肉鸡中发病率较高,导致肉鸡大小不均。经过剖检就已经发生病变,导致肉鸡死亡。

1霉菌毒素造成危害的主要原因

1.1各地在玉米的保存管理上问题严重

在过去,玉米成熟后都是采用人工或者机械的方式进行脱粒处理,然后将其摊在院子里或者是房顶上进行晾晒,然后直接装舱。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研究,现在的玉米不再进行脱粒处理,而是让玉米粒一直长在长期潮湿的玉米轴上,用铁丝围成圆圈,将整个的玉米棒装入用铁丝网围成的囤里,将其置于房屋前后的空地或者是房顶,让其自然的风干。不难分析,囤在玉米架中间的玉米潮湿无法很快被风吹干吗,一般情况下,风无法进入到囤中央,而且一遇到下雨或者下雪天,雨水和融化的雪水最终也会渗入到囤里,长期囤在这些环境中的玉米必然会发霉。因此,除了收货后立即将玉米粒烘干外,是无法从根本上保证肉鸡吃到放心的玉米。

1.2饲料存放过粗

养殖户对玉米存放不够重视,采取粗存放,饲料霉变情况较多。

1.3饲料厂环境较差

一些蛋鸡、种鸡场的环境不好,设备损坏没有及时修复,导致鸡长期饮食湿料,引发病变。部分饲料厂在饲料中添加了脱霉剂,认为这样就可以完全杜绝霉变,但实际上,脱霉剂只能防止部分霉菌,是无法彻底清除和脱除霉变的,无法从根本上保证鸡原料的安全。

1.4养殖户的防霉意识淡薄

部分种鸡养殖场对霉菌感染不够重视,没有及时的采取预防措施,部分种鸡场仅仅在饲料内加了一定比例的脱霉剂,无法完成全部的吸附,导致霉菌及霉菌素经过种蛋必然会传播给雏鸡,导致新出生的雏鸡就会发生病变,可以从鸡内金的颜色中进行分辨,鸡内金会呈现出黄色或者是棕黄色,降低饲料消化率,同时也降低了肉鸡的免疫能力,导致免疫限制情况。

2霉菌毒索的临床症状

2.1在肉鸡中的症状

一旦肉鸡感染了霉菌毒素,就会导致肉鸡的采食量下降,体重增长十分缓慢,一般反应是消瘦,反应迟钝,严重的话会瘫痪甚至死亡。如果不及时的采取措施,到了一定的天数体重无法达到标准要求,会引发其他诸多疾病,降低肉鸡的质量。

2.2在蛋鸡和种鸡中的临床症状

一旦蛋鸡和种鸡感染霉菌毒素,那么必然会导致其采食量下降,降低产蛋率,严重的话会导致拉稀,消瘦,甚至是拉黑色的糊状粪便,严重就会导致鸡群大量死亡。

3剖检呈现的特征

经过剖检,感染霉菌毒素的肉鸡胃出现溃烂,四分五裂,甚至出现溃疡或者穿孔的情况。同时还会伴发腺胃炎,胃会肿大,按压还会出现液体。肿胀出血或凹陷融合没界限可分,腺胃、肌胃连接处呈不同程度的糜烂、溃疡。如果成年鸡感染了霉菌毒素,就会日益消瘦,胸肌苍白,出现程度不一的肠系膜发黑,肠管浆膜层分布黑色絮状物。病初肌胃角质层边沿增厚,严重的情况就会萎缩,溃烂等问题。

4避免家禽饲养中霉菌毒索中毒的对策

4.1做好预防工作

首先,要加强肉鸡、蛋鸡、种鸡的饲养管理工作,将容易引发霉变的各类因素杜绝在根本,在饲料的选择上必须要保证饲料的安全性,同时采购后必须要做好保存工作,减少霉变的几率,同时要及时的清理并更新垫料。

4.2第一时间预防霉菌毒素

肉鸡出生的头五天是霉菌及霉菌产生的代谢物霉菌毒素出现的高峰期,必须要在这一阶段做好预防工作,彻底杜绝毒素。具体来说,在出生的头一个月,每10天连续添加5天麦特霉胶素,一般是以每吨饲料1-2kg的比例进行添加。经过这样的处理可以降低肌胃炎、腺胃炎的发病率,减少后期的治疗成本,进而增加经济效益,同时保证鸡肉的质量。

4.3治疗的原则与方案

鸡一旦发病,就必须要及时的处理,如果过于严重的话就选用高效的霉菌毒素吸附剂进行拌料,减少其对鸡的危害,同时可以添加提纯的腐殖酸钠调理肠道、快速修复胃肠道黏膜、维护胃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另外,这一病变可引发免疫抑制,多种病毒病、细菌病等混合感染的情况,在对于并发病明显的鸡群治疗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在饲料中添加“麦特霉胶素”和治疗病毒细菌混合感染的药物。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霉菌毒素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对此必须要引起重视,饲料厂和养殖户都要加强重视,从多个方面采取对策加以控制,长期在饲料中添加优质的霉菌素吸附剂,减少肌胃炎、腺胃炎的发病率,保证肉鸡的数量与质量,保证我国肉鸡的产量,降低养殖户的损失。

上一篇:农用车五种故障的排除 下一篇:林下石柱子参实用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