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龄人压力量表的修订

时间:2022-10-11 10:01:41

同龄人压力量表的修订

摘要:本研究引进Clasen和Brown的同龄人压力量表(PPI),首次在国内加以修订;根据来自北京大学189名被试的样本,修订形成了同龄人压力量表中国版,共包括12个维度,这一形式与原本量表存在较大差异;研究表明修订的量表具有令人满意的信度和效度,完全达到了心理测量学标准;最后作者对中国版和原版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进行了解释和讨论,并指出了本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同龄人压力量表;中国大学生;修订

一、问题提出

(一)有关同龄人压力的研究背景

1.压力

压力(stress)也称为“应激”“紧张”,是指个体的身心在感受到威胁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车文博,2001)。Selye和Holmes等人的研究表明,如果个体长期处于高度应激的状态下会造成身心两方面的损害(Selye,2001)。Lazarus 提出的应激认知评价模型认为应激反应是个体对压力情境或压力事件认知评价的结果,他特别强调认知因素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注重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应激过程的影响(Lazarus,Folkman,1984)。心理压力感主要是指个体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突然的创伤性体验、慢性紧张(工作压力,家庭关系紧张)等压力源时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当stress作为心理学术语被引入时,我国心理学词典和教科书对其有多种解释,如压力、应激、紧张、挫折等,当前心理学研究并未给其一个统一的定义。从概念接受角度来说,用压力这个概念相对来说通俗易懂,易于被大众接受。如果从心理学研究角度对其进行定义,那么就可能有多种内涵:如压力反应、压力事件、压力感、压力应对等。如塞里(1936)从生物医学的研究角度出发将其定义为人或动物有机体对环境刺激的一种具有非特异性的生物学反应现象。

压力的影响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或环境因素,如社会支持等;另一类是个体因素,如人格、某些人口学变量等。研究发现,控制点、内外向 (EISenberg,1997;李虹,2002)、坚韧性(车文博,张林等,2003)、乐观性(徐长江,钟晨音,2002)等多种人格特质均对个体感知和应对压力具有显著影响。韩勇(2006)研究发现,个体的自我评估对压力也有一定的影响,社会支持也是压力的一个影响因素。

2.大学生压力研究

近年来的调查数字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颇为严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据2004年第十三届“世界精神卫生日”有关方面的统计数字,我国大学生中有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和抑郁等问题的占16%以上(樊富珉,王建中,2001)。另据调查显示,71.3%的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70.9%的大学生对压力缺乏正确的认识,14.7%的大学生面临困扰时采取退避、幻想、自责等不成熟的应对方式,更有甚者产生自杀想法;研究显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成人常模水平 (史敏清等,2002);25%的研究生存在心理和行为问题(刘胜江,2003)。

大学时期对大学生个人来讲,是一个长身体和学知识的大好时期,也是一个选择性多发的时期,面临着学习目标的确立、大学生活的适应、交友恋爱和择职就业等。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不仅面临着自我调节能力的亟待提高、复杂的人际关系、陌生的生活环境,也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社会问题。虽然大学生有较大的可塑性,但大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身心发展方面的不平衡,在外界环境压力高于大学生个体的心理承受极限时,极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当这种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释放和解决时,也就极容易导致一部分大学生的过激行为和畸形发展,如自杀、患抑郁症等。因此,对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中流砥柱的高校来说,不但需要关注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也需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更加需要了解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压力状况,以便增强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做到“以人为本”。

对于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国外的研究结果一般认为主要包括社交因素、学业因素、生活与经济因素、择业因素等方面。例如,Misra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最大的压力源是与学习直接相关的因素,如考试成绩及其结果、学习的负担等;其次是与社会环境相关的因素,如缺乏与朋友和父母相处的时间,经济问题等也是压力的重要来源(Misra,McKean,2000)。Armeli 等人的研究指出大学生的焦虑感主要是两方面压力引起的,一方面与自我发展及维持人际关系相关,另一方面与学业期望及成绩相关(Armeli, Gunthert,Cohen,2001)。国内学者对大学生生活压力感的研究发现,大学生中发生频率高的生活事件大多为他们在适应大学生活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而引起中、重度心理压力的生活事件大都与他们的个人生活、父母及家庭、学习进步方面有关,且大部分为负性事件(郭晋武,佘双好,1996)。李伦、王谦根据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将大学生的心理应激事件概括为三类:包括来自家庭的问题、工作与学习的问题和恋爱与人际交往的问题(李伦,王谦,2000)。李虹、梅锦荣的研究发现大学生主要的校园压力源包括:学习、就业、人际关系、生活、恋爱关系、经济、社会、考试、家庭、生活及学习环境、未来、能力、个人(成长、外表、自信)、健康、竞争,共15种,进而将其归纳为学习烦扰、个人烦扰和消极生活事件三类(李虹,梅锦荣,2002)。其中,日常烦扰产生的压力为大学生校园压力的主要来源,而突发性消极事件并非大学生压力的主要来源(李虹,梅锦荣,2002)。王富荣、茅默根据对理工科大学生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结果将心理压力的因素归结为竞争、经济条件、学习成绩、人际关系、独立生活能力、校园环境、家庭环境、专业方向等八个方面(王富荣,茅默,2001)。

3.大学新生压力现状研究

大多数西方研究者认为一年级大学生的压力最大(Pancer,Hunsberger,Pratt & Alisat,2000)。进入新环境后经历或遭遇的各种压力源(或称压力事件) 是导致新生适应不良的主要原因。Stern(1966)用“新生神话”来描述一年级大学生的“天真,热情,理想”,他们对即将开始的生活充满美好憧憬,然而,这些美好憧憬其实很少能变成现实。因此,“新生神话”被认为是大学新生压力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发现,新生压力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1)学习适应问题。如不适应大学新的教学风格,对大学知识接受困难, 感觉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太快太多;学习任务加重,学习时间延长,作业增加等;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仍沿袭过去的老方法、老习惯,导致很难适应新的学习节奏,表现为不能合理利用时间,无法完成学习任务等。(2)学校生活环境适应问题。由于很多学生初次在学校寄宿,不习惯集体住宿生活。(3)人际关系和地位变化。由高中进入大学,学生的人际关系会发生一次较大的变化,角色和地位也面临一次重新定位。这些变化表现为因与父母分离而想家、思念父母;因与同学不熟悉而感到孤独,留恋高中好朋友相处的日子;因失去高中老师对自己的重视而感到失落。(4)个人魅力的缺失。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人际关系建立的初始阶段,容貌、外表和特长等个人魅力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个人魅力的缺失会给需要重新建立学校人际关系的新生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

4.性别对压力影响的研究

西方有关大学校园压力的性别差异研究不多,已有的几项研究皆认为女生的校园压力高于男生。Vollrath 在三年的追踪研究基础上发现,女生报告的校园压力明显高于男生。Hendershott 等人(Hendershott,Drinan & Cross,1999)的研究也得出相同结论。Compas等的研究发现,女生报告的消极事件和日常烦扰均多于男生。Burke和Weir(1978)指出,女生报告的压力比男生大,因为女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而男生则不大愿意暴露情感。换句话说,男生并不是真的压力小,只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说出来。如果是这样,我们也会得出另一个推论:女生的压力会通过表达更快地得到释放,男生的压力则因为他们不愿意表达而越积越深。

男女大学生承受的压力无论是质还是量都有不同,其原因我国学者认为,第一,受传统两性不同性别角色模式的影响,男大学生更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希望得到社会的注目和认可,因而他们对自身的要求更高、期望更大,自然而然会感觉压力更大;第二,女大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比男大学生更会自我调节,她们通过发泄、暗示、被劝解等来“消化”外来压力的能力比男生更强。而男大学生则由于受“英雄角色”的传统观念束缚,多压抑自己的感情而转向心理内部冲突,因此男生的心理压力大、持续时间长、压力反应强烈(王富荣,龚惠香,2001);第三,男女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不同,男女大学生加强了性别角色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社会化,形成了稳固的性别角色心理,同时也加深了人们对男女性别的社会刻板印象,男女大学生能深切感受到社会对其角色的期望值不一样(陈庆红,2003)。

5.同龄压力研究

青春期少年儿童面临的最基本的成长任务之一就是加入某个同龄人团体(Bourne,1978; Coleman & Hendry,1990;Erikson,1968)。通过让年轻人在发展个人兴趣的同时能保持一种集体归属感,同龄人团体会影响青少年的社会化和个人身份认同(Erikson,1968; Hartup,1983;Steinberg & Silverberg,1987)。尽管这点(加入同龄人团体)在正常青春期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成为团体中的一员也会有相应的代价。有些学者把同龄人压力称为“团体成员费”(Clasen & Brown,1985),而研究表明这种压力与多种潜在问题相关,包括药物滥用(Bauman & Ennett,1996;Robin & Johnson,1996;Hawkins,1982),冒险及倾向(Keena,Loeber,Zhang & Stouthamer,1995),以及约会态度和性取向(Newcomer,Udry & Cameron,1983)。

成为团体中的一员意味着认同这个团体的利益和兴趣,哪怕他们与个人偏好并不完全一样。对许多年轻人来说,使用药物、冒险,及可能代表了一种“与团体保持一致并表明自己对团体其他成员的忠诚与奉献”的努力(Newman & Newman,1976)。同龄人压力的操作性定义在各种研究中差别很大。它经常被简单地定义为朋友间行为的相关程度(Ide, Parkerson,Haertel & Walberg,1981;Robin & Johnson,1991),而不是个体对采用某种特定方式思考和行动所感到的压力度(Brown et al.,1986)。

信效度最高的同龄人压力测量量表之一是由Brown和Clasen开发检验的(Brown, Clasen & Eicher,1986;Clasen & Brown,1985)。同龄人压力量表(PPI)是设计出来用于检验该压力在一系列领域中的程度的,包括同龄人社会活动,不良行为,与同辈常模保持一致,学校参与度,以及家庭参与度。同龄人压力被清晰地定义为:“当与你年龄相同的人鼓励你去做或不去做某些事情,不管你的主观意愿如何。” (Brown,1986)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被试

在北京大学各个年级学生中按照专业类型、性别等特征进行分层,之后在每个层次内随机按比例抽取若干名,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问卷189份,问卷回收率为94.5%。在所有回收的问卷中,被试的年龄为16~21岁(M=18.40,SD=0.84);其中男性82名,占所有被试的43.4%,女性107名,占所有被试的56.6%;理工类学生87名,占所有被试的46.0%,文史类学生102名,占所有被试的54.0%。被试以匿名方式进行自填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性别、院系、年龄),同龄人压力;在主试的指导下一次性填写。

(二)方法

笔者翻译了Donna Rae Clasen和Bradford Brown编制的同龄人压力量表(1985),主要评价5个方面的同龄人压力:同龄人参与度、学校参与度、家庭参与度、同伴一致性,不良行为并且加入了一些补充材料。翻译过程中采用多人翻译,并且通过讨论,删减了相当不符合中国国情以及北京大学学生实际情况的有关项目,最终得到33个项目。要求被试先从两个项目中,选出受朋友鼓励做的项目,再采用3点量表形式选择受同龄朋友影响程度(3=很大,2=一般,1=很小;0=两个项目都未被鼓励)。

所有数据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检验、探索性因素分析等统计方式。

三、研究过程与结果

(一)信效度检验

信度检验结果发现,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05,Spearman-Brown系数为0.823,Guttman分半系数为0.823,说明该量表具有比较好的信度;考察效度时采用量表与各因子间的相关系数,各因子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84~0.91之间,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75~0.89之间,均有统计学显著性,p

(二)因素分析

对PPI量表33道题进行因素分析,KMO=0.627,χ2=0.0011,Bartlett球面检验发现p

采用主成份分析法提取因子,总共有12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累计贡献率65.398%,见表1。

表1.因子的特征值和累及贡献率

特征值

方差贡献率(%)

因子1

2.705

8.453

因子2

1.990

6.220

因子3

1.854

5.793

因子4

1.797

5.615

因子5

1.728

5.400

因子6

1.674

5.231

因子7

1.646

5.144

因子8

1.627

5.084

因子9

1.589

4.965

因子10

1.475

4.608

因子11

1.470

4.593

因子12

1.374

4.293

直交旋转后各因子结构如表2所示;因素分析的碎石图如图1所示。

图1.因素分析的碎石图

表2.直交旋转后因子结构

四、讨论

由探索性因素分析可以看出,从量表中总共提取了12个因子,这远远多出量表中原本设定的5个因子。以因子1为例,该因子所能解释的题目包括了原本量表设计的全部5个因素,因此,这些因子并不能作为表示同龄压力各个维度的因素。这一结果说明,对于PPI量表的翻译和修改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因此导致了在因子提取上的较大差异。

除此之外,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也有被试提出,有些题目在实际情况中极少出现(如“不理会父母要求你做的事”),还有些题目本身难以理解(如“不问朋友应该约谁出去”),这些都会造成被试对题目原意的理解产生偏差,从而导致同龄人压力测量的差异。

此研究的优点在于,第一次在中国大学生样本中修订了PPI,试图修订一份适合于中国大学生本身的同伴压力量表,为后人进行同伴压力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些支持和便利;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在于,由于是跨文化跨语言跨情境的,因此修订过程中遇到了许多跨文化研究所要遇到的瓶颈,由于两国文化之间差异较大,原量表中的许多条目不适于中国大学生被试;即便那些适合于中国大学生被试的条目,中国被试在理解上也存在一些分歧;这可能也是导致因素分析结果与原量表出现较大差异的原因。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可以考虑加入更多的自编的适合中国被试的条目,进行更加严格准确的翻译工作,来确保修订出一份更好的更适合于中国大学生群体的同龄人压力量表。

[1]Armeli S, Gunthert K C, Cohen L H. Stress of appraisals, coping, and post-event outcomes: The dimensionality and antecedents of stress-related growth. [J].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01, 20 (3):366-395.

[2]Burke R., Weir T. Sex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 life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well-being[J].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78, 98:277-288.

[3]Goldberger, Breznitz S. Handbook of stress: The oretial and clinical aspects [M]. The Free Press, 1982.

[4]Hendershott A, Drinan P, Cross. M. Gender and academic integrity[J].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1999, 40(4):1-8.

[5]Holden C. Global survey mexamines impact of depression[J]. Science, 2000, 228(7): 39-40.

[6]Lazarus R S, Folkman S.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M]. New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1984.

[7]Misra R, McKean M.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stress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anxiety, time management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Studies, 2000, 16(1):41-51.

[8]Pancer S M.,Hunsberger B,Pratt M W & Alisat S. Cognitive complexity of expectation and adjustment to university in the first year[J].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2000,15 (1):38-57.

[9]Stern G G. Myth and reality in the American college[J].AAUP Bulltin,1966,52: 408-414.

[10]Vollrath M. Personality and hassle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A three-year-long study[J].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0,14:199-215.

[11]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447-448.

[12]杜召云,王克勤.1579名大学生抑郁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9,8(3): 172-173.

[13]郭晋武,佘双好.大学生生活压力感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1996,19(2): 123-124.

[14]郭力平,黄惠香.抑郁学生的控制动机与控制知觉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1998,21(1):79-80.

[15]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16]李伦,王谦.大学生心理应激生活事件与应付方式的特点[J].医学与社会,2000,13(2):58-59.

[17]李虹,梅锦荣.大学生压力量表的编制[J].应用心理学,2002,8(1): 27-31.

[18]李虹,梅锦荣.大学校园压力的类型和特点[J].心理科学,2002,25(4): 398-401.

[19]刘宇,何国平.护士工作压力源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1):852-854.

[20]王富荣,茅默.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调查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7(1): 31-36.

[21]张厚粲,徐建平.心理与教育统计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男人与女人的情绪战争 下一篇:老年焦虑症及其临床干预措施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