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与PICC在乳腺癌患者中护理的对比研究

时间:2022-10-11 09:43:51

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与PICC在乳腺癌患者中护理的对比研究

摘要:目的 比较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PORT)与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乳腺癌患者中护理的利弊。方法 PROT组90例,PICC组50例,对比研究两组的主要并发症、患者的自我护理和生活质量。结果 PORT组主要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5.6%,PICC组主要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34.0%,P

关键词: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PICC;护理;乳腺癌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死亡率却逐年下降,其下降的原因主要有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其中,化疗已被众多临床试验证实可显著降低乳腺癌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死亡率,从而提高无病生存及总生存率。但是,它也会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在我们日常护理工作中,化疗最严重的毒副反应莫过于药物外渗引起组织坏死,因此,化疗前需常规行中心静脉置管。目前,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PORT)与PICC是较好的选择,但这两种置管术后的护理工作各有利弊,现就两者的主要并发症、患者的自我护理和生活质量评分、患者出现自我形象紊乱的各种心理状态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12月,我科行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PORT)90例,同期行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PICC)50例。PORT组,女90例,年龄29~64岁,平均45岁,乳腺癌Ⅰ期42例、Ⅱ期34例、Ⅲ期9例、Ⅳ期5例。PICC组,女50例,年龄20~62岁,平均43岁,乳腺癌Ⅰ期10例、Ⅱ期30例、Ⅲ期4例、Ⅳ期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乳腺癌分期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操作方法 两组均于置管前检查血常规、凝血常规、胸片、心电图等,排除上腔静脉闭塞、术区皮肤感染等手术禁忌证。并且,两组均于置管后复查胸片确定导管头端置于上腔静脉处。PORT组患者采用美国BARD公司生产的植入式单腔三向瓣膜式中心静脉输液港,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签字后,由医生在手术室进行。在彩超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穿刺将导管置入上腔静脉靠近右心房处并经皮在同侧锁骨下窝埋置注射座,用丝线将注射座与周围组织缝合固定,外层皮肤用免缝胶布粘贴,不需缝线,一般术后3~5d皮肤伤口愈合。此组患者均采用配套的一次性无损伤针穿刺注射座来建立输液通道的。

PICC组患者采用美国BARD公司生产的单腔导管,直径为4.0 F。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签字后,由护士在病房进行。经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穿刺置管,穿刺点予无菌敷贴覆盖,术后弹性绷带加压包扎24h,术后第1d换药,以后每7d换药。

每次输液结束后,两组患者均使用肝素盐水(100U/m1)10ml正压封管。治疗间歇期,PICC组每周(7d)冲管1次;PORT组理论上每4w(28d)冲管1次,由于大部分乳腺癌患者化疗间歇期为3w(21d),故患者可于每疗程化疗当天进行冲管,即大部分乳腺癌患者冲管的周期为3w(21d)。

1.2.2 观察指标 住院时即登记所有患者的姓名、年龄、电话、住址等基本情况,出院后1~6个月均采用电话或定期复诊随访患者及其家人。随访内容包括:主要并发症情况、自我护理和生活质量评分、自我形象紊乱的各种心理状态等。

1.2.2.1 自我护理和生活质量评分 采用Karnofsky评分标准,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收集资料,分为A级(90~100分)、B级(60~90分)、C级(0~60分)三个级别[1]。

1.2.2.2 自我形象紊乱的各种心理状态 参照陈小凤等[2],设计调查表收集资料,包括:患者是否因为留置深静脉导管感到不安、担心影响形象不愿意参与社交活动,以及担心管道堵塞、脱落、感染等导致治疗期间睡眠障碍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主要并发症的比较 PORT组发生局部感染1例(1.1%),输液不畅3例(3.3%),导管断裂0例(0%),静脉炎0例(0%),药物外渗1例(1.1%),总计5例(5.6%);PICC组发生局部感染6例(12.0%),输液不畅2例(4.0%),导管断裂3例(6.0%),静脉炎6例(12.0%),药物外渗0例(0%),总计17例(34.0%)。两组局部感染、导管断裂、静脉炎的发生率以及主要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44,P=0.002,P=0.000);而两组输液不畅、药物外渗的发生率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1.000,P=1.000)。

2.2 两组自我护理和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PORT组A级48例(53.3%),B级35例(38.9%),C级7例(7.8%);PICC组A级3例(6.0%),B级26例(52.0%),C级21例(42.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见表1。

2.3 两组自我形象紊乱的各种心理状态比较 PORT组感到不安16例(17.8%),不愿意参与社交活动1例(1.1%),睡眠障碍2例(2.2%),总计19例(21.1%);PICC组感到不安24例(48.0%),不愿意参与社交活动5例(10.0%),睡眠障碍5例(10.0%),总计34例(68.0%)。两组因自我形象紊乱而感到不安、不愿意参与社交活动的心理状态以及因自我形象紊乱而产生的总的负性心理状态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22,P=0.000);而两组因自我形象紊乱而睡眠障碍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97),见表2。

3 讨论

3.1 PORT局部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PICC PORT组1例(1.1%)患者因担心化疗后白细胞减少需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静脉注射,一次性无损伤针超过7d才拔,导致局部感染;PICC组有6例(12.0%),两组局部感染的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9)。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①治疗间歇期PICC组患者仍需每周(7d)回医院加压冲管1次,而PORT组患者可每隔一个化疗周期(21d)才冲管1次,由此可见,PICC组较PORT组操作次数增加;② PICC导管体外部分长度约有5~7cm,也会增加感染的风险。以上两点也同时解释了为何PICC组静脉炎的发生率较PORT组明显增高(12.0% vs.0%,P=0.000)。

3.2 PORT自我护理和生活质量的评分显著优于PICC 两组自我护理和生活质量评分比较,PORT组显著优于PICC组(P=0.000)。PICC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药物外渗引起组织坏死的临床问题,但因治疗间歇期仍需体外留置部分导管,存在局部感染、导管堵塞、导管脱出、局部皮肤过敏等发生率高、日常自我护理繁琐、导管留置侧肢体活动受限、导管可留置时间短等问题,增加了患者的痛苦、经济负担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PORT的优势在于:操作、护理得当可长期使用,临床应用范围广,无需体外置管,护理简捷,不必担心导管的脱出,可洗澡、游泳,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3.3 PORT因自我形象紊乱出现的负性心理显著少于PICC 乳腺癌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后因自我形象紊乱而出现的各种负性心理状态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对于年轻女性,不管是自身的心理因素,还是出自社会关系的压力以及对于美的追求,都会对患者的身心恢复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婚姻、家庭、工作,更严重的会引起自杀倾向。表2结果显示,两组自我形象紊乱的各种心理状态比较,尤其在患者因为留置深静脉导管感到不安、担心影响形象不愿意参与社交活动方面,PORT组显著少于PICC组(分别为17.8% vs. 48.0%,P=0.000;1.1% vs. 10.0%,P=0.022)。的确,由于PORT是一种全植入的、埋植于人体内的闭合输液系统,伤口隐蔽,不影响外观形象,又能使得患者接受药物治疗既方便又轻松,所以较PICC能显著降低患者的负性心理状态。

4 结论

综上所述,因无需体外置管且伤口隐蔽,可减少患者返院维护的频率,故PORT组患者较PICC组患者发生相关并发症的机率更低、日常护理更便捷、生活质量更高、因自我形象紊乱而出现的负性心理更少,从而减轻护士的工作量,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因此,PORT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学强.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与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在恶性肿瘤患者中应用的对比研究[J].疑难病杂志,2009,8(9):553-554.

[2]陈小凤,郑芳.乳腺癌患者术后自我形象紊乱情况调查与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7A):1777-1778.编辑/王敏

上一篇:基于税收公平性:个人所得税捐赠和证券资产纳税... 下一篇:慢性氟中毒诱发大鼠肾脏损伤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