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英汉文化差异 优化英语学习策略

时间:2022-10-11 09:27:40

关注英汉文化差异 优化英语学习策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文化信息,也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必要工具。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语言的体现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因而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也是学习一种新的文化。然而,一种新的语言文化很可能和学习者自身的本土文化产生一定的碰撞和矛盾。因此,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要想解决这种碰撞和矛盾,就必须了解汉英在语言文化上的差异。

一、英汉语言存在的文化差异

1. 风俗文化上的差异。不同的国家有着不一样的文化风俗,它是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于长期养成的习惯而形成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在问候、称呼、道谢、致歉等方面反映出不同的民族文化习俗。

2.历史文化上的差异。历史文化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特定的社会沉淀物,因而中西方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同,在历史文化上也有所不同。

因此,英语学习者应该了解英汉语言的不同历史文化背景,追本溯源,了解语言的内在意义。

3.地域文化上的差异。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关于方向和位置的许多概念在英汉语言表达中也不尽相同。例如在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南面为阳、北面为阴、南为尊、北为卑的传统。我们常说“从南到北”,而翻译成英语的时候常常是‘from north to south’,还有东南(southeast)、西北(northwest)等;在中国有“东风报春”之说,“东风”有代表 “春天”“希望” 的含义,而英国的“东风”(east wind)则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象征着“寒冷”,所以英国人特别讨厌“东风”,却喜欢“西风”,因为“西风”会给他们送去“温暖的春天”。

除以上之外,由于地理位置不同,气候、交通工具、饮食起居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所以要区别对待汉英地域文化差异。因此,对于我们说汉语者来说,了解汉英地域文化差别,掌握有关地域文化方面的一些不同,便于我们更好地学习英语。

为此,学习英文语言时,我们首先要弄清以上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否则就可能会影响英汉语言的交流。因此,想准确自如地穿梭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我们一定要先了解影响语言文化的各种因素,这对所有学习者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英汉语言在使用上的差异

1.英语注重形合,汉语注重意合。英语中,长句多,强调结构的完整性和形式的严谨性;主次分明,依靠介词、代词、连词等构成框架将句子连接起来;英语造句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以形显义。而汉语强调内容和表意的完整性,常靠语意的逻辑将句子串起,连词、介词都少于英语;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逻辑事理顺序、意义等以神统形, 常“形散而神不散”。

2.汉语注重前饰,英语注重后饰。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上多是先考虑事物的外部环境和因素,再考虑具体事物和中心事件。反映到句式上,就是状语常放在谓语或句子主体的前边,定语无论长短,常置于中心词之前。这样就使得单句的状语部分长,主谓部分短;主语部分长,谓语部分短;修饰部分长,中心词短。由此,造成了句子结构上头大尾小的现象。

英语句式则相反,英语的定语成分除单词外,多数都要置于中心词之后。英语重视末端重量,凡较长的词语及累赘的成分均须后移至句末,有时必须使用形式主语来避免句子的头重脚轻。由此,造成了句子结构头小尾大的现象。

3.汉英语言的主谓结构差异。英语的几种基本句型几乎都是主谓结构,而汉语则缺乏明确的结构形式,即便是主谓结构也只是众多句式中的一种。而且汉语的主语概念比较广,几乎可由任何语言成分充当,在句子中起着统领全句的作用,有时只是一个“话题”而已。而英语主语,一般只能由名词或名词性质的成分来担任。例如“You should have repaired the car”(那辆车你们早该修了)。

4.英汉语言的其他差异。英汉语言除了上述的一些大的使用差异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差异也是需要我们英语学习者去仔细理解和研究的。如:英语中常用被动语态,而汉语中不常用;英语中的句式多变,有单句,主从复合句、倒装句、省略句等,而汉语则没有如此多的变化。

三、英语学习者应对英汉差异的几点策略

作为英语学习者,我们掌握了以上英汉语言存在的几个方面的差异,要积极采取应对的策略措施,这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用好英汉语言。本人以为,学习者应在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应对。

1. 多记英语中常用的单词和词汇以及常用句型,夯实基础,为进一步学习英语打好记忆储备的基础。

2. 多观察、多研究、多学习掌握英汉语言的不同之处。英汉语言文化还有很多其他的不同之处需要我们去研究。

3. 多听、多看原汁原味的英语,并试着模仿与他人用英语交流。

4. 在一定的英语基础之上,试着多用英语文化的思维去传达汉语句子。可能刚开始时,我们还会受到母语惯性思维的影响,但勤能补拙,多练一定会有收获。最关键的在于我们要坚持下去。

总之,虽然英汉语言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但作为英语学习者,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毅力,就一定可以说一口流利的、地道的英语。

上一篇:不能见忘的“见”“望” 下一篇:以“生态系统”为例浅谈概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