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鲸归来 第3期

时间:2022-10-11 09:11:09

从成群结队到濒临灭绝,从远走他乡到回归故里,40多年来,伴随着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经济角色的变换,生活在这里虎鲸的多舛命运也几经沉浮。在这段曲折的历史后,还有护鲸人不屈不挠的奔走。

“天呐,是鲸!”亚历山德拉•莫顿(Alexandra Morton)在水听器里听见了熟悉的声音,她飞快爬上黑鲸湾号。热气让望远镜片模糊,光线也非常微弱,但莫顿还是看到了一个背鳍。然后越来越多。

当数到大约25只虎鲸的呼吸声、3个家族的叫声后,她终于确信,虎鲸在离开6年后,于1999年再次回归了夏洛特皇后群岛一带水域,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西海岸又变得适宜它们生活了。

海湾食物链之王

去夏洛特皇后海峡以南的警惕湾,几经辗转,登上码头后,第一眼看到的便是一根图腾柱,顶上刻着海岸食物链之王―虎鲸。

20世纪70年代末,对像莫顿这样的虎鲸研究者来说,警惕湾就是宇宙的中心。当地渔民在虎鲸群中穿梭捕鱼,他们的祖先曾与虎鲸交谈,葬身其腹,并以其名来命名自己的部落。

那之前,猎鲸是一种消遣。小孩子们从岸边用石块击打它们,有人把枪口对准它们,想方设法置它们于死地,就好像赶走羊圈周围的狼。

尽管虎鲸与海豚同属海豚科,但它们在食物链中却处于完全不同于的位置。虎鲸是已知仅有的以海豚、鲸和鼠海豚为食的海豚家族成员。它们处于海洋食物链金字塔的最高层:鲨鱼也是它们的猎物。

生活在加拿大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虎鲸分为4个族群:北方留鲸、南方留鲸、候鲸及近海虎鲸。族群指一个繁殖的种群,它们成群结队地在海中游动,使用相同叫声并在同一区域捕食。

莫顿研究中一个重要部分是聆听虎鲸的啸声。虎鲸通过喊叫判断它所处空间的大小。叫声的能量在传出时足以发散到半径为10英里的海域,碰到岩石壁上,反弹回来。这样它就知道何处是大海与岸边的交界。莫顿曾听到过虎鲸的叫声所产生的5次回声,来回地在海峡、基岩岛和海湾间反弹。“像是协奏曲”。

但总有一些恼人的声音,“每当有船靠近,不管大小如何”,她必须不时摘下耳机保护耳朵。最恼人的噪音来自拖船和货轮,尤其是来回巡游的轮船。每当人类的嘈杂势不可挡之时,鲸则沉默起来。

从捕杀到欣赏

“在1966年之前,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虎鲸这个词,我们总是叫它们黑鲸。它们非常多,但是在1967~1968年之间,捕鲸船猎取了很多鲸。再往前到1945年,那时候可以看到的黑鲸数量更多。”50岁出头的当地渔民比利说•普罗科特说。

根据加拿大西部的捕鲸记录, 从1908~1967年之间,共有24862头各个种类的鲸鱼被捕杀,而且怀孕的雌鲸如此之少,以至于1960年之后人们再也没有捕杀到一头怀孕的雌鲸。

夏洛特皇后群岛最南端的玫瑰港,一直是北太平洋海岸最重要的捕鲸基地之一。从1911年到1942年,就是在这里,数百头虎鲸、蓝鲸、露脊鲸、抹香鲸、座头鲸和长须鲸被剔骨、抽血,变成了鲸须、肉和油。腐烂的尸体和提炼的鲸制品发出让人无法忍受的恶臭。

如果说,最初对鲸鱼的屠戮是出于人类的攻击性,后来一轮新的捕鲸热潮却是因为―人们开始想要好好爱它们了。

20世纪70年代,虎鲸观赏开始成为夏洛特皇后海峡附近水域的一个旅游热点。许多太平洋西北沿岸的渔民开始专事捕鲸。1965年,一个渔夫偶然在夏洛特皇后湾用刺网捕获了一头成年雄虎鲸,只卖了8000美元―网的价钱。15年后,一头活的虎鲸不论在哪都能卖到15万~30万美元。

1962年到1973年间,共有263头虎鲸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和华盛顿州的沿岸被捕获。其中的50头被送到了水族馆和海洋公园里。捕获虎鲸的过程非常野蛮。12头虎鲸在捕捞过程中已经死亡,其中多数是在渔网中被淹死。而这50只虎鲸中,有16只在一年内便死去了。对圈养观赏鲸的需求更加刺激了虎鲸市场。

该行业也给这一带水域带来了很大威胁,没有人知道,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沿岸生活着有多少头虎鲸。于是,1971年,加拿大海洋渔业部聘用了迈克•比格,一个31岁的海洋动物学家,希望弄清楚加拿大西海岸虎鲸的数量。

通过观察、问卷等方式,对生活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附近水域的虎鲸状况,比格在1976年给出了一个空前准确的数目:210只。

看到这一惊人数据后,政府做出回应。1975年10月修订了野生动物法案,规定只有持相关许可证才可捕鲸,并在比格建议下规定水族馆只能展览死亡的虎鲸。

然而,后果是虎鲸观赏业蓬勃兴起,20世纪80年代中期,布劳顿群岛等水域变成了一个乱糟糟的马戏团。豪华的租赁船挤在虎鲸可能出没的地方,任何时候只要有一头鲸跳起来,就会有十几条赏鲸船蜂拥而至。

“尽管这些游客们用相机,而不是用步枪瞄准虎鲸,但我仍然以一种警惕态度关注赏鲸产业。”莫顿说,“问题是,他们长长的队伍和发动机噪音,日积月累地打乱鲸的睡眠。”

“这个产业给虎鲸赋予了一些经济价值,但令人悲哀的是:这也许是一个物种在工业时代生存下去的唯一希望。”

鲑鱼养殖场

20世纪80年代,莫顿又开始被迫去关注一个新生的问题:养殖业使虎鲸再次成为不受欢迎的“狼”。“规模日益扩大的鲑鱼养殖和加工厂,正将数量巨大的野生鲑鱼群消灭殆尽,而生长在加拿大西海岸的虎鲸,正以之为食。”

1987年,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出现了第一批鲑鱼养殖场。一开始,人们对养殖场这样的创意还是比较喜欢的:鲑鱼养殖场会创造新的就业,水产业将减轻野生鲑鱼量不足的压力,而且那些新来的外省人也会让这里更加生机勃勃。

第一批到达的养殖者们还小心翼翼去适应当地环境,不希望养殖的鲑鱼同野生的鲑鱼资源相冲突。自从一个叫埃贝尔的人来到以后,一切就变了。他建起了一群围栏,大约有8~20个左右,每一个围栏的大小和网球场差不多,漂浮的通道把一个个围栏连接起来,那些围栏看起来就好像是为小船提供服务的码头。

“他们把养殖场放错了地方。”老渔民比利说,“野生鲑鱼会游到那些地方去的。”他发现,以前的小海湾仅能养活几百条鲑鱼,突然间,整年要养活15万~20万条。“这么做这个地方是吃不消的。”

人们越来越发觉,鲑鱼养殖不再是最初那个看起来好像会对环境有益的产业。它对传统捕鱼的冲击已经出现,一位叫比尔•福德的渔民说,最好的捕捞鳕鱼的地方都被鲑鱼养殖场占去了,“那些地方海水是从深处向上流动,那一片海岸是鱼最多的地方。”另一位叫做阿尔的捕虾的渔民说,“通常我捕到的不仅仅有虾,还有海螺、海星和鳗鱼。而现在都是空网。”

令莫顿担心的是,虎鲸可能遭到枪击。渔场的饲养者们得到了政府海洋渔业部的许可,如果有动物来捕食或靠近他们养的鱼,他们可以用枪支射杀,且对这些动物没有数量上的限制。虎鲸、苍鹭、水獭、貂、海狮、海狗和乌鸦都挨过子弹。

“我不知道这些人有什么权利把这附近的野生动物都消灭掉。”一位村民说。

还有一个问题。1993年1月,莫顿打开水听器,耳边立刻响起了震耳的轰鸣。“那是什么?”她跟踪信号,找到了声音的源头:一家不列颠哥伦比亚肉类罐头公司的鲑鱼养殖场。

“那东西叫海豹驱赶器。可以使海豹无法靠近我们养的鲑鱼。但当海豹离得太近的时候,不能打开,因为那样海豹就会变聋,机器也失去作用了。”“它对鲸起作用么?”“我不知道。”

“声音干扰装置是专门来为海洋哺乳动物制造痛苦的。”莫顿说。它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引起听觉痛苦,驱逐那些海豹、海狮、海豚、鲸以及其他潜在的捕食者。不幸的是,回响湾附近的鲑鱼养殖者发现该设备非常好用,几个月内,他们就安装了4台,把194分贝的噪音不间断地传遍了整个布劳顿群岛。

从那时起,这一地区的虎鲸消失了。

等候虎鲸

1993年,在虎鲸被声音干扰装置驱赶走了以后,莫顿动了想要离开的念头,然后,她发现这里其实还有许多需要关注。

在1994年的时候,问题出现了。那个春季,被感染了疖病的野生鲑鱼在这片水域四处游走。那块用来公布捕获大个儿鲑鱼的公告牌,从春天和秋天都空着。

莫顿发现,泛滥在养殖场里面的一种虱子,几乎已经将苏格兰、挪威和爱尔兰野生鲑鱼消灭干净了。在水面上,她意外地找到了一种类似西红柿汤的红色漂浮物,送到海洋农业部的科研实验室,10天后,结果出来了:畸变海藻。

这种特别的藻类最容易在氮和磷异常丰富的环境中增生扩散。而鲑鱼围栏中饲养的鲑鱼所排泄的数以吨计的粪便和吃剩的食物正好为周围环境提供了这些,由此而产生的神经毒素便将鱼置于死地。

莫顿同她的专家朋友联系,一个贝类养殖和海洋毒物学家告诉她,在苏格兰海湾,只要是有鲑鱼养殖场的地方,这种毒物污染就会爆发,而贝类就会遭殃。越来越多和人们交流以后,莫顿决定开始写信,她写了1万多张纸,却很少收到回信。

终于,政府官员们意识到,鲑鱼养殖场的问题已经到了不管不行的地步。同时,环保组织也趁机组成了一个联盟给政府施加压力,迫使政府对鲑鱼养殖业带来的问题进行一次全面审查。在审查完成之前,政府下令禁止开设任何新的养殖场。

养殖渔业只是这个群岛上受到攻击的项目之一。1998年,比利带给了莫顿一份公告,通知整个地区:因特弗林业公司要在卡维坎河附近地区喷洒除草剂。“1957年他们喷过一次,基奥河、尼普基什河、苏喀什河、纳维蒂河、斯特兰贝河再没长过一条鲑鱼!”

伐木公司本可以只砍伐一小部分森林,然后让它们自己复原,但这个自然过程需要时间。为了在将森林砍伐得干干净净之后,加快林木生长,他们用除草剂杀死了早期速生树种,将那些经过基因改良的常绿树木种下去。但这些除草剂给鲑鱼带来的危害是致命的。

莫顿和原住民的一个联盟联合提出了上诉。几个月后,当另外一块鲑鱼栖息地遭受喷洒药物的威胁时,她又提出了申诉。在第三次申诉后,环境部决定批准使用新除草剂项目之前,都会同莫顿商量。

“为这里的环境努力,是因为我相信,虎鲸还会回来。”莫顿说。1999年春天,因为她的努力,附近的养殖场关闭了声音干扰装置。在一个微风习习的下午,她在水声器里又听到了熟悉的声音。

上一篇:长尾地佛法僧 下一篇:“海派”零碳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