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零碳屋

时间:2022-07-21 09:21:46

泰晤士河畔的“零碳社区”贝丁顿(BedZED)被克隆了。根据上海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做出变动之后,“海派”零碳屋出现在了黄浦江畔的世博园里。

伦敦郊外贝丁顿镇上的乡绅们之前决计想象不出把他们生活的英国小镇搬到上海去会是一幅怎样的图景。然而,这确实将发生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

或许离世博园仅一江之隔的外滩正是车水马龙,空调和汽车把城市搞得云蒸雾绕,而在世博园的“伦敦零碳馆”里,你却能一扫城市所带来的闷热和潮湿。这是被植物覆盖的两栋小楼,五彩风帽在楼顶随风摇摆,楼内6套样板房虽然风格迥异,但都指向一个目标:尝试“零碳生存”。

结合了上海本地温和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并采用本土化的产品来加以实现,“伦敦零碳馆”是中国第一座“零碳”展示性建筑,它参考了泰晤士河畔的英国贝丁顿零耗能发展社区(BedZED)的设计,并将它再现于黄浦江畔。

贝丁顿―生活本身就是环保

当一群日本人聚在保罗•米勒家门外拍摄他的时候,他并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只不过是在晾衣服。“我希望这不是为一档黄金时间播出的节目拍摄的”,这位社会学家喃喃自语道。对于媒体的采访,他已经习以为常了。上个星期,他的家登上了当地报纸的头版,电视台的拍摄小组也到他家里进行了采访。但是他既不是名人,也不是房主,只不过是贝丁顿的一名普通居住者。

这里距离伦敦市中心仅20分钟车程,居住的倒也并不是极端的环保斗士。他们之中有教师,有在电讯企业工作的管理层人士,有媒体人,也有退休的老年人。“我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很淡的,”家庭主妇马琳太太说,“只不过和大家一样,想为保护环境做点什么。可惜我没有太多的空闲时间。所以,我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不会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冲突的事情。而在这里,生活本身就是在环保,虽然在形式上和我以前的生活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但实质上,在这里的生活却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大胡子建筑师比尔•登斯特是贝丁顿零能耗发展项目的灵魂。20多年前,当他还是爱丁堡大学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时,就设计了一个太阳能梦想屋。过了10年,梦想屋成为现实,更名为希望之屋,出现在泰晤士河畔。又过了10年,希望变得更加实在,他甚至成功地打造出全球第一个“零碳社区”―贝丁顿。

距离贝丁顿很远,就能看到这里的建筑上排列着的五颜六色的“风帽”了,比尔•登斯特告诉我们:“它们是以风为动力的自然通风烟囱。一个烟囱将房屋内的废气排出,而其他烟囱则将新鲜空气吸进来,同时利用废气中的热量来预热室外寒冷的新鲜空气。”在这样一个热交换过程中,甚至可以挽回70%的通风热损失。

贝丁顿的房屋紧密相连。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减少建筑的总散热面积。“在这里,建筑物的墙体是由比一般砖头稍大的墙砖砌成的。我们都知道,住宅的最大排放源就是取暖,因此,我特别注重房屋的保暖设计。这些房子拥有0.3米厚的墙砖,这是传统墙砖的2〜3倍!而墙壁则是由两层厚墙砖砌成的,有一层隔热夹层夹在两层墙砖之中,这样能防止热量流失,并保证室内四季如春。而窗户则都是安装的3层玻璃,房间也一律都朝南,以最大限度吸收并保持阳光所带来的热量。”登斯特介绍道。此外,一套自动恒温装置,会在房屋温度急剧下降的时候,启动备用的滴流式热源,将室内温度保持18℃的恒温,以应对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变化。除了保温的墙壁,覆盖着屋顶的花园植物也能有助于防止冬天室内热量的散失。那是一种被称为“景天”的半肉质植物。

此外,由于该地区降雨丰富,除了每家每户都有雨水收集设备,社区公用的大储水池里也蓄满了雨水。洗手间里的抽水马桶就依靠储水池储存的雨水来工作。这还不够,冲洗过马桶的水,还要立即进行净化处理,排向芦苇湿地,经过一轮生物回收之后再返回自然。

减排―也能成就高品质的生活

走出温暖舒适的房间,走在贝丁顿社区的道路上,却很少能看到汽车的踪迹。这里到处都是头戴安全帽的“骑士”,他们骑的不是马,而是自行车。杰克是这支自行车大军中的一员,“在入住这个社区之前,我更习惯自己开车出门。然而,搬进贝丁顿没多久,我就把我的雪佛兰锁进车库里了。”这正是因为整个社区都遵循着“步行者优先”的政策,因此这里建有很庞大的自行车车库和宽敞的自行车道。此外,在人行道上有着良好的照明设备,而且四处都设有供婴儿车和轮椅通行的特殊通道。社区也还为电动车辆设置了免费的充电站,可同时供40辆电动车使用,其电力来源于总面积为777平方米的太阳能光电板。设计师还鼓励一些公司迁置到社区里,他们的员工同时也是社区的居民,上下班只要徒步就可以了。

然而,一个“零碳社区”毕竟无法孤立社会之外,渐渐开始有居民们感觉到外出的不方便,“要出门,还是要有一辆车才好啊”。于是,一家汽车俱乐部在贝丁顿出现了,会员们可以在这里找到同道的邻居拼车出行。而为了鼓励减少一人一车的“浪费”行为,当地政府还专门在公路上划出特快车道,仅供载有两人以上的汽车行驶。

此外,在这里建有良好的公共交通网络。包括两个通往伦敦的火车站台和社区内部的两条公交线路。在伦敦市区工作的居民,只需每天步行最多5分钟去车站,然后再坐45分钟火车,即可到达公司。

为了避免运输外地产品所带来碳排放的增加,贝丁顿社区每星期都需要临近的农场来提供农产品。有趣的是,一些居民们于是开始在自家的花园里种植蔬菜。而其他的生活需求,包括商店、咖啡馆和带有儿童看护设施的保健中心都一应俱全,这些公共场所看似足以满足居民们多样化的生活需要。

一些共同参与的活动,也许可以表达居民们对目前在“零碳社区”生活的满意程度:他们创建了一份社区简报,开设了瑜伽课程,甚至一起写社区博客。很多人声称他们已经开始逐渐改变了以往的生活习惯,变得更加热爱环保了。数据的统计证实了这点,在这里,可洗涤重复使用的尿布和其它可循环产品的消费情况远远高于其它居住区。

“我们旁边的小镇维灵顿的居民,现在常常带着孩子到我们这里来”,在一家音像制品公司做助理的朱丽说:“这里变成了吸引人眼球的旅游景点了,它是一个让全世界都很感兴趣的样板。”

“不过,你们把BedZED只当成零耗能、无碳排放社区,简直是太小看我们了。这是一个全方位的永续发展社区,我们要创造的是一个全新的生活方式,我们所设计的是一个高生活品质、低耗能、零碳排放、再生能源、零废弃物和充满生物多样性的未来。”登斯特信心满满。

世博会―打造“海派”贝丁顿

正如贝丁顿零能耗发展项目办公室的墙上那个赫然醒目的巨大问号所问,“我们如何在降低环境冲击的同时,还能够提升生活品质?”对此,比尔•登斯特和他的BedZED尝试着要指出一条解决之道。事实上,面对当今世界的能源与环境双重危机,环保建筑乃至环保社区设计早已成为大势所趋。

统计表明,建筑领域产生的CO2排放当量约占全球CO2总排放量当量的55%,它们主要源于建筑设备对电力、燃气等化石能源的消耗。“建筑虽然是排放最厉害的,但从其入手实现减排的成本也是最低的。这或许就是上海世博会为什么要推介建筑减排的重要原因。”2010上海世博会伦敦零碳馆的建筑商―“零碳中心”中国区总裁陈硕说。为了打造多层面的中国建筑节能品牌,“零碳中心”进入中国不久便和万科、皇明太阳能、大自然地板、北京环境交易所结成了合作伙伴。2004年,万科作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与“零碳中心”合作设计了下一代住宅的原型“万科零宅”―一个零能源消耗、零需水量及零排放设计的住宅。它于2009年8月向公众开放,是目前中国唯一实现了“零排放”的生态住宅。

同时,“伦敦零碳馆”结合上海夏季闷热潮湿的季风气候特点,在风帽上加配溶液除湿、加湿体系,让风帽的整体效果达到最佳。并为了配合上海世博会的“个性”需求,让更多的世博访客能了解自己的CO2排放足迹,零碳馆还设置了问题回答和游戏等环节,使得每个进入展馆的人都能够简单的计算出自己在生活中的CO2排放。通过吸引参观者主动参与和定量展示的方法来加强人们对于CO2排放的关注。

上一篇:虎鲸归来 第3期 下一篇:把煤“气”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