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地佛法僧

时间:2022-07-26 06:25:43

Uratelornis chimaera

门:脊索动物门 脊椎动物亚门纲:鸟纲目:佛法僧目科:佛法僧科 地佛法僧亚科列入IUCN红皮书

保护现状:易危

只有在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西南部的小沙漠地区,才能见到长尾地佛法僧。30到60公里宽、200公里长的一块狭小区域,是全世界最后9,500〜32,700只(2009年IUCN估计数量)长尾地佛法僧的唯一家园。地佛法僧亚科(地宝鸟亚科)5种鸟类相当特别,常被单列为一科。它们是短腿地佛法僧、鳞斑地佛法僧、地佛法僧、栗头地佛法僧和长尾地佛法僧,全部是马达加斯加的独有物种。鸟类学家们预计,2009年起的未来10年中,它们的数量很可能大幅下降。

生活环境

位于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西南部、曼古基河流域的狭小区域。马达加斯加位于印度洋西南部,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非洲大陆相望,是世界第四大岛,全岛由火山岩构成。其西部处于背风坡,水汽难以到达,属热带草原气候,干旱少雨。

物种特征

地佛法僧亚科的鸟儿像鸽子般大小,身长大约25-32厘米,喙粗壮,腿强健,翼短圆。较佛法僧目其他鸟类,它们更喜好地栖,并以在空中飞行的时候会翻跟斗而闻名。其中前4种均在密林中栖息,只有长尾地佛法僧栖息在小沙漠地区。

致危原因

1. 栖息地面积缩减:1962年至1999年,长尾地佛法僧栖息地区的森林覆盖面积已减少了15.6%,主要原因是建筑和商业用木材砍伐、开拓玉米种植地以及生产木炭。

2. 被捕食:当地狗和老鼠数量的增多,也威胁到长尾地佛法僧的生存。狗和老鼠都会袭击并捕食它们。

3.不被保护:马达加斯加目前并无明确法律对这一物种进行保护。

地佛法僧 (无危)Atelornis pittoides

天赐之地

马达加斯加岛堪称生物多样性的“天赐之地”。它在约1亿6500万年前与非洲大陆分离,又在约7000万年前与印度大陆分离。岛上生物与其他大陆相比有相当程度的不同,因此也被称为“世界第陆”。据记载,目前这里共有258种鸟类,其中115种是本地特有种。而地佛法僧,仅仅是马达加斯加特有的5个鸟科、115种鸟类中的一种。

短腿地佛法僧(易危)Brachypteracias leptosomus

叫错的名字

“佛法僧目”包括许多漂亮的鸟类,如翠鸟、犀鸟、戴胜、蜂虎、翡翠等。佛、法、僧为佛教三宝。佛法僧目的鸟,鸣叫声听起来就像日语中的“佛法僧”,因而得名。有趣的是:其实人们听错了。佛法僧目的鸟鸣声在远处听,像是“hopuh、hopuh、hopuh”,在近处仔细分析,则为“hohopuh、hohopuh”,连续鸣唱,有时达百余次。

栗头地佛法僧(近危)Atelornis crossleyi

翻跟头的一科

佛法僧目的鸟大都羽色艳丽、举止优雅,其中一些种类常被饲养用以观赏,或是取其羽毛作为饰物。本目的鸟在除两极和部分海洋岛屿外地区都有分布,但地佛法僧亚科仅在马达加斯加岛有分布。这一科的5种鸟,虽然在外形上略逊于本目的其他鸟类一筹,但它们在空中飞行时会不时兴奋地连翻跟头(特别是求偶期),成为了本科的最独特之处。

鳞斑地佛法僧(易危)Brachypteracias squamigera

快要消失的小鸟

地佛法僧亚科的5种鸟中,包括鳞斑地佛法僧在内的4种,都在密林中栖息。只有长尾地佛法僧,栖息在马达加斯加西南部的小沙漠地区。也许正是为此,长尾地佛法僧才成为5种鸟儿中最接近灭绝的一种。至今,这种小小的鸟儿仍没有得到较为妥善的保护。在马达加斯加,曾经存在过重达500公斤、高达3米的象鸟,但最终没能逃过灭绝的命运。

上一篇:马里土著回收达人 下一篇:虎鲸归来 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