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作文备考“四要”

时间:2022-10-11 09:07:29

考前作文备考“四要”

考前作文复习的目的首先在于节约时间,少做无用功,尽快提升考生的作文水平。因此,笔者从写作的程序与短期突破两方面,介绍以下简洁明快的四招,供考生参考。

一、训练思维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并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其中思维能力是最重要的。拿到一个题目,如何写才能切合文题要求,如何写才能让文章血肉丰满,如何写才能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才华,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问题。考生可以从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两个方面来进行思维训练。

1.5分钟顺向思维训练法:选择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文题,迅速思考,解读试题的要求,揣摩命题者的意图,在此基础上确定情感或观点,选择文章材料,确定写作的思路.

这样的训练适用于作文水平较好的考生.能让考生更清楚,作文一要有思考问题的独特性、深广度与严谨性,二要有切入题干要求的独特的角度。这不仅需要灵感的火花,还需要丰富的文化底蕴与道德的高度,以此奠定作文的基础,才能使文章整体上升到一个高度,内容表达、框架结构也经得起推敲。

2.5分钟逆向思维训练法:选择历年的高考满分作文,尤其是最新的满分作文、优秀作文,快速阅读;评点其在立意上的妙处.选材上的妙处、结构上的妙处等,思考这一篇文章之所以成为佳作的原因;最后,逆向思考,揣摩总结作者的写作思路。

这种训练适用于作文水平较差的考生。考生通过分析例文切入问题的角度:正面与反面,过去与现代,个人与群体等辩证的思维,分析文章立意、拟题、选材、语言、结构、详略等的处理,就有可能了悟得分的关键,进而做相应准备。

二、准备材料

考场作文,主要以议论类文章、记叙抒情类文章为主。按照写作的程序来看,当写作有了明确的方向之后,内容就成为最主要的问题。考生在考前应准备好自己的“素材库”。

1.从课本中找素材。平时对作文有畏惧感的考生,考前可以对语文课文作全面的浏览梳理,找出自己体悟最深、记忆最牢的课文5篇左右,然后详细研究每一篇作品的内容、主题、技巧、作家生平、写作背景、写作逸事、不同评价等,全面把握作家写作前、写作时、写作后各方面的情况,为考场作充分的素材准备。还可以从历史、政治,甚至物理、化学等学科中选择历史史实、哲学思想、自然科学的规律和定理等作为写作的素材。

2.从社会热点找素材。坚持阅读书报,是最好的培养写作能力的习惯。每天坚持读报刊,既可以了解社会,还可以调节应考的紧张心情,也是最好的素材准备法。最好留心具有影响力的3到5个社会热点事件,全面跟踪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演变发展;了解各种报刊对该事件的评论,并将自己对事件的认识思考等写下来。考场作文贴近现实生活,反映考生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观点,是考生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也是写作最关键的诀窍。

3.从课外阅读中找素材。深度的阅读,是素材准备的高层境界。一部重要的作品,是作者生活的积淀,生命的感悟;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社会背景、主题都具有多元解读的可能性。考前选择阅读对路的书籍太重要了,最好选择2到3本人物传记阅读,最好选时代接近当前的传记。这些作品对于议论类文章、记叙抒情类文章写作都有用。写作议论类文章,可以把书中的内容作为论据:写作记叙抒情类的文章,可以把书中的故事转换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叙述。考生要注意,选择小说或者近期的散文作品并不具有这样的效果,将小说中的人物用作议论文的论据,会让论证显得滑稽,缺乏严谨性:而借鉴近期散文作品,则会有抄袭嫌疑。

4.从个人生活中找素材。翻看自己的影集,翻看自己的日记、获奖证书、案头的摆件或者纪念品。每一件熟悉的物品都会引起你对往日生活的回忆和思考。其中随时间的推移.仍不能褪色的记忆就是最好的写作素材。考生人生阅历的增加,思考能力的提高,都会让这些生活具有情感和哲学意味。选择5件左右的往日故事,将文体直接定位在记叙抒情类,进行组合剪辑,写一篇情文并茂的文章,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三、训练按照文题要求表达的能力

按照写作的程序,当写作有了具体内容之后,紧接着就是如何表达的问题。

归纳语段中心意思的训练,绝对是含金量非常大的训练题。在阅读训练中,如何分析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层次,整合归纳段内信息的主要意思,是经常遇到的考题。这类题是考生训练自己按试题要求表达能力的好机会。这不仅为阅读题加分,更为作有关的表达准备。不管考生准备的材料是什么,其实都有无限的可能性。考生首先要找出备料与文题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然后,按照剪裁的要求,略去无关的,重点突出相关的,力求有层次地阐释或叙述。一则材料若不能使文章有容量,有深度,那么可以选用几则材料;如果准备的材料没有相关的内容(但这种情况其实是很少的).我们也可以合情合理地刨造出相关的故事情节。但这样的创造,一定不能画蛇添足,露出明显的漏洞。

四、通过修改升格提升写作能力

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这句话很有道理。一篇文章写出来以后.很多的东西都是可以升格的,这也符合作文的规律。从写作心理来看,一般写作时,作者的心理都会经历由生涩到顺畅的过程。一篇文章写下来,考生刚开始写作时的不知所措、思维混乱等都会“沉淀”下来,开始形成更好的构思方案,这时就需要对文章进行必要的修改。

1.语言文字上的修改:主要对开头、过渡、中心句、结尾等做修改。要斟酌关键的词语是否准确,切题;要斟酌关键的句子是否简洁,是否有文采;要斟酌语句与上下文是否呼应。同时还可以思考在合适的地方,创作或者仿写一些精彩的语句。

2.语段结构上的修改:主要审查所有的段落之间是不是有严密的逻辑,是不是有偏离中心话题的段落,还有没有更巧妙的结构安排等。发现有偏离文题要求的句段,宁肯全部删去,也不可为了凑字数而保留。

通过这样的一个修改升格过程,考生就会在之后的写作中注意自己写作的短板,文章自然会越写越顺畅。

训练以上的四招的同时,考生必须避免以下三个误区。

1.不要执着于技法。过分强调文体、技巧、方法,在没有充分开发思维的情况下,采用名词概念指导,采用“机器组装”的方法,是不符合考生培养考场写作能力的心理规律的。

2.不要强记大量文章。很多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思维:阅读会对写作产生重要的正迁移影响,因此,考前指导都要求考生多读一些文章,布置各种各样的阅读任务,印制很多材料给考生读。这种做法,客观上造成了考生精力的分散。这样做,还有可能造成一种负面效果,就是考生写作内容趋同化倾向明显,阅卷老师很清楚地看到选材干人一面,构思万人同类的“撞车现象”,兴奋点消失,评分自然不会高。

3.不要进行大量的写作。读写教学与考生的生活脱节的问题,由来已久,采用“题海战术”,不仅会把本应生动活泼、丰富有趣的写作弄得干瘪乏味,更会使考生失去自信。

考前作文备考,目的在于“抓大放小”,关键要看考生的思想和内容是否切题,是否有高度、有新意。考生应在这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准备。

上一篇:一种优化海上平台油井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 下一篇:直销银行,“销”往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