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允价值

时间:2022-10-11 08:59:00

【摘要】公允价值计量是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改革的亮点。本文针对我国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背景,计量基础分析了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运用及其意义。并针对应用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途径,以确保公允价值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基础;运用

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是会计计量基础运用多元化的必然趋势。但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在新会计准则中的体现还不够完善,公允价值的取得和确定还存在尚待解决的困难。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公允价值的概念

目前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公允价值定义的表述不完全一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尽管有不同的定义,但它们对公允价值有以下共识: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他特定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它的最大特点是熟悉情况的双方在公平交易中形成的,而公平交易是指没有关联的各方在公开市场上所进行的交易。公允价值是一个现时的、面向市场、强调公开、公平的价值形态。

二、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

对于公允价值而言,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其计量比较困难,可操作性差,对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要求高,这也是阻碍公允价值广泛运用的重要原因。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主要有:

1、通常情况下,最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市场价格。正是由于公允价值是理智的双方自愿达成的交换价格,其确定并不在于业务是否发生,而在于双方一致同意就会形成一个价值,故公允价值最适用于对金融工具尤其是期货、期权、远期合约等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权利与义务的计量。这是因为很多金融工具的交易和事项并未实际发生,签约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亦未履行,也不可能有历史成本的发生,传统的会计很难对其进行计量,采用公允价值即现行市场交换价格计量可解决这一问题。

2、如果可以获得市场上同类资产或负债的交易价格,则运用市价法。如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等也是按购销双方达成的现行市价即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存货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是部分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

3、会计人员无法取得可观察的市场金额时,可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进行计量。现值计量更能反映形成公允价值的各种要素,这种方法将采用大量的估计,包括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对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时点的各种可能变动的预期、用利率表示的货币时间价值和包含在资产或负债价格中的非确定性以及一些难以识别的其他因素等。

三、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谨慎运用及其难点

1、公允价值的获取存在一定的难度.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了公允价值计量不仅适用于初始计量还适用于后续计量。而后续计量大多是在没有交易的情况下进行的,就不可避免地要解决公允价值的认定问题。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只能大致的估计或采取近似价值的操作,在市场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容易形成操纵利润的嫌疑。另一方面,对公允价值进行判断的主要形式――现值技术的运用,因不同投资者之间,投资者与管理当局之间对投资的期望报酬率不可能完全统一,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具有较大不确定性,这同样导致在具体的技术操作上难度较大,加之无论是贴现率的选择还是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均离不开对未来事项和不确定性的主观判断,以上这些主观判断因素的存在,在增加公允价值的不确定性的同时无疑也大大增加了企业会计人员在“捕获”公允价值的难度。因此,相对于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可验证性的以实际交易为基础的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计量虽然在财务报表中提供更为相关的信息方面存在优越性,但因为其具有不确定性、变动性,使得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一方面,对于报表使用者与报表编制者来说,由于公允价值信息的获取存在不确定性,致使与资产或负债的风险和收益相关的信息具有很大的不对称性,信息质量的可靠性难以保证。若不存在报表使用者以外的其他监督主体的话,对公允价值的估计相当于给了报表编制者提供了很大的操纵机会,也使得报表使用者无法用现有信息来充分判断公允价值的公允性。另一方面,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经济环境和风险状况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信用的变化,都会引起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这些反映外部环境等变化所引起的损益的变动,可能并不能提供非常相关的信息,甚至可能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

2、对公允价值的审慎使用缺乏必要的解释和沟通。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时,更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国情,做了审慎的改进,严格规范了运用公允价值的前提条件,即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基本准则强调“企业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之所以要强调只有在能够可靠计量条件下才可确认,无非是说明公允价值的使用是有条件的,这一原则在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易、债务重组等具体会计准则中都有充分的体现。但是,由于我国在新会计准则推出的同时缺乏对为何审慎使用做比较详细的解释说明,其结果是容易传递出“公允价值存在较大缺陷,不宜采用”的错误信息,这就会曲解甚至误解我国在公允价值使用方面的初衷;另一方面,虽然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要求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占总准则的52.63%,但是在一些具体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仅仅是备选方案,也就是处于会计计量的从属地位,企业会计人员在具体运用相关具体准则时,可能会顾及其相对难以操作的特性而尽力回避。综合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其可能出现的局面是企业在具体执行相关准则时,会计人员出现尽量回避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局面,既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极易步入“因噎废食”的尴尬局面和误区。

3、比较国内外对于公允价值的研究,其对公允价值操作应用方面主要涉及的问题是两个:一个是范围问题,主要回答哪些经济事项需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另一个是方法问题,主要回答如何按照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对于前一个问题,我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已经做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对于后一个问题,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却说明得十分有限,这样的现象,最容易产生的后果是,会计人员虽然知道哪些具体业务需要进行公允价值计量,但是如何对其进行计量,却显得办法不多,或者干脆无所适从。因此,我国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相关指引内容的缺失,可能会成为阻碍公允价值计量合理有效运用的关键因素。纵观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在涉及需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20项具体会计准则中,只有“资产减值”、“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和“企业年金基金”等三项提供了具体的计量指引,占38项具体会计准则的7.8%。而且提供的各项指引散见于具体准则中,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容易导致计量结果的不一致。

4、公允价值再次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公允价值极有可能再次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就拿非货币(即实物)交易来说,过去非货币交易产生的收益,只能计入资本公积金,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可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企业利润表。高价卖家当,是上市公司包装利润最常见的手法。如上市公司的一块资产(或股权)账面值2000万元,却以4000万元或更高的价格出售,以前需现金交易时,证监会还规定,至少必须50%的转让款到账才能计算收益,现在非货币交易也可以轻而易举地作利润了。资产置换双方都将各自的非货币资产高估,然后互相交易,双方账面上都有利润,可谁都知道,这全是空的。新债务重组或者非货币易准则可能使公司盈余管理,成本降低。原《债务重组》准则不允许债务人将债权人的让步确认为重组收益,《非货币易》也规定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来确认换入资产的账面价值。而新准则中的债务重组交易将以公允价值计量并允许债务人确认重组收益、非货币易中以公允价值确认换入资产并确认置换收益等。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可能会在公司出现亏损的,或出于维持公司业绩或配股的需要,通过债务重组确认重组收益或与上市公司以优质资产换劣质资产的非货币易,改变上市公司的当期损益。

5、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法相比易导致价格波动频繁。公允价值随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固然能够合理地反映资产的当时价值,但是若该项资产价格总是频繁地变动,必然会导致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的波动性变化。而这些由于外部环境等变化所引起的损益的变动,可能并不能提供非常相关的信息,甚至可能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如果市场上原料或商品的一点点变化都可能引起股价的较大波动,这并不是一件好事,毕竟给投资者的感觉是公司财务发展不稳定。

6、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一经计提,在资产处置前不得转回,这主要是避免企业利用减值准备来调节利润。但同时也会产生另一个问题:新规定只能减少利润和资产价值,可能使得计提减值准备只流于形式,不能真实反映资产价值。

四、关于引入公允价值几点思考

1、公允价值计量缺乏可操作性。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不够完善、利率和汇率未完全市场化,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信息失真比较严重,还不是全面运用公允价值的时候,许多会计要素,如资产和负债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可供观察的交易价格。没有相关市场价格,公允价值不易确定。在缺乏公允价值参考标准时,现值计量常是估计公允价值,即将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在的现金价值的现值计量。由于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时间价值等都是不确定的因素,在计量的操作上往往难度很大,现值计量的复杂性形成了公允价值计量推广应用的难点。

2、公允价值的应用环境不健全。公允价值应用的前提是公平交易。目前我国的交易市场尤其是产权交易市场还不规范,公平市场受到种种非市场因素的影响,市场价格就不能完全做到公平交易,从而使得一部分资产或负债难以通过市场取得公允价值的信息,这样公允价值就不公允了。尽管新准则在引入公允价值已经比较谨慎了,但还是给企业留下很多利润操纵的余地。

3、公允价值来源缺乏可靠性。公允价值虽然能够提供相对及时、有用的信息,但却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尤其是在市场程度不发达的地区及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公开活跃的市场和类似的交易市场不存在,公允价值需要通过估计来获得。以不同主体的估计价值来代替市场价值,也即加入了非市场的评价信息。或者说,以特定主体对资产或负债的评价代替市场评价。这种利用基于特定主体的信息进行估价,无论估价技术多么先进,不能排除特定体为了私欲而加入主观意志,这种估价其可靠性难以得到保证,甚至会发生故意操纵行为。

针对以上情况,提出如下措施:一是加强对公允价值确定方法的披露。按照新准则,企业的计量基础也属于会计政策,但在财务报表列报准则中关于财务报表附注的列举中,没有针对公允价值的附注说明,这不利于公允价值信息的规范应用。应将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作为重要的会计政策进行附注披露,对于使用公允价值计价的各项资产,应披露运用公允价值的理由、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对损益的影响等,还应提供关于公允价值估计的可靠性证明。提高公允价值信息的透明度,可以规范公允价值的合理运用,对防范利润操纵起到一定的作用。二是提高会计专业人员的素质。由于公允价值的运用受到会计人员素质的影响,加强会计人员素质是提高公允价值运用效果的前提条件。会计人员素质包括职业素质与道德素质。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对广大会计职业队伍进行培训,使其理解和掌握新会计准则体系,提高其职业判断能力,以免公允价值在实际应用中影响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效果。同时,还应时刻加强对会计人员道德素质的培养,以免公允价值被滥用。三是加强审计监督。新准则体系大量应用公允价值,会计职业判断的范围进一步加大,这使得审计监督的任务进一步加重。我国应尽快改善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环境,大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准,确保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的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进行了广泛地用,以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并有助于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这次新准则大量运用公允价值已经是重大突破了。在运用新准则的同时,应在进一步完善市场、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惩治会计造假方面下功夫,从而为公允价值运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S].

[2]李小玲,王海燕.公允价值计量及应用浅探[J],财会通讯,2006(12).

[3]于永生.公允价值会计理论研究[J].财会月刊,2006(4).

[4]蔡丽霞.公允价值计量--现实思考与未来展望[J].北方经贸,2006(3).

[5]杨国宁.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引入――解读《新会计准则》[J].东南传播,2006(4)

[6]鲍群,杜斌.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允价值.财务与计导刊,2007(01).

作者简介:张利培(1970―),女,河南荥阳人,现供职于郑州职业技术学院财务处,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财务管理。

上一篇:企业商誉问题探讨 下一篇: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实现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