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

时间:2022-10-11 08:17:19

“问题解决”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

所谓“问题解决”,就是把学习置于问题之中,把问题解决看做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过程,将学生学习由“吸收——储存——再现”转化为“探索——研讨——创造”,将教师的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培养过程,而这正是生物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那么,如何将“问题解决”运用于生物教学之中呢?

一、调动“问题解决”的积极情感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也证明:情感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它能使人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全神贯注地倾心学习,不以学习为负担,而以学习为享受,所以人们在积极情感支配下所获得的一切知识,常常会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拥有良好师生关系的教师,他的课特别受学生欢迎,学生不是用理智支配感情,而是以情感影响理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要善于处理好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教学相长。情是心灵的钥匙,爱是教育的基础。深厚、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使课堂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学生情感高涨、思维活跃,这有助于生物教学获得成功。当然,教师重视与学生的思想情感交流,要从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进行,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他们的“益友”,以一种平等、亲切的姿态主动去理解、关心、爱护、信任学生,从而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营造“问题解决”的浓厚氛围

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心理特征,有意识地营造“问题解决”的浓厚氛围,通过创设恰当的情境、设置有层次的问题,以疑引思,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最后,教师精心引导,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把学生成功地引向知识海洋的彼岸。例如,在《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中,我先用多媒体演示渗透原理装置的宏观和微观现象,并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漏斗中液面会上升?”师生通过交流讨论,归纳出渗透装置应具备两个条件,即半透膜以及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然后我出示成熟的植物细胞图,学生提出疑问,如“一个成熟植物细胞是不是一个渗透装置”“哪部分结构代表半透膜”“两侧溶液又指哪的溶液”“细胞真的能吸水或失水吗”等。最后,学生通过动手、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共同总结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进一步理解了“一个成熟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装置”的道理。

三、打造“问题解决”的学习平台

学生自行探索和应用知识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从准备到实施再到结束,除了教师指导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善于给学生打造一个“问题解决”的学习平台,以便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与探索空间。同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自己去操作,自己去探讨推论,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才能,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学习《细胞膜的化学组成》时,我出示以下事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分析讨论问题。“科学研究发现下列事实:脂溶性物质极易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很容易被脂溶性溶剂所溶解;细胞膜易被蛋白酶水解,酶具有专一性,如蛋白酶是专门水解蛋白质的酶;用丙酮提取红细胞膜,并将其放在空气——水界面上展开,发现其面积相当于原来红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同时,我提出问题:“通过上述事实,你能获得哪些有关细胞膜的信息?”由于学生有了探索欲望,就会积极进行讨论或从课本中去寻找答案,这样学生就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究问题。

四、克服“问题解决”的思维定式

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可利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由于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希望被认可的愿望非常强烈,所以教师在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同时,要适时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问题,以克服思维定式引发问题的片面解决。因为有时候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可能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看不到事物的其他方面。例如,现有斐林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5g/mL的CuSO4溶液)、蒸馏水和必要的仪器,可以用来检验:①葡萄糖;②蔗糖;③麦芽糖;④纤维素;⑤DNA;⑥蛋白质。学生容易想到斐林试剂的功能是用来检验还原糖的,但不容易想到斐林试剂B液用蒸馏水稀释之后就可变成双缩脲试剂,进而用来检验蛋白质。

五、激发“问题解决”的强烈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威感。”由于生物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实践密切相关,因此,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善于重组和加工教材,创设与现代生产、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体验到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如在学习《环境污染》这部分内容时,我曾结合南通市正在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濠河改造治理的实际,描述受污染前濠河两岸绿树成荫、河水清澈、鱼虾欢跃的怡人风光和污染后河面漂浮着垃圾与废弃物、河水变得又黑又臭、鱼虾消失殆尽的情形。接着告诉学生,经过人们的艰苦治理后,濠河又成为南通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然后我再引导学生从中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提出相关问题,于是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①濠河为什么会遭受污染?②今后应采取怎样的防治措施?③以上事实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激发起学生“问题解决”的强烈欲望。又如,在学习细胞中的糖类等有机物时,教师若能联系日常食物中的糖类、医院药物注射用的葡萄糖溶液、糖尿病等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教学,其教学效果自是不言而喻。

六、培养“问题解决”的实践能力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四敢”,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使之成为学生生物学习的力量源泉。

1.敢说不。即对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生物学中的某些定论和观点等敢于说“不”,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

2.敢较真。即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敢于较真,有追根究底、全面深入了解问题的探索精神。

3.敢怀疑。即对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和操作方法敢于怀疑其合理性,以挑战、进攻和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学习。

4.敢创新。即对一些生物学问题敢于创新求解,能以求异的思维来打破思维定式。

是否具备“四敢”精神是衡量学生发现问题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同时,使学生具备“四敢”精神也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强有力保障,因为发现问题是为问题解决奠基。

总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问题解决”的积极情感,才可能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要营造“问题解决”的浓厚氛围,才可以驱动学生想问、爱问;要打造“问题解决”的学习平台,才可以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要克服“问题解决”的思维定式,才可以让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得到发展;要激发“问题解决”的强烈欲望,才能使学生乐于运用生物学知识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2]王玉华,杨朝辉.创造型教师的品质特征及其培养途径[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

[3]陈月茹.中小学教科书改革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7.

上一篇:《用多用表探测黑箱内元件》教学探讨 下一篇:讲究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