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独立请求权人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10-11 08:08:47

无独立请求权人存在的问题

【摘要】多年来学界关于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探讨从未停止,百家争鸣虽好,但却难以形成一致的意见,使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更加的难堪。本文希望通过简要介绍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存在的问题争取为该制度找到出路

【关键词】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 民事诉讼 存在问题

一、关于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概述

罗马法是第三人制度的重要起源。关于我们所确立的第三人制度则是主要来源于苏联制度,通过对于苏联制度的移植,并结合我们自身的特色进行了“加工培育”。1982年,在我国的《民事诉讼法》(试行)中首次出现第三人制度,9年之后也就是1991年正式出台的《民事诉讼法》中,正式确立了这一制度。我国民事诉讼法56条对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做出了规定。通说认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定义是本诉当事人对诉讼标的没有独立的请求权,但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加入到诉讼中。

二、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地位的不确定性

虽然学界对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地位有多种观点,但无论是哪一种观点,都不足以使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名正言顺的出现在诉讼中。

在我国的《民事诉讼法》中的结构中将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列入当事人一章中,可见当初立法者的初衷是想把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作为当事人加以规定的。但是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其地位具有特殊性,民事诉讼法第56条规定:“人民法院判决承担民事责任的第三人,由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这样又是将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从当事人中剔除出去,所以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地位的矛盾显而易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是否是当事人,逻辑混乱。

即认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不是当事人,又认为被人民法院判决承担责任的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是当事人。

2.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是否具有实体的权利和义务取决于判决的结果中是否要求其承担责任。

案件审理是对案件的重新梳理归纳的过程,而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有怎样的诉讼地位应该是在参加诉讼时就已经确定好了,而不是根据判决的结果,这显然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这样的做法无法完成设立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的使命。

3.不符合我国的审级利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6条规定:“在诉讼中,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判决承担民事责任的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有权提出上诉。但该第三人在一审中无权对案件的管辖权提出异议,无权放弃、变更诉讼请求或者申请撤诉”。这是与我国审级利益相矛盾的。

要想取得上诉权和一些特定的诉权就只有通过被判决承担责任。一旦一审法院判决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承担责任,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就当然的获得了当事人的地位和权利义务,如果对于判决不服可以提出上诉,真正的获得当事人地位成为上诉人。虽然是同一个人,但是在一审和二审中身份和权利都发生了变化。如果在二审的审理过程中,二审法院认为案件应该发回重审,后果可想而知。如果判决结果不涉及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也就不需要承担责任,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也就没有当事人的地位,但是如果原告或者被告一方提出上诉,二审在经过审理之后直接就判决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承担责任,我国“两审终审”的制度要求就会使得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与上诉权失之交臂。

4.不认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具有完全的当事人地位,但是又判决其承担责任,这丧失了公平和正义。

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束手束脚的实体权利义务,使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成为常遭遇不公的“可怜儿”,这与我国一直强调的程序法的意义是相悖的,使得程序法的价值难以全部体现。

(二)“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理解的模糊

“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的依据,在整个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因此对于它的研究成为重中之重。“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有众多的说法,以致出现难以准确把握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现象。当下在学界盛行的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一,“所谓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是指第三人的权利义务将受到影响,即权利义务的有无、增加和减少。”其二,“所谓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是指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与原告或者被告之间存在某一民事法律关系,根据这一法律关系,如果这方当事人败诉,他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其三,“所谓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是指当事人双方争议的诉讼标的涉及的法律关系与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的另一个法律关系有牵连,而在后一个法律关系中,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是否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对前一个法律关系中的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有直接的影响”。

从这三种观点里我们不难看出,这三者都将原告和被告之间的诉讼结果对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实体上的权利义务的影响作为理解“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关键点。第一种和第三种观点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法律责任的链条结构。这样的做法有一个假想的前提,即败诉方可能会追究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民事责任。正是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可能最终成为责任承担者这样的原因,所以才出现了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主动申请参加诉讼的情况。观点二则不同,它说明了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与其他方当事人之间实体上的利害关系,而不是诉讼结果之间的关系。

(三)法院通知参加诉讼的参诉方式有悖我国的处分原则和不告不理原理。

《民事诉讼法》56条规定:“对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标的,第三人认为有独立的请求权,有权提讼。对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标的,第三虽然没有独立的请求权,但案件处理结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可以申请参加诉讼,或者人民法院通知他参加所能够诉讼。人民法院判决承担民事责任的第三人,由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

第56条告诉我们即便是第三人没有独立的请求权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参加到既有的诉讼中去,而且这种参加并不是案件中的原告、被告第三人或者说是第三人对案件的原被告提出告诉,而是采取了自己主动申请参加和法院依职权通知参加这两种方式。大多数的情况下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都成为了最后的责任承担者,所以司法实践中自己主动的申请参加诉讼的情况少之又少。即使是这样,原被告或者是第三人中的任何一方都没有提出参加诉讼这一要求的情况下,根据56条的规定,法院依然可以要求其加入,这样也就使得法院依职权通知参加成为了众矢之的。法院的做法导致这样的一个后果:在已将开始的本诉中,诉讼当事人要对案外第三人主张权利,不提起一个独立的诉讼,即可从该第三人处取得实体利益。这样的做法使得法院可以滥用其自由裁量权,不利于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必然会造成不公正的后果。法院一向是以被动司法,居中者的身份示人,但是依职权引入案外人使其成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做法使得它丧失了固有形象。将一个仅仅是与案件有利害关系但是却没有独立权利的当事人引入诉讼,这明显的违背了“不告不理”原则。同时也同处分原则相悖,我国《民事诉讼法》13条规定:“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根据处分原则的要求,当事人自己有权决定是否行使和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这种权利是专属与当事人一人的,是法律给与当事人保护自己的武器,法院的做法是对于当事人权利的侵犯。

面对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存在的种种问题,寻求解决之路是迫在眉睫的。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同时兼顾诉讼效率和诉讼公正的双方面,但是诉讼正义是诉讼制度亘古不变的主旨。正如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的建立一样,我们不难看出诉讼经济和诉讼公正双方在某些层面上显现出彼此渗透、彼此作用的牵连关系。所以在诉讼正义被满足的前提之下,采取最为科学的方式准确的把握这两者之间那难得的契合点,就一定可以成功的实现效率和公正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张卫平主编《民事程序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62页

2韩象乾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案例教程》,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版。第112页

上一篇:公诉案件和解程序研究 下一篇:刑事责任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