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困旗到样板旗的跨越

时间:2022-10-11 07:51:26

从贫困旗到样板旗的跨越

伊金霍洛旗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长眠之处,是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享有“煤海绿洲,天骄圣地”的美誉。改革开放30年来,伊金霍洛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8年成为西部百强县第4位,由此伊金霍洛旗实现了从国家级贫困旗到全国和谐样板旗的历史性跨越。本文阐述的是,伊金霍洛旗坚持“四观”,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富民强县的路子,成为鄂尔多斯模式的一个缩影。

不依赖资源“非煤观”推动产业协调发展

伊金霍洛旗资源丰富,煤炭、天然气、天然碱、泥炭、石英砂、石灰岩、黏土等能源和矿产资源储量可观,尤以能源为最,仅东部两个镇的煤炭探明储量就达148.5亿吨,境内天然气储量巨大。目前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煤气能源基地,工业领跑力强劲。

目前,伊金霍洛旗煤炭资源拥有280亿吨的探明储量,煤炭采选业极大地拉动了地区经济发展。虽然面对“增长的诱惑”,但他们却在理智中求发展。伊金翟洛旗以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支撑点,大胆地推进关闭、淘汰、治理和整顿,将地方煤矿由原来的94座整合为60座,2006年率先在自治区拆除了焦化厂、泡花碱厂等所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从资源滥采、环境污染、发展粗放的恶性循环中走出来。重点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条,发展“非煤产业”。

为了治穷。伊金霍洛旗大力发展煤炭采选业。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伊金霍洛旗下大力气摆脱煤炭产业“一业独大”状况,主动调整产业结构。走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节能环保的“六个高”新型工业化道路,成功引进和实施了煤液化、千万吨级煤矿技改等大项目。以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了乌兰木伦煤化工基地、牛孛牛川煤电煤化工基地和札萨克镇IGCC多联产基地等“四大工业基地”。发展煤炭延伸产业和非煤产业,加快第二产业向集约化、多元化、高端化、集群化迈进,推进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变。

在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伊金霍洛旗突出抓住文化旅游业、生产业和生活业三个重点。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以打造全国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为目标,做好蒙元文化文章,增强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努力转变旅游业增长方式,为游客提供全方位服务,大力开发旅游商品,建设民俗商品一条街,把“门票经济”转化为“产业经济”。2008年全旗实现旅游收入达6.8亿元。大力发展物流业、商贸业和文化娱乐业,进一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2000年以来,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1%,2008年达到13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将调整优化为1.7:58.7:39.6。

伊金霍洛旗积极提升农业集约化水平。先后引进恒信集团、乌兰集团、天福祥公司、绿新源公司等企业,完成城郊设施农业建设30000亩。重点建设了绒山羊产业基地、肉羊产业基地,倡导和支持农牧民组建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了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探索企业+协会+农牧民的现代农牧业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大城观”城市农村统筹发展

伊金霍洛旗政府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了培育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沃土、打造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福地上。全力优化城乡环境,倾力完善公益硬件,大力推进惠民工程,把60%以上的财力用到了惠民事业上,惠及全体农牧民的各类财政补贴多达40多项,一个普通农牧民直接来自财政补贴的收入平均可达1027元。2005年,中央党校《理论前沿》课题组深入调研后认定,伊金霍洛旗是全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样板旗县。在伊金霍洛旗。统筹城乡发展的“大城观”已成为各级干部群众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所谓“大”,一是指其外延。即着眼全市大局整体发展和伊旗县域全局发展两个层面;二是指其内涵,即城市化中的各要素在协调推进和互动中实现大发展。

近年来,伊金霍洛旗全力打造鄂尔多斯城市核心区,坚持把城市建设作为推动城乡统筹、促进产业发展、集聚社会资源、引领全局工作的重要抓手,着力推动生态城市、文化城市、旅游城市、宜居城市建设。城区拓展和新城再造取得巨大突破。城市的吸引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改革开放之初,伊金霍洛旗政府所在地阿镇的镇区面积仅为1.5平方公里,城镇居民只有1718户。伊金霍洛旗抓住鄂尔多斯市政府搬迁的历史机遇,按照建设服务内蒙古、连接晋陕宁、打造百万人口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核心区的战略部署,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推动旗府阿镇与市府康巴什新区连为一体,实现了由小城镇向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大跨越。遵循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从城镇布局到村庄布局,从产业布局到人口布局。统筹协调。相互配套,高水准编制各类城镇建设规划50多项,有效避免了城市建设一拆迁一再建设一再拆迁的困扰。旗府所在地阿镇按照“拆旧建新、包装整容、拉大对接”的思路,新区规划控制面积由130平方公里拓展为269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由12.33平方公里拓展为31平方公里,镇区面积拓展为改革开放初期的16.8倍,建成区面积达到25.16平方公里。全旗城镇化率达到64.9%,跨入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行列,城镇对农牧业人口的集聚吸纳和对农牧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伊金霍洛旗从体制改革入手,统筹城乡发展,彻底打破原有的城乡“二元”分割格局。统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完善人口转移配套政策,使各种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和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就业登记制度,形成城乡统一的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保障制度,扫除了农牧民转为市民的制度障碍。通过培训转移、产业转移等多种方式,全力推进农牧区人口向中心城镇集中。为农牧民提供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先后有55%的农牧民转移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直接从事农牧业的人口占全旗农牧业总人口的比重下降到33%,非农收入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63.6%以上,农牧民从非农产业上找到了出路,实现了农牧民移得出、稳得住、富起来,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可持续发展“生态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绿色是伊金霍洛旗的主色调。伊金霍洛旗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盛、森林繁茂。曾经过度的农垦、军垦、采樵、放牧等活动,使这里变成了风沙肆虐的荒漠。建国初期全旗有林面积仅存2.15万亩,特别是五六十年代三次大规模的垦荒种地,全旗沙化面积近3000平方公里,沙进人退,部分农牧民只能背井离乡,外出谋生。西部大开发以来,伊金霍洛旗率先在全自治区大力实施禁牧舍饲战略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植被覆盖率达到87%,林木覆盖率达到36.4%。境内的8条较大河流、21个大小湖泊、7座水库成为支撑绿色的不竭血脉。

改革开放初期,面对严峻形势。伊金

霍洛旗的党政领导果断决策:把治沙造林和草牧场建设作为全旗最大的基础工程一抓到底。之后,历届领导一任接着一任干。他们在树种选择上,坚持灌、草、乔结合,以灌木为主;在治理方式上,坚持造、飞、封结合,以造、飞为主;在治理模式上,坚持带、网、片结合,以带、网为主,突出生态效益,造管并重。坚持谁造林、谁受益,允许转让继承,采取划拨“五荒”到户限期绿化等措施。经过多年奋斗,目前全旗实现林木覆盖率36.4%,植被覆盖度达到87%,两项指标均居鄂尔多斯市8旗区之首。先后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旗”、“全国绿化百佳县”、“全国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先进旗”和“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县”。2008年。伊金霍洛旗荣获首届中国十佳绿色发展城市称号。

伊金霍洛旗认真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等三十多个生态治理项目,形成了以环城、环镇、环村绿化为点,以公路绿化带为线,以速生特色苗木基地为面的生态网络体系。农田林网化程度已达90%,拥有1644,3公里的公路防护林带,城区绿化率达到36.2%,镇所在地绿化覆盖率平均达到33%,村屯绿地覆盖率达到70%。

从1991年开始,伊金霍洛旗在自治区率先推行舍饲禁牧试点。引导农牧民人工种草、以草定畜、科学饲养。创造性地培育和研发出产绒量高、绒质好、适宜圈养的“敏盖・内蒙古白绒山羊”品牌。将东部工矿区农牧业生产条件差、生态环境恶劣地区人口整体退出,在西部限制开发区全面收缩农牧业战线,促进了全旗生态的自然恢复。

伊金霍洛旗严格执行国家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政策,累计关闭高耗能、高污染企业202户。在全区率先出台《伊金霍洛旗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暂行办法》,在中直和地方煤炭企业吨煤中分别提取2.5元和1.8元,用于生态恢复补偿和移民搬迁。今天的矿区绿色盎然,产煤不见煤,出煤不见矸,污水不外排,绿化美化得像公园―般。

伊金霍洛旗积极发展林沙产业,将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相结合。通过引进碧海木业等企业,使全旗156万亩沙柳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2007年,全旗林沙产业产值达到2.47亿元,农牧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1328元,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21%,提高了农民治沙的积极性。创造出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伊旗林沙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成果受到总书记的高度评价。

伊金霍洛旗的县域经济名列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梯队。进入新世纪,城乡统筹,三化互动,伊金霍洛旗人用5年时间再造了10个2000年的伊金霍洛旗。目前,伊金霍洛旗构建起了煤电、化工、机械制造、林沙农畜产品加工“四大”基地,跃上了工业领跑的发展高地,农牧业稳步前进,第三产业方兴未艾,正向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前列、领跑自治区县域经济的目标奋勇迈进。

为民造福“民生观”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近年来,伊金霍洛旗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国家能源战略西移的历史机遇,依佛托资源、区位、交通和人文四大优势,不断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日益壮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主要经济指标连续6年平均以40%以上的速度高位增长。特别是鄂尔多斯市“三个转变”战略思想提出以来,伊金霍洛旗按照全市打造“一市两区、三个组团”现代化区域性城市的统一部署,立足长远,高点定位,举全旗之力推进城乡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社会管理“三大战略转型”,统筹谋划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社会和谐和生态保护等各项事业,提出了“北连南拓、东退西缩、中心辐射”的总体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在又好又快中实现了重大跨越,展现出一幅“坚持文明发展,矢志发展文明”的生动画卷。

当财政实力具备了为老百姓办实事的能力之后,伊金霍洛旗毫不犹豫地将积累的财富投入到民生工程中。伊金霍洛旗开全市、全区乃至全国之先河,将可用财力的一半用于改善民生。2002年伊金霍洛旗在自治区率先实行“四免三补贴”政策,农牧民实现了税费零负担。2004年对全旗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义务教育“四免两补”政策,实现小学、初中免费就学。2006年实施12年义务教育,受助学生达8.2万人。实施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与大病统筹相结合政策,参合率达到90.5%,大病统筹最高报销标准提高到5万元。对全旗35周岁以上城乡居民进行免费体检,对所有育龄妇女进行了妇科免费体检,有效缓解了城乡居民因病致贫、返贫的压力,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工程。使城镇无业居民养老金达到每月450元,农牧民养老金达到每月220元。实施城乡低保人员扶助工程,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了每月250元和每年1250元,补差标准位居全市之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三大保险覆盖率达到100%。伊金霍洛旗还在自治区率先为居民提供了城市免费公交车。

2008年,旗财政用于社会事业的投入达8.58亿元,占可用财力的68.5%。深入实施“十大惠民工程”,着力构建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住房、公共服务“六大保障体系”,各项政策的惠民力度位居全市、全区前列。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医疗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开展,困难群体生活得到切实保障,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惠及全体农牧民的各类财政补贴已多达40多项,一个普通农牧民直接来自财政补贴的收入平均可达1100多元,人民生活实现了由不足温饱到迈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勤劳智慧的伊金霍洛人又在解放思想、推进科学发展的征程上做出了新的战略定位:3年翻一番。5年大跨越,领跑全区县域经济,跨入全国百强前列。到2010年。力争全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5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5000元和13000元,实现在2007年的基础上全面翻番;到2012年,力争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分别达到1200亿元和20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55000元和20000元。

30年来的实践已经表明。伊金霍洛旗的每一次跨越,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每一次进步,都是以改革开放为动力。30年是一个节点,伊金霍洛旗从一个贫困旗发展成为领跑全区县域经济的先进旗县之一。30年是一个高点,伊金霍洛旗的广大干部群众将乘胜前进,在新的起点上以更大的气魄继续解放思想,占据新一轮发展先机,再创佳绩,再铸辉煌。

上一篇:网游业不担心金融危机 下一篇:中国铁路:平行线上大展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