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香港远不如北京堵车严重

时间:2022-10-11 04:55:32

为了治堵,北京出台了摇号购车政策。我对此是拍案称奇,这么差的方案也能想得出来。这次方案的出台,也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做“广泛地征求意见”,就是征求了3000个人的意见。更搞笑的是,一个月发放2万个号,如果这次你摇不到的话,就下个月再摇。这样会积累下来多少人?

我觉得我们在治堵方面陷入了一个误区,总是先想到怎么限牌,怎么限行,出发点就是减少路上车辆的数量。这让人感觉很奇怪。可能是因为我经常在香港和内地之间来回跑,通过对比我就发现,其实,香港的道路还没有北京宽,车也很多,但它就不怎么堵车,而且大部分时间开得还都挺快。这就说明,内地做不到的事情,香港做到了。

堵车经济学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要降低汽车的密度,而不是减少汽车的数量。

以平均每1000人所拥有的道路长度为例,中国香港是0.29公里,新加坡是0.91公里,北京是1公里,日本是9.34公里。从这组数据来看,北京跟新加坡差不多,应该并不拥堵,最起码应该比香港好得多。但是,如果只算北京市区(四环之内)的话,情形就完全不一样了:北京市中心区的道路占全市道路的比例大概不到22.5%,人均里程大概只有0.225公里,基本上是全世界最短的,密度高达每公里680辆车。这意味着,如果我们按照每辆车长度为4米来估算的话,本属于一辆车的位置竟然要停3辆车。北京拥堵到这种程度,简直太可怕了!

而香港虽然每1000人拥有的道路长度只有0.29公里,但是它有个“三七定律”。就是说,私家车占全部汽车保有量的七成,公交车占三成,但平时上路的时候,却是公交车占七成,私家车只占三成。因为大部分的私家车车主在平时上下班期间都选择公共交通工具,他们只有在节假日才会把车开出来。经过这样一个调整,我们发现,香港每公里的密度大概只有133辆车,是北京的五分之一。而北京市自己就承认说北京有70万辆公车,但是,这70万辆车既不包括中央各部门、部队的车,也不包括驻京国企的车。如果把这些都算上的话,估计北京差不多有200万辆公车。北京市的机动车拥有量一共也才470万辆,现在是公车占了将近一半。

香港还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值得我们内地借鉴,那就是把市中心最堵车的地方调节好。汇丰大厦、中银大厦或者置地广场等都位于中环的市中心区域。在我们的印象中,在这些大厦里面办公的人,或者去这些大厦的人应该都是有钱人,肯定要自己开车,那么,这些区域就应该有非常完善的地下停车库,至少也要有地下三层,还可能有地下五层。但是,如果你这么认为的话,那你就错了,因为这三栋建筑根本没有地下停车库。

难道它不让大家停车?对,它就是不让人停车。为什么?因为专家们做的研究发现,如果在市中心搞个地下停车库,车子开过来要转一圈才能进去停车,这么转一下的话,就制造拥堵了。所以说,香港的大厦不设车库的目的就是避免拥堵。现在,香港的地标性建筑基本上都没有地下停车库的。

可是,北京的治堵方案里面居然有一个“很重要”的举措,就是在北京市中心的几大医院、几大银行旁边都要建大型的、公共的停车库,据说要建20万个车位。这不是自找麻烦吗?试想,20万个停车位,这么多车停进去的时候,每辆车都要停下来拿停车卡,拿卡就需要时间,那后面的车就都要停下来等,以此类推,这么多车一起停下来等,怎么可能不塞车呢?

然后,政府又通过提高油价、提高停车费之类的措施来限制你开车。当然,这些措施出来之前同样没有举行听证会,因为不需要征求老百姓的意见。它们需要的是什么?是由我们老百姓来为它们的政策买单。

而且,无论油价多高,停车费有多贵,对公车来说都不是问题。公车要去的地方一般都在市中心,因为党政机关、学校、事业单位、医院这些比较重要的、需要经常去的地方都集中在市中心。

同样的问题,在香港,除了像中银大厦、汇丰银行之类必须设立在市中心的金融机构,其他功能区都在尽量往外移。比如说购物广场,沙田有,别的地方也有,这样规划就可以把人疏散开来,把人移出去,交通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前几天有一张照片,纽约市长挤在地铁里面,旁边的乘客见了他都没什么感觉。还有,瑞士的总理也乘坐地铁,丹麦的首相骑自行车上下班,这在当地都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也没有什么丢人的。再看看我们的官员,哪怕是一个处长坐一次地铁,如果被人知道了,他都会感觉很没面子。

博主简介:知名财经评论员

上一篇:惠普断然去除PC业务大包袱李艾科效仿IBM加快转... 下一篇:支付宝遭京东过河拆桥刘强东又在葫芦里卖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