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创新精神

时间:2022-10-11 02:10:37

如何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2-170-01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已成为广大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要培养具有创新的人才,必须立足于改革,改变过去以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为主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课堂教学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方法。致力于创新,要千方百计地激活学生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参与、学会发现、学会应用、学会创新。

一、适应素质教育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是天生的,它虽然和人的天赋有一定的联系,但根本上是后天的培养和教育的结果,靠的是创新教育。传统教育中有许多弊端,但主要的弊端是在统一的考试内容、形式下,按照统一标准评判学生,它非但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相反,在很大程度上把学生的创造性束缚起来和压抑下去,迫使学生走上“死读书、读死书”的死胡同。因此,要使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必须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创新和创新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构建教学程序时,应确定探索与创新的教学目标,认真分析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创造性地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展开,呈现出“乐、实、活、新”的教学情境,将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要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眼睛,创造让学生观察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头脑,创造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嘴巴,创造让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双手,提供学生当堂练习的机会;解放学生的空间,提供学生自我活动表现的机会。在创新教育中,教育者的一切教育行为必须科学:

求真,远离功利目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者,要把学生视做自己的子女,对他们怀有真心,动真感情。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以积极的情感去教育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从中得出积极的肯定的反应,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对学生没有真心,没有动真感情的教育行为是假教育。那种口口声声为学生好,实际却把学生当做自己追名逐利的敲门砖,绞尽脑汁、挖空心思以赢得高分和高升学率来换取自己功名利益的教师是伪师。

求实,遵循客观规律。在创新教育中激发学生主体性,需要遵循学生身体成长和心理发展的规律,遵循学生知识、能力增长的规律,遵循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规律等等。一句话,教师的一切教育行为不可违背规律而行。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它需要教师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去发现它,并将它贯穿与自己的教育行为中。

求活,激发主体个性。活是创新教育对教师的一切教育行为的总要求,或者说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一把总钥匙。因为只有活,学生主体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激发。在日常教育中,教师要对那些能别出心裁解答作业题,会耍小聪明、能使出雕虫小技和敢于吃螃蟹的学生给以正确引导和热情鼓励,使其创新的主体性得以激发。

二、灵活新颖的教育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和表现

教育方法在教育行为中起着支柱性的作用,有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效果。只有灵活新颖的教育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的主体性。传统的教学往往把学生简单地视为被动的客体,把人脑当做固定的容器,教师生硬地灌输知识。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培养学生的探索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的合作精神和交往本领,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身心、丰富的个性、高度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克服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不给学习留有积极思考的空间和余地,不允许学生有任何意义的标新立异,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的被动的学习现象,从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和表现。

知识是在人的思维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有效方式。学生在学习中除了积极的思维活动外,还想充分表现自己,人性中最深刻的秉赋是被赏识的渴望。课堂是群体活动的场所,因此,课堂上学生经过自己的尝试练习和操作,已初步认识了新知识,但还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需要参与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从而得到正确结论的时候,要适度表扬,它既是对学生个人的一种激励,也是对全体学生的正面诱导。这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荣誉感和自尊心有着积极作用。

三、减轻负担,创造情趣,使学生乐学

课业负担过重,直接损害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窒息了他们天真烂漫和自由天性的发展。创造教育必须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烦琐的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学生对学习才会有浓厚的兴趣和乐趣,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发展。

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下完成的,知识往往是通过情感作用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是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的催化剂。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爱、一些成功,要把对教育事业的爱融入到课堂,这样才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丰富多彩的语言,形象生动的表达能凝聚学生的注意。对不同层次学生略有差异的指导,能给每个学生带来成功的喜悦。

教学创设情趣,首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内在美,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体验探知全过程;其二,要使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在传授知识同时,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需要的是不仅知道为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仅要学会已有的知识,而且要学会动手动脑收集、加工知识,学生自我增长知识和生产知识;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消化、吸收知识,形成品格、道德,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转化为基本素养和实践能力。为此,要创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通过学生自己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讲一讲来获取新知,培养能力。这就要求教学应做到:凡是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就应取消教师演示学生看的形式;凡是能让学生动口说出道理的,就应该取消教师概括学生听的形式;凡是学生能通过动脑、动手、动口解决的问题,就不要教师包办代替。

五、鼓励求异思维,开发创新潜能

在教学中,教师决不能只注意学生的今天,而忽略学生发展的明天。要允许学生失败,鼓励学生去探索、发现,想别人没想到的方法,找别人没找到的窍门,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体现。富有创造性的思考,不仅能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创造成功机会,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促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全面发展是最优发展,也是个性的最优发展。教师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长处,唤起他们各自的自尊心、自信心,使他们每个人都有表现和发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小学生的闪光点主要是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在学习活动中应注意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和优势,从而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取得成功。因此,教师组织教学过程,应注意创设让学生获得成功机会,是学生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

上一篇:先学后教 先练后讲 下一篇:在经历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