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及影响

时间:2022-10-11 02:08:46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及影响

【摘 要】柏格森是20世纪早期世界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生命哲学最主要的代表。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认为,生命是世界的本原,万物的始基,柏格森把本能的最佳状态称作直觉,认为生命本身是积极的力量,内在的冲动和欲望是进化的动力。柏格森认为,时间象空间一样是基本的,正是时间包含了生命的本质。柏格森认为,生命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永动不息而又不知疲惫的生命冲动。柏格森的直觉主义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不同,哲学研究的是宇宙的本质、真正的实在,这种本质、实在是一种生生不息、运动不休的“绵延”、“生命之流”。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后世起着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柏格森;生平与著述;生命哲学的主要思想;后世的影响

柏格森1927年以“丰富而生机勃勃的思想以及卓越的表现技巧”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柏格森的思想在20世纪早期曾一度风靡世界,在哲学、文学、科学、政治、绘画艺术、音乐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思想不仅为法国存在主义铺平了道路,而且为现象学进入准备了充分条件。

一、柏格森生平与著述

柏格森,1859年10月18日生于法国巴黎。父亲米切尔·柏格森是一位波兰音乐家,母亲凯特·刘易逊是苏格兰人,双亲都是犹太人。柏格森出生后不久,全家迁往伦敦,1868年,当柏格森9岁时,全家又迁回巴黎,柏氏进孔多塞国立中学念书。在国立中学从学十年间,数学成绩名列前茅,18岁时,在数学班应征得一数学论文获奖,由于解题有特殊创见,《数学年报》破例将其全文刊登。19岁从国立中学毕业进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习文学和哲学,学业十分优秀。3年后毕业获文科硕士和“哲学合格教师”证书。从1881年开始,他在国立中学教哲学,职位逐年上升。1889年,将《论意识的直接材料》一书提交巴黎大学获博士学位。1896年发表《物质与记忆》。1898年受聘回母校巴黎高师任正讲师,1900年,被任命为法兰西学院教授,主持希腊哲学讲座,后主讲现代哲学讲座20年,此间的著作和讲座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国际声名。1907年《创造进化论》出版,1914年柏氏当选为法兰西院士,192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32年发表《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来源》。1941年元月4日病逝于纳粹占领下的巴黎,终年82岁。柏格森的主要著作有《时间与自由意志》、《物质与记忆:身心关系论》、《笑的研究》、《形而上学导论》、《创造的进化》、《生命与意识》、《道德与宗教的两个起源》等。他的著作采用的不是哲学界通行的要领法或抽象法,而是在风格上具有孔狄亚克的严谨和简洁,又像柏拉图和培根的文章那样,充满了色彩和比喻,辞藻华丽,文体优美。

二、柏格森生命哲学的主要思想

1.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认为,生命是世界的本原,万物的始基。柏格森认为,宇宙间的一切,无论是有生命的东西或无生命的东西,都是由生命冲动所派生的。生命是不断地实现着内在冲动的泉流,它遭遇物质阻挠而形成植物、动物、人类。世界分成两个根本相异的部分,一方面是生命,另一方面是物质,或者不如说是被理智看成物质的某种无自动力的东西。整个宇宙是两种相反的运动,即向上攀登的生命和往下降落的物质的冲突矛盾。生命是自从世界开端便一举而产生的一大力量、一个巨大的活力冲动,它遇到物质的阻碍,奋力在物质中间打开一条道路,逐渐学会通过组织化来利用物质;它像街头拐角处的风一样,被自己遭遇的障碍物分成方向不同的潮流;正是由于作出物质强要它作的适应,它一部分被物质制服了;然而它总是保持着自由活动能力,总是奋力要找到新的出路,总是在一些对立的物质障璧中间寻求更大的运动自由。生命潮流初次划分成植物和动物;植物的目的是要在储藏库里蓄积能力,动物的目的是利用能力作猛然的快速运动。

2.柏格森认为,在后期阶段,动物中出现了一种新的两歧化:本能与理智。智力或理智只能对不连续而不能运动的东西形成清晰观念;它的诸概念和空间里的物体一样,是彼此外在的,而且有同样的稳定性。理智在空间方面起分离作用,在时间方面起固定作用;它不是来思考进化的,而是把生成表现为一连串的状态。理智生来就没有能力理解生命;几何学与逻辑学是理智的典型产物,严格适用于固体。理智是看出各个物件彼此分离的能力,而物质就是分离成不同物件的那种东西,并没有分离的固态物件,唯有一个不尽的生成之流。其中,无物生成,而且这个无物所生成的物也是无。生成可能向上运动,也可能向下运动:向上运动叫作生命,向下运动就是被理智误认为的所谓物质。柏格森认为,宇宙是一条巨大的登山铁道,生命是向上开行的列车,物质是向下开行的列车。理智就是向下降列车从我们乘坐的上升列车旁经过时我们注视下降列车。把注意力集中在我们自己的列车上的那种显然较高尚的能力是本能或直觉。从一个列车跳到另一个列车上也是可能的;当我们成为自动习惯的牺牲者时便发生这种事,这是喜剧要素的本质。或者,我们能够把自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上升,一部分下降;那么唯有下降的部分是喜剧性的。但理智本身并不是下降运动,仅是上升运动对下降运动的观察。使事物分离的理智是一种迷梦;整个生命本应该是能动的,理智却不是能动的,而纯粹是观照的。

3.柏格森认为,本能的最佳状态称作直觉。这是指那种已经成为无私的、自意识的、能够静思自己的对象并能将该对象无限制扩大的本能。正像理智和空间关连在一起,同样本能或直觉和时间关连在一起。这不是数学的时间,不是相互外在的诸瞬间的均匀集合体,这只是空间的一个形式;对于生命万分重要的时间就是绵延。纯粹的绵延是,当我们的自我让自己生存的时候,即当自我制止把它的现在状态和以前各状态分离开的时候,我们的意识状态所采取的形式。纯粹的绵延是过去和现在做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存在着相互渗透,存在着无区分的继起。在我们的自我之内,有不带相互外在性的继起;在自我之外,即在纯粹空间内,有不带继起的相互外在性。生命像草木的绿色部分进行积蓄那样,是一种在贮水池中积蓄的倾向。贮水池里灌满喷发着蒸汽的沸水,不断地喷涌出来。生命是一个巨波,由一个中心向外铺展,在它的周边被阻止住,转化成振荡,只在一点障碍被克服,冲击力自由地通过了。一切有机物,从最下等到最高级,从生命的最初起源到我们所处的时期,在一切起点和一切时代,无不证明一个冲击,物质的运动的反面,本身是不可分割的。一切活的东西都结合在一起,一切都被同一个巨大的动力推动,动物占据植物的上位,人类跨越过动物界,在空间和时间里,人类全体是一支庞大的军队,在我们每个人的前后左右纵马奔驰,这个排山倒海的突击能够打倒一切阻力、扫除坚固的障碍,甚至也许能够突破死亡。

4.柏格森认为,时间象空间一样是基本的,正是时间包含了生命的本质。时间是一种积聚,一种生长,一种绵延。绵延是过去连续不断的发展,从过去渗透到未来,随前进而增大。过去全部延伸进入现在,并在这里活动着,每一时刻不仅是崭新的,而且很难预测。至少对有意识的存在物而言,存在就是变化,变化就是成长,成长就是永无止境地继续创造自我。永恒的创造性生命就是上帝,它把一切个体,一切种类都看成自己的试验品。这个上帝不是万能的,而是有限的。受物质约束,但它一步一步痛苦地克服物质的惰性。它也不是无所不知的,而是逐步摸索,获得知识、意识的光明。上帝不是什么现成的东西,它是永不停顿的生命、活动和自由。当我们自觉选择自己的行动,细心规划我们的生活时,就体验到了造物主的存在。柏格森反对用物质的机械组合和外部力量的选择来解释生命的进化。他继承拉马克开创的法国传统,认为生命本身是积极的力量,内在的冲动和欲望是进化的动力。

5.柏格森认为,生命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永动不息而又不知疲惫的生命冲动。这种冲动变化是在时间上永不间歇地自发地流转,故称为“绵延”或“生命之流”;它像一条永流不息的意识长河,故又称为“意识流”。柏格森的“绵延”是个颇为神秘的范畴,他说,人们能直觉到自己的绵延,但用概念来表达绵延却是不可能的。柏格森认为,绵延的真正本质在于它总在川流不息。绵延是绝对连续性,是没有间断的连续性。在绵延之流的每一点上它都既是现在、又包含着过去,同时又预示着未来。拿人的意识来说,任何一种意识状态都包含着过去的记忆,而当下的感受又总是前一时刻的感受的连续,这就构成了绵延。纯绵延是完全性质式的,它不是一种数量,因而是不可测量的。作为内在绵延的心理状态,绵延没发生在空间中,而只在时间上进展。绵延没有广延性,与空间无关。柏格森认为,这种生命冲动或生命之流却是一种心理意识的活动。他说:生命是心理的东西。绵延、生命冲动等同于作为心理意识活动的主体的“自我”。但是,柏格森不只是把生命冲动当作是人的自我,而是进一步把它当作周围世界的基础和本质,也就是认为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是由生命冲动所派生的。人的本质也就是世界的本质。既然人的本质、即人的内在状态是生命冲动,那人所处的周围世界的内在状态也同样是生命冲动。

6.柏格森的直觉主义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不同,自然科学是研究外在的僵死的物质,所以它是可以用概念、判断等理性形式加以研究的

哲学研究是宇宙的本质、真正的实在,这种本质、实在是一种生生不息、运动不休的“绵延”、“生命之流”。因而理性、科学的理智的认识是不能认识这种宇宙的本质的。它只有通过一种内在的体验,一种神秘的直觉方可把握。理智之所以不能认识世界的本质,柏格森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理智具有表面性。理智的认识总是站在事物之外,对事物进行描述,它所得到的不是事物的内在本质,而是事物的外部肖像,事物空间中的因果性。它永远只是围着实在转,不可能把握实在。理智的认识是一种分析的认识。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这对于处于空间中的、外在的、可分的、物质的自然界来说是可以做到的,而对于空间之外的、不可分的、内在的生命是不能做到的。如果你从内部来体验运动,你可以一下子把握“绝对”。理智的认识是一种静止的认识。理智必须借以进行判断推理的是概念,而概念是僵死的符号,具有固定性、静止性,因而理智就是从不动的东西出发去理解运动的东西,其结果把实在的真正本质——“绵延”都漏掉了,只能是一场空。

三、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后世影响

1.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现代教育有着极其重大的哲学意义。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提倡关注自我主观的、非理性的心理体验,鼓励人们用直觉去感受渗透着生命本质的绵延。认识和研究柏格森的哲学思想,对现代基础教育的工作者深刻理解教育内涵,更新教育观念,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柏格森是20世纪最重要的法国哲学家。如果说,尼采哲学直接影响了实用主义和存在主义哲学的话,那么,柏格森哲学在影响这些哲学流派的同时,还深刻影响了现代西方科学。存在主义从他的哲学中获得对人的价值的理解;现代科学从他的哲学中获得理性启迪。耗散结构理论和突变论的创始人都声称:他们从柏格森哲学中获得了最本质的科学思维方法论。

3.柏格森无疑是20世纪初叶最为走红的西方哲人,波兰哲学家科拉柯夫斯基在其著名的评传中写道:“在受过教育的欧洲人看来,柏格森无疑是哲学家,即一个时代最卓越的智慧的代言人。柏格森的声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几年,尤其在《创造进化论》问世后就已达至巅峰,在20年代和30年代,他的影响力仍遍及整个欧洲,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几乎消失殆尽。在其巅峰时期,柏格森的声望和影响恰好能同萨特在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所享有的时髦地位媲美。

4.柏格森每周在法兰西学院的讲课都是巴黎社交界的大事,各种各样的人包括一些法国名流蜂拥而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的主要著作以各种文字出版。1913年,柏格森应邀访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该校图书馆馆长向他赠送了一本书,书名为《昂利·柏格森书目提要》,这本书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到1912年为止,美国、德国、瑞典三国各地图书馆所收藏到的研究柏格森的论著共达417种。1914年罗马教廷救令,将犹太教徒柏格森的著作列为禁书,而教会很少对非天主教作者使用该手段,这本身证明,天主教知识界是多么惧怕他的影响。

5.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对后世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新托马斯主义领袖、法国哲学家马利坦曾经十分信服柏格森哲学,他借助了柏格森的直觉主义论证“理性与信仰的一致”,以便进一步宣传和存在主义的关系更为密切,萨特曾以柏格森的“绵延”学说为题,写下了自己的第一篇哲学论文。萨特关于自为的存在、自由等许多思想均受到柏格森非理性主义思想的影响。美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蒂利希说:“生命哲学包含构成存在哲学的大部分特征的主旨”。这个主旨就是非理性主义。即使属于科学主义思潮的许多哲学家也经常提到柏格森的名字和思想。

6.柏格森倡导的生命哲学是对现代科学主义文化思潮的反拨。他提倡直觉,贬低理性,认为科学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对的运动和实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绝对的运动和实在本身,只有通过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绵廷”,那唯一真正本体性的存在。“它使人置身于实在之内,页不是从外部的观点来观察实在,它借助于直觉,而非进行分析。”(《形而上不导论》这种体认、领悟实在的方法,在哲学史上叫做直觉主义。在《创造的进化》中,他还提出和论证了生命的冲动。“生命冲动”即是主观的非理性的心理体验,又是创造万物的宇宙意志。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具有强烈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色彩,但它对种种理性主义认识形式的批判和冲击,对于人类精神解放确有重要意义,因而不仅成为现代派文学艺术的重要哲学基础,而且对现代科学和哲学也影响很大。同时代的哲学家詹姆斯·怀特海,文学家普鲁斯特,画家莫奈,音乐家德彪西等都对柏格森学说非常称赏。

7.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西方文学及文艺理论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他强调心理绵延的本体意义和直觉的神秘作用,要求艺术创作绝对地服从主体内心的直觉,因此,对潜意识、意识流、荒诞体验的描述,成为现代派艺术的突出特点。现代派艺术在突破旧模式的过程中表现了自己的独创性和求新意识,同时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许多新的形式、手法,探索了人的心理活动尤其是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特征,敏锐地、鲜明地折射出现代西方社会的文化主潮。

8.1928年,柏格森荣登世界文明的宝座——获诺贝尔文学奖,世人称其著作“丰富而活跃的思想与出类拔的表现形式”,其中,《创造的进化》一书被誉为“雄伟的诗篇”。的确,当启蒙运动的先驱者卢梭挑起了反理性的大旗之后,柏格森便成了反抗理性主义阵营的一员干将。他自己独特的于想象力的文笔,为人类的文化思想宝库增添了惊人的一页,尽他的生命哲学遭到种种非难,但正像英国历史学家朱利安·比德所指出的那样,他是位“人类足以引以自豪的最伟大的哲学家及家之一,有如柏拉图般伟大的诗人”,柏格森正如他自己所创立生命哲学那样,其自身的生命创造,的确给世界的思想体系带来引人注目的变化。

9.20世纪20年代,柏格森哲学曾在中国思想界大为流行,此时也恰好是现代新儒学思潮开始萌芽和兴起的时候,梁漱溟和熊十力均受到了柏格森思想的深刻影响。梁漱溟试图融合佛教唯识学和柏格森生命哲学的观点,用以阐释和发挥儒家“生”之哲学的精义,以重建儒家的理想人格。熊十力则通过反省和比照柏格森哲学的生命观与自然观,提出了他对于生命本体的独特看法,从而创立“翕辟成变”的大化流行论和“默识证会”的直觉说。

参考文献:

[1]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言[M].商务印书馆,1963.

[2]全增嘏主编.西方哲学史[M].1983,10.

[3]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M].人民出版社.

[4]杜兰特.哲学的故事[M].三联书店.

作者简介:林蓉(1961—),女,福建泉州人,198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哲学学士,哲学高级讲师,现供职于中共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委党校,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与研究。

上一篇:领导风格对企业文化的影响路径研究 下一篇: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