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机制在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11 01:47:50

激励机制在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应用

摘?要:德育工作一直以来是中职学校教育中的重中之重,而激励机制恰恰具有着特有的教育功能。本文主要从构建激励机制的客观依据着手,从激励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因需利导;激励必须从发挥德育功能着手,综合应用两方面,阐明了如何将激励机制应用于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中。

关键词:激励机制;中职学校;德育

德育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系统工程”,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人们在教育内容、形式、目标等方面形成诸多共识。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中职学校德育的发展,并取得了实效。笔者认为在各种德育形式中,重视运用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激励的特有教育功能,有助于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德育效果。现结合多年的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实践,试论一些见解。

一、构建激励机制的依据

激励,是指为实现教育目标,通过外部刺激,诱发教育客体内驱力,使教育客体把外部刺激内化为自觉行为的一种手段和措施。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励就是以外界事物的激发鼓励而使人产生指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它驱使人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积极活动,表现出高效率的行为。人只有在受到激发和鼓励的情况下,才能有巨大的动力,才能产生最高的效率、最好的言行表现。

二、激励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因需利导

需要是人类共有的现象,不同的人需要各不相同,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需要也各有其特点,需要的特殊性告诉我们,必须具体分析学生的需要。从当前的情况来看,笔者认为一般学生都有以下几种需要:第一,满足生存的需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对衣、食、住、用等基本生活需要比一般学生来得强烈。第二,安全的需要。希望校园周边环境治安秩序良好,校内秩序井然有序,人身、财物安全有保障。第三,归属需要。希望在学校(班)集体中的角色得到认同。第四,渴望学有所成,受到积极评价的需要。第五,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自己的潜力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自我价值有效体现,理想和抱负如期实现。

运用激励手段,必须因需利导。一方面,对学生符合教育目标的合理的需要,在现实条件下是可以实现的,要给予肯定,尽量满足。例如对特困生的生存需要,学校应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通过结对子、扶贫帮困、减免杂费等措施,使他们生活有保障,无后顾之忧。对学生符合教育目标的合理的需要,但暂不具备条件的要讲清道理,并积极创造条件;与教育目标背离的不合理的要求,决不迁就,相反应加以制止。另一方面,因需利导还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低层次需要与高层次需要之间的矛盾,主导需要与非主导需要之间的矛盾,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上述学生的五种需要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金字塔。在教育过程中,当学生低层次需要得到一定满足时,必须不失时机促成其向高层次需要转化,使高层次的需要成为主导需要。激励主导需要就能事半功倍。当然这些需要都是就个体而言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激励中把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个人需要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这样激励才能达成预期的教育目标。

三、激励必须从发挥德育功能着手,综合应用

(1)目标激励。美国著名学者费罗姆的期望理论认为,激励作用大小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人对激励因素所能实现的可能大小的期望,二是激励因素对其本人的效价,即激励力量=期望概率×目标效价。目标越明确越具体,学生在教育中体验到的收益和效价越大,作用就越大,教育效果也就越显著。学校应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和学生实际,设置合理的目标,使学生学有目标,行有方向。

(2)人格激励。社会心理学认为,人都有学习和仿效的心理。教育工作者要善于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各行各业的模范人物,大力宣传他(她)们的先进事迹,培养学生树立心系祖国、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高尚思想境界;还要善于宣传学生中的模范,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教育作用,使学生学有楷模,超有目标。

(3)情感激励。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思想不是它们被记住的时候,就会成为神圣而牢不可破的,而是在它们生存于朝气的情感波澜之中,生存于创造和行动之中的时候,才成这神圣不可破的。”在德育实践中,要使学生接受、抑制或改变某种思想观念,情感激励是必不可少的。老师应对学生充满关心和尊重,充满温暖和期望,充满鼓励和鼓舞,借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当学生意识到老师是真心爱护他,并为其操心时,老师的批评和诱导是有效的。倘若老师对学生缺乏情感,给人以居高临下的感觉,道理说得再好听,学生也只会口服而心不服。因此,在德育激励中,老师要尊重学生情感,把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与培养学生、教育学生、塑造学生有机结合起来。唯此,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评价激励。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非常重要的手段,这种手段同时也发挥着促进和维护心理健康的功能。中职学生绝大部分都是中考的失败者,我们要多找学生优点和闪光点,以正面教育、鼓励、激励学生为主,不滥用惩罚,这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自信心的树立和主体性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只要学生作了努力,只要学生有不断进步的愿望,都应该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积极的评价。现在我校提出写“温馨式评语”“激励性评语”的尝试,只有多用激励的方法,才有可能抓好后进生的德育工作。

(5)奖惩激励。奖与惩是对学生和某种言行给予肯定和否定,表扬与批评的一种教育手段。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责任感和荣誉感,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学习、工作能得到集体的认同,受到集体成员的积极评价。因此,对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品德高尚、成绩突出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其为集体的目标而更加努力;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倾向和不文明行为,如乱抛废物等现象,要以正面教育为主,施以合理的处罚,达到既教育本人又警示其他学生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思想的变化,德育的方式、方法也需作相应的改革。传统方法如个别说服、集体教育、榜样带动等要继承,但也要有新的创造和发展,教育工作者如果善于运用激励手段,发挥激励特有的德育功能,学生的身心健康一定能得到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正方.学校管理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张?干.激励技术在德育工作中的应用[J].教育导刊,1993(Z2).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南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上一篇:石家庄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对策研... 下一篇: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