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重新审视

时间:2022-10-11 01:30:20

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重新审视

【摘 要】国家兴衰取决于教育,教师群体是教育事业的核心力量。教师队伍建设中,师德建设是关键,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师德建设更成为其教育的灵魂。本文在对师德的内涵进行了全新解读的基础上,提出当前继续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必要性,最后提出切实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 高校教师 师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7-0088-02

一、关于“师德”的全新解读

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认为师德就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师德建设被理解为建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高教师群体的职业道德水平的过程。事实上,师德应具有更加广泛和深刻的内涵,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劳动时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和,包括品行道德、职业道德以及学术道德。因此,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包含品行道德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和学术道德建设三个方面。就是要求教师群体要以良好的品德行为影响学生;以规范的职业道德要求自己,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以诚实守信和严谨的科研作风专研各自领域的学术。

二、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

1.为人师表是师德建设的基础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者先受教育,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教师为人师表的水平,才能胜任高校教师的历史使命,是实现教书育人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基础。大学时光是学生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老师对他们的影响非常深远,一位老师甚至能够影响一名学生的一生,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老师的为人、生活态度以及人品都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教师应时刻做到为人师表,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从思想品德,到言行举止,以及为人处世态度等都要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成为学生一切行动的榜样。

2.教书育人是师德建设的目标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师德建设的根本就是要实现教师育人的目标。

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就必须把书教好。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具有渊博的知识:要有进行教育所需的扎实而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要透彻地懂得所教学科;要不断学习本专业领域的前沿理论,善于更新知识,将最新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要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懂得如何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社会技能。大学的教书,不仅教书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习的方法、做人的道理,教如何面对挫折、如何感恩和回馈社会。

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还应具备多方面的爱好和才能:高校教师站在求知若渴者目光聚焦的神圣讲坛上,面对的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当代大学生,他们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并认为老师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所有疑惑。这就要求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成为真正帮助学生解答疑惑的导师;教师还应该多才多艺,和学生打成一片,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因此,高校教师要不断拓展自己的才能和爱好,丰富了自己的人生,同时也能成为学生的朋友。

总之,高校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高校教师不是简单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家。高校教师是培养适应时代、适应社会、品德高尚、品位高雅、能力卓越的人才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3.投入爱与情感是师德建设的最高境界

在当今复杂的社会中,大学生很多时候存在某种程度的心理问题,很多大学生在大学里找不到自己的目标,感到困惑和茫然,或者在同他人的比较中产生心理落差,欲望与行动难以弥合。如果高校教师能够成为他们真正的朋友,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关心他们的情感变化,及时适当的给予帮助和指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十分有益。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有一份责任的担当,对学生投入更多的爱与情,带着爱与情与学生交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了解他们所遇的困境和迷惑,及时与其沟通。将爱与情融入日常的教学指导当中,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有老师的关怀和帮助,有家一样的温暖。总之,高等学校的教育需要教师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

三、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1.高校教师群体要明确自身的价值诉求

在高校师德建设的过程中,教师群体本身就是关键性因素。高校教师群体必须明确自身的价值诉求。高校教师一般具有高学历的特点,不仅知识丰富且具有较高的个人素养。高校教师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也往往是最终努力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服务于社会,而不是简单的物质追求,教师这一职业从满足人类需求角度而言,绝不仅仅满足人类的基本底层需要,更多的是满足人类对尊重和爱的需要,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高校教师应该清楚,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选择了付出、选择了奉献,应该不断努力探索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努力为高校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2.重视师德培育,建立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应该纳入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中,以日常各项教学活动为基础,展开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师德氛围。不断探索高校教师师德培育的新途径,采取学生评价、同事评价、领导评价和自我评价的多元评价方法对高校教师师德进行考评,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奖励,给出及时的反馈,让高校教师了解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认清自身的不足,不断改进和提升,只有建立起一套高校教师师德评价标准体系,才能形成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3.采取内在激励的方式,使师德内化为教师自身发展的动力。

在师德建设过程中,实现师德内化是关键,因为人的动机引导人的行为,所以只有高校教师在理解师德本质的基础上,将师德内化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才能在师德建设中投入无限的激情与热情。

师德内化的有效方法一是保证高校教师基本的物质需求,这是要求教师奉献教育事业的基本前提,只有给予教师公平合理的待遇、关注教师的生活质量,才能保证他们在教书育人、奉献教育事业的过程中没有后顾之忧。另一方面,除了有效的物质激励外,事实上,能够从根本上对人的行为进行激发引导的是内在激励。内在激励更加关注满足人的自身发展需要,可以通过工作内容的丰富化,给予高校教师足够的机会和充分的信任,让高校教师感到备受尊重;可以为高校教师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使其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荣誉感以及对学校的归属感。

4.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在师德建设中的作用

青年教师群体在高校教师中占有很大比例,由于青年教师与高校大学生年龄差距小,他们更易与广大学生群体沟通,大学生对青年教师的依赖性也很强,当他们遇到学习和生活上的困惑时希望能得到老师的帮助和指导。因此,广大青年教师群体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从加入高校教师团队那一刻起,就要坚定自己为教育事业奉献一切的信念。在工作中虚心向前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注重自身修养的培养,不断提升自身品位,形成青年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学生各方面的榜样,既做学生的学习导师,同时也要做学生的生活导师。学校应在各项参评活动中给予青年教师充分的机会,解除低职称、低职务对青年教师发展的限制,同时还可以针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特点,开展青年教师团队建设,通过建立科研小组、教学小组、业余爱好小组来强化青年教师团队意识,使高校青年教师成为师德建设的中坚力量。

四、结 语

总之,高校师德建设最终取决于全体高校教师的人格和行为表现。没有教师的“身教”,就没有真正的德育,高校教育就不可能实现它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校教师群体不能仅局限为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面对新时期的挑战,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一系列问题仍值得我们进一步不断的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 王露璐.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06(1):76~78

2 周 济.爱之责任――师德之魂[J].人民教育,2005(8):2~3

3 刘东英.师德之现实判断[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89~90

上一篇:“学法指导”应成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要... 下一篇:农村初中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