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富芦花美文两篇

时间:2022-10-11 01:01:51

德富芦花美文两篇

大河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人们对河川的感情,确乎尽为这两句话所道破。诗人千百言,终不及夫子这句口头语。

海确乎宽大,寂静时如慈母的胸怀。一旦震怒,令人想起上帝的怒气。然而,“大江日夜流”的气势和意味,在海里却是见不着的、

不妨站在一条大河的岸边,看一看那泱泱的河水,无声无息,静静地,无限流淌的情景吧、“逝者如斯夫”,想想那从亿万年之前一直到亿万年之后,源源不绝,永远奔流的河水吧,啊,白帆眼见着驶来了……从面前过去了……走远了……望不见了。所谓的岁马大帝国不是这样流过的吗?啊,竹叶飘来了,倏忽一闪,早已望不见了,亚历山大,拿破仑翁,尽皆如此。他们今何在哉?溶溶流淌着的唯有这河水。

我想,站在大河之畔,要比站在大海之滨更能感受到“永远”二字的含义。

(陈德文/译)

对于人类来说,大自然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从大自然中,我们不仅能学到数不尽的知识,感受到说不尽的美感,还能体味到品不完的哲理,并在与大自然的对话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

孔夫子面对大河所发出的那声千古喟叹(“逝者如斯夫”――“流逝着的时间,正如眼前的这条河流,也在不分昼夜地流淌啊”),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德富芦花一上来就引用了孔子的这句话,并对比了面对大海时的感受,进而生发出一系列的感怀:在这日夜奔流的大河面前,人类历史上的那些英雄豪杰以及他们的胜负成败显得多么短暂而微不足道!

作品的语言是平实朴素的,并且始终保持着淡淡叙说的语调。但是,由于它有丰富的诗意内蕴,所以仍然显示出诗的质性、诗的魅力。

寒月

夜九时,开门,寒月如昼。风吹动着千万棵落光叶子的树木,飘飘飒飒,在空明的霜夜里飞舞。地上的影子随树木一起摇荡。到处是散乱的落叶,在月光下闪耀。走在上面,簌簌有声,如踏玉屑。

举首仰望,高空无云,寒光千万里。天风呼号,大海怒吼,山野骚动,乾坤皆发出悲壮的轰鸣。侧耳倾听,寒蛩鸣于篱下,其声将绝。可曾听到,有人踏着月色如霜的道路,迎风走来,屐声戛然,如闻金石之音?可曾看到,月下湘海浩荡无垠,洁白的富士(指日本富士山――编者注)娉婷玉立?

月光长照,寒风劲吹,大地怒吼,大海咆哮,浩浩复浩浩。

何其壮大,这自然的节奏!这月。这风。几乎使我不能安眠。

(陈德文/译)

一则精短的文字,却写得生气灌注,意境宛然。题为《寒月》,作品却不是孤立地描绘“寒月”。它所呈示的。是一幅寒月辉映中的霜夜图,第一段勾勒的就是其主体图景。这里,因为“寒月如昼”,月下景物就历历可睹,了然分明。图中各种物象:树木、影子、落叶,均绘其动态,从而一扫“霜夜”本来所具有的寂寥气氛,使它反倒显得生动、活跃,一如大自然在呼吸,在舞蹈。最后一句写人走在落叶上的“簌簌”足音,“如踏玉屑”,使画图平添了“人”的脉息,“人”的体温。

如果说第一段完成的主体画图已是对自然界“生命”的讴歌,那么第二段是对这种“生命”的宏观展现。“举首仰望”是全段的领起之笔。因为唯其是“举首仰望”,才能视域宽广。看到宏阔景象。接下去虽然写到了“天风”、“大海”、“山野”、“乾坤”等景观,但是着墨之处却是重在描绘这些景象的声音。这里不仅有雄浑悲壮之宏音,而且有微弱如丝的蛩鸣,还有幻听中的戛然屐声。巨细交响,虚实并呈。最后回到视觉形象,与前面的声响交叠重合,完成了一个大境界、大氛围。

诗人以抒情之笔写自然之景,表达其对大自然永恒生命的礼赞。这是画,也是诗,是用散文笔法写成的情韵浓郁的交响诗。

上一篇:典故两则 第3期 下一篇:广场上的琴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