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制度防腐的标准与着力点

时间:2022-10-11 12:35:27

论新时期制度防腐的标准与着力点

摘 要:在深化反腐倡廉教育中,应突出以各级领导干部为重点,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为根本,以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为主题,以更好地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目标,着力加强干部教育的制度化建设,用加强教育的强制性来提高针对性,用增强教育的规范性来促进有效性。

关键词:制度防腐;经验;标准;着力点

中图分类号:D6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7-0049-02

跨入21世纪,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由于现阶段正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腐败现象呈阶段性多发、高发的态势,反腐败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然而,制度建设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具有根本性、长期性、稳定性和连续性。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反腐倡廉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更加凸现,加快提升制度建设的科学性,是“以改革精神推进制度建设,以创新思路寻求治本办法,更加科学有效防治腐败”的根本之道。

一、新时期下判断防腐制度科学性的标准

从我国腐败产生的结构性根源出发,判断反腐倡廉制度是否具有科学性的基本标准有两个:一个是权力对称标准,即监督者相对独立于被监督者,保证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的权力对称;各个权力主体之间的力量对称,保证权力制约系统充分发挥作用。另一个是信息对称标准,即确保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制约者与被制约者之间信息对称。按这一标准构建的制度可视为反腐倡廉的核心制度或根本制度,在此基础上,思考和研究其具体标准,可归纳为四点:

一是总结经验,保证制定的制度行得通、做得到;二是注重实体制度和程序制度的有机结合;三是注重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法规的配合与衔接;四是注重惩治和预防腐败制度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和及时性。根据以上的判断标准,可以发现在工作实践中,一些所谓的反腐倡廉“制度创新”需要重新审视。例如,某市委组织部下发文件,在全市聘请15个党政“一把手”的妻子担任“两圈”(生活圈和社交圈)监督信息员。这一举措被视为权力监督领域的一项“制度创新”,一些地方政府纷纷效仿和采纳。又如,中央电视台曾报道过广州开展“小眼睛盯大眼睛”活动,即聘请干部子女当监督员,监督父母的腐败问题。这些制度设计的出发点肯定是好的,但这些好设想在实践中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在于这些规定严重缺乏科学性,并被质疑为“制度创新的花架子”、“制度创新的形式主义”。对这些所谓的“制度创新”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能低估。

二、新时期防腐制度建设的着手点

如何正确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一套科学的、严密的、包含有强有力的反腐功能的制度体系,是新时期党政工作者需要深思的一个问题。笔者从事思政工作多年,归纳总结了一些实际经验,以期为我国新时期制度防腐建设提供一点建议、参考。笔者认为,加强并完善我国制度防腐体系建设,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成效。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现代传媒的迅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党员干部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这些年来,尽管我们不断加大对干部特别是高中级干部的教育力度,但由于缺乏得力的监督措施和制度保障,在一些地方和单位,最大的失误是教育的状况并没有改变,领导干部少受教育、不受教育,没当学生,却总当先生的状况没有改变。在深化反腐倡廉教育中,应突出以各级领导干部为重点,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为根本,以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为主题,以更好地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目标,着力加强干部教育的制度化建设,用加强教育的强制性来提高针对性,用增强教育的规范性来促进有效性。

加强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依靠制度惩治和预防腐败,充分发挥制度在反腐倡廉中的根本性、基础性作用,是求真务实的内在要求,是依法治国的有效措施,也是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根本途径。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分析认识当前的腐败现象,不难看出其中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是我们正处在一个 腐败易发、多发的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时期。因此,惩治和预防腐败也就必须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期加大工作力度。一是要促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尽快完善,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经济基础;二是要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步伐,筑牢反腐倡廉的政治基础;三是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夯实反腐败的法律基础。这三大基础,既是制度反腐的根本,也是决定制度反腐胜利的关键。要通过教育的深入,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反腐败本质上就是一个制度 建设的过程;要通过监督的深化,使制度建设更好地在反腐败斗争中发挥根本性作用。

强化对权力运作的监督制约。求真务实看权力,就可以清醒地懂得权力是柄双刃剑,它既可以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公器,又可能成为牟取一已之利的私产。权力的独占性、排它性和扩张性,决定了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要保证各级领导干部 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必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党内不允许有任何不接受监督的特殊党员。但是不允许,并不能直接转化为不存在。要防止不受监督的特殊党员的产生,必须努力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缺乏教育的监督,是盲目的监督;没有制度保障的监督,是软弱的监督。加强党内监督,既要通过教育调动干部群众敢于并善于进行监督的积极性,更要以制度保护干部群众进行监督的积极性。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看待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建立健全过程,可以清醒地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领导干部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既是抓出来的,也是带出来的,更是在这个三位一体的科学体系的作用下,靠教育培养出来的,靠制度规范出来的靠监督约束出来的。

三、新时期防腐制度建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首先,建立及时发现腐败的有效机制。腐败行为被及时发现的可能性有多大,是成功打击腐败的先决条件。可是,我们发现,近些年来查处的一些腐败大案要案中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圈内人”人人皆知,而纪检监察部门却未能及时掌握线索。又如,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制约权力的重要制度,包括领导干部收入申报制度和领导干部年终考核制度,然而,通过这两项制度发现的重大腐败犯罪案件却少之又少。

这些现象提醒我们,我国反腐倡廉的制度设计在建立及时发现腐败问题的机制方面还有相当大的改进空间。一要明确领导干部收入申报制度的审查机构,赋予该审查机构独立审查的权力,并建立审查机构责任机制,如此,领导干部收入申报制度才能具有执行力。二要尽快建立严格保护和奖励举报人制度。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提高发现腐败行为可能性的基本途径,就是在法律制度安排中建立有效的举报制度。比如说,美国立法规定保护举报人免受打击报复的严格条款,包括秘密,在一定的时期内置于保密状态,政府秘密调查,禁止举报人的雇主对其进行报复,并对打击报复行为人给予严厉的制裁。在奖励举报人制度方面。美国虚假索取法规定,举报人有权分享政府对于商业贿赂者的罚款,分享比例约25%,即全部罚款的1/4。三是完善巡视制度,扩宽发现腐败分子的有效渠道。我国2003年以来实行的巡视制度的实践表明,一些大案要案的部分线索是中央巡视组在巡视中发现的。有理由相信,巡视制度的贯彻落实对发现和惩治腐败的实效会越来越明显。其次,加强反腐倡廉国家立法工作,建立健全防治腐败法律法规,提高反腐倡廉法制化水平。应根据国情和反腐倡廉工作的具体实践,及时完善国家法律法规,充分体现反腐倡廉基本要求。例如,按照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构成必须同时具备四个要件: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在主观方面是由故意构成;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具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向他人索取财物,或者收受他人财物并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侵犯的主要客体是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正常管理活动,次要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犯罪的对象是财物。而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一些官员受贿的事实清楚,但由于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其为他人谋取利益而导致嫌疑人逍遥法外,从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一些官员钻法律空子。

因此,从提高惩治的威慑力角度说,有必要对相关国家法律进行修改和完善。同时,应适时将经过实践检验的反腐倡廉具体制度和有效做法上升为国家法律法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先后制订了一批党内法规,成为我国反腐倡廉具体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反腐倡廉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些具体制度毕竟是党内法规,其适用范围有限,效力有限。如果上升为国家法律法规,将能发挥其更大的效力和作用。

四、结论

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时期的预防腐败工作仍面临一些问题,加强预防腐败仍是一项艰巨任务。笔者相信,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加大对全国预防腐败工作的组织协调、综合规划、政策制定、检查指导力度,加大协调指导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介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的预防腐败工作力度,加强预防腐败的国际合作,不断探索新时期预防腐败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创新预防腐败的工作方式,这些都将推进预防腐败工作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晓燕.论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科学性[J].中国监察杂志,2009(3).

[2] 谢文俊、张丰年.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重要性[J].政工师杂志,2008(9).

[3] 陈国仕.谈中国特色的预防腐败[J].检察日报,2009(3).

上一篇:思想政治工作在建设和谐益阳中的作用 下一篇:市场经济对职工思想建设的正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