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牡丹穿凤云龙纹带盖梅瓶赏析

时间:2022-10-11 12:24:59

元青花牡丹穿凤云龙纹带盖梅瓶赏析

在千姿百态的古陶瓷器型中,小口、短颈、丰肩、修腹、敛胫的梅瓶,可说是最具东方神韵的陶艺器型了。由于梅瓶造型俊美挺拔,轮廓线圆润流畅,在很长时间内就一直是中国传统的瓶类器型之一。梅瓶定型于宋(时称经瓶,即酒瓶),历元明清各代,虽造型略有变异,但轮廓不变,特征未改,深受人们喜爱。

1980年秋,赣中高安市锦江南岸的一处元代窖藏,出土了元代珍瓷240件(清理时为239件,后追回散失的一件),其中发现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瓷23件(青花瓷占19件),震惊了陶瓷考古界。令人惊喜的是高安窖藏竟一下子出土了6件标有序号的青花大梅瓶,这6件青花梅瓶每件附盖,端庄雅致,堪称典型的“至正型”青花瓷珍品。每件器盖内壁和器底分别墨书“礼”、“乐”、“射”、“御”、“书”、“数”6字,这6字即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六艺”,其中“礼”、“乐”、“射”、“御”为大艺,“书”、“数”为小艺。这里用“六艺”作为编号,主要是使瓶与盖能对号相合,不致张冠李戴。在梅瓶上书以“六艺”,给器物本身增添了文化氛围,提高了品位,更显其高雅。根据数百件罕见的窖藏瓷器珍品及墨书“六艺”编号,可以推知窖藏主人绝非一般等闲之辈,应是一位长期受当时封建传统教育且深笃“六艺”的达官贵族。

所出6件青花梅瓶造型、胎釉、尺寸等相差无几,为同窑产品。按青花装饰纹样可分为二型,一为青花牡丹纹梅瓶,一为青花牡丹穿凤云龙纹梅瓶。本文着重介绍后者。

青花牡丹穿凤云龙纹梅瓶一式4件,编号分别为“射”、“御”、“书”、“数”。连盖通高48厘米,内口径3.2厘米,底径14.1厘米,梅瓶造型为小口,宽唇平折,短颈,丰肩敛足,平底(底沿刻饰宽沿圈足,甚浅)。器上覆宝珠钮华盖,上窄下宽。盖内与器底无釉。采用传统拉坯法制胎成型,以均匀增大的比例,自底向上分五节提拉至肩。这是元青花特有的拉坯工艺,是识别元青花的标志之一。此梅瓶胫底的裂隙就是梅瓶分段工艺留下的痕迹。器底露胎有“窑红”,附有不规则釉斑,底心见粗糙旋削痕(这些当年制作时的不慎之迹,已成现今识别“至正型”青花瓷的重要特征之一)。盖内塑一短插管,插管上粗下渐收,当器盖上罩时,插管就牢牢固定住瓶口,不致左右晃动和滑落。

全器施青白釉,除盖内与器底无釉,器内壁亦不浸釉。不加修胎,全器分5节组成,器底另接,手感明显。胎体坚实,釉汁晶莹,青料浓艳、青翠。积釉处有深色铁锈斑,并有凹陷现象(这也成为鉴别元青花的重要标志之一)。釉下以青花装饰,盖外壁绘以宝莲纹,以八片开光围饰(由卷草、变体莲纹结合而成)。器身自上至下用弦纹间隔,分饰三组图案。

第一组肩饰为缠枝牡丹穿凤纹,若干朵盛开的牡丹围绕瓶肩一圈,其姿或仰,或俯,或散,或团,无一雷同。枝叶缠绕、婉转互衬,仪态万千。其间所饰的一双张开双翼的凤凰,轻姿翱翔,周围的牡丹枝叶郁郁葱葱,造成一种凤凰在百花丛林中穿舞之态势及“国色天香春满园”之意境,既壮美又幽丽。

牡丹,雍容华贵,绚烂秀丽,人见人爱,为群芳之首,众花之王。唐代李正封《咏牡丹》诗有“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之句,为当时最传牡丹之神的诗句,故誉称牡丹花为“国色天香”。牡丹是唐代以来特别是宋代瓷器上盛行的纹饰,但元代青花上的牡丹已突破前朝只停留在正视或侧视两种形态,所以即使在同一件器皿上所饰的牡丹也是婀娜多姿,各呈异彩。瓶肩上所绘饰牡丹的种种媚态,宛若使人闯进了一处万紫千红的牡丹园,令人目不暇接,大有舒元舆《牡丹赋》所咏的意蕴,“向者如迎,背者如诀,坼者如语,含者如咽,俯者如跌,哑者如醉……”。

凤凰,相传为鸟中之王,与牡丹一样具有王者风范。古代传说,每逢太平盛世便有凤凰飞来,认为凤凰为祥瑞之鸟。《尔雅・释鸟》:“、凤。其雌皇。”郭璞注:“瑞鹰鸟,鸡头、蛇颈、燕颌、龟背、鱼尾,五彩色,其高六尺许。”故凤凰有神鸟、仪禽、来仪等美名。在万紫千红的牡丹丛中添上轻姿穿翔的凤凰,更富奇丽景观,给人遐思无限。“笔补造化无天功”,自然界中的大千之美,经过艺术家的笔补造化,才有可能成为寓意深刻的艺术佳作。追求意蕴之美,正是元青花瓷器又一十分显著的艺术特色。

第二组腹饰为祥云腾龙图,即云龙纹。龙与祥云也是我国传统典型装饰纹样。龙,鳞虫之长,从人类最早对龙图腾的崇拜起,龙就被国人神化,誉为祥瑞。自古以来一直被尊奉、景仰、崇拜,以至迷信,最终演化为常用的装饰题材。但作为装饰纹样,龙的形象是不断演变着的,它经历了一个由原始到成熟的过程。即由粗糙到精细,由简单到复杂,由朴素到华丽,不断渐进和美化的过程。到了元代,正如梅瓶器腹所饰,龙的造型更为壮美,龙体更加修长、屈曲。这件梅瓶上的龙纹就具有元代龙纹的典型特征,龙头上昂,两眼正视,张口翘舌,双角后伸。细颈疏须,曲腹蛇尾,背鳍整齐,龙鳞细密,肘毛细长,四腿三爪,刚劲有力。龙纹首尾相接,张牙舞爪,作腾飞游动之状。龙纹上下饰以流云纹及火珠纹,使凌空飞舞的气氛更加突出。画面疏密有致,笔意自然流畅。此组云龙纹与肩饰之牡丹穿凤纹成了此器的主题纹饰,寓意龙凤呈祥、天下太平、国色天香、富贵荣华。

第三组胫饰与器盖对应,也用八片开光装饰,开光内采用与器盖相似的纹饰,即以卷草纹和变体莲纹结和而成的宝莲纹,使整个梅瓶形成首尾对应、画面统一、格调一致的装饰风格。

宝莲纹是元青花常使用的附加纹饰之一,一般在肩、胫、盖部的变形莲瓣内(或在其他形状开光内)绘以各式珍宝,如双角、火珠、火焰、银锭、犀角、珊瑚、法螺、火轮、双钱之类,也有重复显现的,因无固定格式,故称杂宝。至明代,杂宝散杂于主纹的空间,并增加了新的内容,有祥云、灵芝、卷轴书画、元宝、磬、方胜、艾草、蕉叶等,有时任取其中八品,也称八宝。

此梅瓶所饰的宝莲纹,虽是附加纹饰,但并非可有可无之饰,经上下对应缀饰,使全器画面端庄完美。肩、腹主题纹饰宛如一幅精美的花鸟瑞兽书画装裱于宝莲衬饰的上下轴头之间,更显得精致华贵,富丽堂皇。器面的三组青花纹饰(连同器盖)之间的两条空白带明净莹澈,白洁似玉,如清澈湖海和浩然云天,与青花图纹互相辉映,流光溢彩,给人一种清新、亮丽和舒展之感。这里顺便提出,近年来,笔者已见到过新仿此瓶者,瓶身上下留出的两块空白带的比例与真品恰恰相反,一看特别扭,其造型肩部过丰,纹饰过高,胫部斜直生硬,底部粗糙不自然。高安窖藏出土的这件牡丹穿凤云龙纹(包括同出的5件)青花梅瓶,具“至正型”青花器的典型特征,浑厚端庄、胎骨坚致、呈色青翠、纹饰精美、构图有序、意蕴深邃,可谓是元代后期梅瓶的标准样式,堪称瓷苑之珍粹。

(责编:雨岚)

上一篇:初识东焦作窑 下一篇:香港沐文堂藏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