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爱的连环

时间:2022-10-11 12:19:12

[摘要]生与死的距离只在一瞬间,但是那一刹那却交集了太多的人生故事,不仅死者本人会在弥留之际表现出对死亡的复杂态度,死者周围的亲朋好友也会在与死亡的近距离接触中,更加感受到命运的不可预知。荣获第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电影《入殓师》之所以吸引观众,不仅是缘于演员细腻的情感表现及其深邃的故事主题,更因为电影中耐人寻味的主题音乐。这些音乐虽然从表现形式上有着略显轻快的节奏,但是它却在一次次起伏跌宕的音调变化中让观众感受到了生命的神秘莫测,表现出了主人公面对生与死、爱与恨的复杂感情。

[关键词]《入殓师》;久石让;大提琴;生与死

一直以来,爱与生命都是艺术创作的两大主题,他们不仅集中体现了人类存在的独特性,也丰富了社会发展的细节。特别是在当今的电影界中,爱与生命已经逐渐成为创作主流,这不仅体现了电影艺术创作思维的逐渐升华,更体现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现代电影作为影像和音乐的集合体,它不仅给听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通过一些情景交融的主题音乐欣赏使听众的感官升华。在现代电影中,音乐的作用日益重要,它不仅使影片的情感渲染更加浓郁,也使故事主题更具哲理性。无论是音乐旋律的流转还是配乐的形式表现,都使得主题音乐与电影内容所蕴含的深刻哲理紧密相连,融为一体。而本文所介绍的电影《入殓师》便是这样一部声像融合巧妙的作品,为了更好地展现该部影片主题音乐与电影内容的密切关系,笔者着重从影片中显著的几个声像画面来揭示二者的关系。

作为一部日本影片,《入殓师》也是从日本民众熟悉的葬仪师生活切入,讲述了主人公失业的落魄,大提琴师大悟是如何成为一名入殓师的故事。入殓师的日常职责就是为死者装扮面容并将死者纳入棺椁,这是一个普遍不为人所接受的职业,但也是日本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职业。虽然影片的主人公大悟出身于音乐演奏行业,与入殓师的行业距离较远,但是日本导演泷田洋二郎还是用富有想象力的技艺将两个看似无关的行业联系集中在了主人公大悟一人身上。该影片的画面简练、温馨,演员通过看似轻快且富有幽默感的艺术表现手法,揭示了生与死、爱与恨的种种人生哲理。该电影虽然延续了日本电影传统的死亡主题,但影片中把阴森、恐怖的画面,代之以一种浓郁的人类情感充斥于故事中。影片最为打动观众的除了那一幕幕生死离别时的伤感之外,还有就是女主人公美香对大悟的一片痴情。然而,这些令人感动的表演又离不开故事中响起的那扣人心扉的背景音乐。主人公大悟既是故事情节的参与者,又是故事音乐的演奏者,他用这种双重的故事角色向观众展现了一曲曲即将上演的“亡灵序曲”,通过音乐的感染力触发观众的情感神经。

据说,该片的编剧小山黛堂是在写作时偶然听到了该剧中的一个插曲《马友友演奏莫里康》,才突发灵感,将主人公的职业出身定格在了大提琴演奏上。该片的配乐也是由日本音乐界天才久石让主要创作的。久石让的音乐创作风格虽然源于西方,但是在具体的音乐编排上还是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的,而他的创作也是时刻紧贴电影的故事情节,影片的主人公大悟是一名大提琴演奏师,久石让就在影片的配乐上着重演绎了弦乐五重奏的音乐形式,但他的弦乐五重奏又是与欧美音乐家注重音乐和电影的同步对位不同,他的终极希望是在电影中展现音乐的魅力,但是他又不愿意让音乐出位于电影故事之上,所以久石让在为《入殓师》进行主题配乐编排时,追求的是一种“似有似无”的感觉,让音乐自然地融为电影的一部分,着力体现音乐渲染环境的作用。影片中的视角经常集中在入殓师小林大悟的那双手上,他的手既能演奏出让死者安详、让生者动容的音乐,又可以利用他音乐的灵感和细腻亲手为死者整理仪容、送葬,这一切的连环最后都交集在了对每位死者的崇敬上,表达了电影创作者对生命和情爱的独特认识。在这部电影中,主题音乐魅力是通过与死亡情节穿插表现出来的。通过对死亡过程诗意的表达,再现了人类生命的抒彩。而作为本片的首席配乐大师,久石让不仅谱写了动人温馨的背景音乐,还巧妙地编排了各种大提琴主旋律,通过对大提琴沉重音调的修饰,再现了生者对死者的浓浓情意。

作为电影的主题曲,Memory已经成为音乐界耳熟能详的著名曲调。它首次出现于男主角小林大悟初次参与入殓仪式的情节中,那是大悟人生中最为低潮的一个阶段,事业上的失败让他痛心地放弃了自己多年追求的音乐梦想,放弃了求婚时对妻子美香的允诺,无奈地返回了家乡谋生,并在四处艰难找寻的过程中无奈选择了入殓师的职业。但是主人公大悟在初次接手这份工作之前,实际上内心是极其复杂煎熬的。他回想母亲的面容,回想儿时家庭的记忆,但最终还是将视线再次放到了大提琴盒子上。与此同时,电影的镜头转到了大悟的童年生活,而在背景音乐的编排上,久石让通过对大提琴干涩音响的表现,并糅杂了钢琴和其他弦乐的音响特征,极其生动地展现了主人公小林大悟童年和成年之后的生活反差。这段背景音乐最后也收录到了影片的原声大碟之中,定名为On the record,也正凸显了回忆的主题。之后小林大悟开始接手入殓师的第一份工作,首次参与入殓仪式的大悟作为一个年轻的生命,在面对死者时,内心是充满恐怖和不安的,退缩之心的骚动时刻在心头涌现,但是人生道路既然走到这一步,就应该去努力地寻求适应,何况自己辛酸的成长经历与面对死者安详的面容比起来,进行这份工作只有一个心理的纠结罢了。虽然主人公的家庭回忆都是灰色的,但是久石让却给画面配以了暖色的旋律,这也是久石让刻意通过音乐来预示故事温暖的结局变化。这首曲子在电影中回响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它其实只是电影主题曲Memory的一部分,完整的版本是出现在电影的结尾处的。虽然主人公大悟在开始阶段始终无法从痛苦压抑的回忆中脱离出来,但是我们通过音乐又可以从他对父亲的恨当中感受到爱的存在。首次听到Memory这首主题曲时,我们都会为大提琴独特的音色所感染。独奏式的演奏正可以凸显出空灵、悠远的艺术境界,让生者在痛失亲人的忧伤中怀思人生的旅途。这首曲子的旋律是在以G调为主音调的基础上进行的逐节重复与发展,加之跳跃性极强的音程变化将旋律线拉至最低音后慢慢向上推开与四二、四四拍子的交替,表现了旋律的悠扬与跌宕,这也正迎合了主人公内心复杂的心理变化,以及过去与未来的强烈对比,小林大悟的辛酸与痛苦在此时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悠扬的拉长音将主人公的回忆转向了小时候,而调式的突然变化和音响的急转直上又将主人公的思绪引入到了仇恨的高潮,然后再由高潮逐渐进入缓和的小调阶段,主人公一切的忧伤又重归宁静,回到现实中来。但是音乐并没有结束,整首曲子还是在重复地回响于大悟的脑海之中,忧伤还未散去。

主人公小林大悟复杂的心理变化是通过电影主题曲表现的,但生死离别的痛苦及其情感的温暖则是通过两段配乐来集中表现的。首先提到的是在影片中出现过两次的Beautiful Dead,都出现在大悟参与的前几次入殓仪式之中。第一次出现时,大悟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观看入殓仪式的,当时他目睹老入殓师为一个年轻母亲做的入殓仪式。而Beautiful Dead也始终伴随着仪式的发展。当痛失亲人的死者丈夫突然扑在死者的棺椁上失声痛哭久久不愿离去时,这段配乐也演奏到了高潮阶段。这段配乐属于以大提琴为主乐器的弦乐式五重奏,它的开端主题旋律哀婉凄凉,深入反映了死者家属的复杂心情。当配乐逐渐发展到高潮阶段,小提琴演奏逐渐升格为主旋律乐器,从小二度上的主题逐步提升,通过大跨度的音调变化来使旋律进入另一个舒缓的境界中,表现出了一种对死者的肃穆。但这种压抑的音乐氛围恰恰是死者丈夫感情宣泄的催化剂,他抑制不住地失声痛哭让观众看了五味杂陈。这段配乐第二次出现于小林亲自主持的入殓仪式上,这次的死者是一位澡堂老板娘,演奏乐器虽然由大提琴变换成了以单簧管为主乐器的合奏曲。虽然大悟与死者素未相识,但是久石让在这里却首先刻意编排进了一个富于试探性的钢琴旋律动机,以此来表现大悟亲自做入殓仪式的心理感受,然后让弦乐和单簧管开始演奏,其中最具特色的伴音乐器竖琴的出现生动描绘了澡堂老板娘伟大的人格魅力,这段配乐在此处响起的效果让观众感受到了些许美好的憧憬,而情节的编排也刻意出现了大悟妻子对丈夫那一脸饱含宽容的微笑。

如果说Beautiful Dead这段配乐集中表现了人们面对生离死别时的不同态度,那《圣母颂》则是表现了人们对生命美好的向往及其人们之间的温暖感情。这首曲子出现在圣诞节聚会的那段情节,社长兴致勃勃地让大悟演奏一段大提琴曲来为节日的欢乐助兴。于是,一股温情便在大悟的指间流出。这是一段对巴赫原曲的改编,此曲的旋律充满着一种对圣洁的肃穆之情,但是这种肃穆却是一种可以亲近的、真实的人类情感,充分表达了欣赏者内心的喜悦以及他们之间浓浓的友谊之情。宁静、明朗的旋律线条不仅给人温馨,而且还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美好人生的憧憬。当此曲逐渐进入高潮的欢唱阶段时,电影的主题曲Memory再次响起,但是这次的出现却是以一种快节奏的形式延续了《圣母颂》的欢乐氛围,表现出了在场每一个人内心生命的涌动,而电影的画面也在这悠扬激荡的乐曲下展开。

影片的主人公小林大悟就是在这样一个接一个的入殓仪式上逐渐成熟的,他那种青年躁动不安的情绪在这一次次的思想洗礼中变成了一丝不苟,对入殓师这份职业的态度也由当初的恐惧变成了现在的专注。此时他终于明白,即使是入殓师这样的职业,都需要用音乐去抚慰生者的伤痛和死者的遗憾,而这也正是他音乐梦想的本质所在。此时的小林大悟对于生命的态度,也从纠结演变成了无限的热爱。此后,画面也转向了广阔的旷野,男主人公独自一人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尽情展现自己的音乐才能,而此时的大提琴沉稳、柔和的声响却多了一份少有的坚定,表现了主人公重新找到生活方向的故事主题。此后的音乐依旧是以钢琴为旋律伴奏,配之以弦乐为主的和声背景,然后将弦乐二声部的副旋律与大提琴的主旋律交织在一起,尽显音响的饱满。此时的画面也着重体现了死者的安详和生者的依恋,妻子、儿孙深吻死者的脸庞,而大悟在此时也成熟地给予了生者安慰的鼓励,以此来推出音乐富有生命力的展开部分,节奏短促而快速,凸显了生命的活跃。

综上所述,《入殓师》作为一部奥斯卡获奖电影,它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富有哲理的故事情节,它的主题音乐也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听觉神经。作为影片的配乐师,久石让充分尊重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并将音乐巧妙地穿插在不同情节之中,并依据情节的要求配以相应的乐器。不仅充分展现了人们在面对生离死别时的痛苦忧伤之情,也在音乐搭配的变化中展现了热爱生命、珍惜情感的电影主题。

[参考文献]

[1] 陈思.电影《入殓师》中音乐表现形式的分析[J].音乐探索,2010(02).

[2] 邱晓柳,顾韶捷,编配.久石让钢琴作品精选集[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

[3] 刘世慧.《入殓师》音乐赏析[J].美与时代(下),2010(12).

[4] [日]百濑忍.入殓师[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

[5] 郝春静,王晓琳,马越,靳帆.对死亡文化的参悟——日本电影《入殓师》观后感[J].才智,2011(11).

[作者简介] 徐嫣(1982—),女,江苏无锡人,硕士,江南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学。

上一篇:释放人格面具下的个体本质 下一篇:试谈陶瓷花鸟装饰的唯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