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理”成“章”

时间:2022-10-11 12:12:26

“孩子的学习并不是孩子得到了什么,而是孩子生成了什么,生成了多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拥有。”从这样的理念来考量我们的课改,可以说是任重道远。我们常说课堂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但我们对主导的作用到底是什么,主体到底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在具体操作层面总是不能很好把握。我们必须自我拷问: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重研读,明晰学“理”,教师的工夫在课前

教师研读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教于学”“还教于学”,离不开两个层面,一是教材,二是学情。在研读中,我们要回答好三个问题:哪些是学生已经会的?哪些是学生能自己学会的?哪些是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已会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另一个是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这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就是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阅读教材能自己理解的知识,这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就是学生通过自学不能理解或似懂非懂的,这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就是学理,只有理清了学理,我们才能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要下工夫谋划好以下三个方面。

1.学习目标的合理定位

新课程把学习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这三个维度的目标中,对具体的某一堂课来说,主要是前两个目标,第三个目标是整个课程的目标,是在实现前两个目标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对教师的教学来说,主要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内容目标,就是我们要教会学生什么或学生要学会什么;另一个是方法或思维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习得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必须思考的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课堂的重点目标,如何兼顾两个层次的目标,并且能站在整个课程的角度,思考如何更好地为整个课程服务,从而达成三维目标。

2.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

教学资源分别来自学生的、生活的、教材的及媒体的,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是教师的内功所在。在课前的构思与准备中,教学资源的运用是教师必须思考的,提供哪些资源,怎样呈现资源,运用时需要注意什么……只有弄清楚了这些问题,我们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资源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3.导学策略的预设策划

在充分预估学生学习困难的基础上,教师必须思考: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关键是要解决什么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用哪些策略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及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如一年级《认识物体》的教学,老师在学生初步认识球后,让学生蒙着眼睛从一个口袋中摸球,在摸球中学生能较好地感悟球的特征。老师不仅仅停留在摸出球,而是要学生在摸出球后说说是怎样摸出来的,可以多安排几个学生来摸,这样学生对球的特征会有更好的认识。这样的预设策划,老师没有过多的语言讲解,而是通过学生的体验来感悟数学,这就是课前教师策划的结果。

二、贵导学,自主成“章”,课堂的主人是学生

“衡量一堂课是否成功,并不是看你讲得漂亮不漂亮,而要看你有没有组织起学生的有效学习。”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在自主建构中才能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和价值观的形成。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在于教师多讲什么,而是发挥教师的组织指挥功能,整体把握教学目标的达成。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在组织流程上开放而有序;发挥点拨引领作用,把握学习进程;注重评价激励,激活学生的课堂生成。

1.组织指挥

就是整体把握学生学习的进程,使教学过程开放而有序,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课堂的组织指挥包括问题情境的创设、学习疑难点的讨论、学习进程的调控、学习成果的展示等。

如在三年级“连除问题”的教学中,学生板演时出现了三种情况:

生1:2×3=6 150÷6=25

生2: 150÷3=50 50÷2=25 (下转第51页)

(上接第49页)

生3: 150÷2=75 75÷3=25

针对以上三种情况,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每一步的意义,学生对第一种情况比较理解,对第2、3种有不同的意见,老师的处理就是组织学生辩论,让不同意见的学生各自说明理由。也就是各自说明每步算式的意义,在说的过程中逐步帮助学生理解。

针对学生讨论中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教师要有不同应对举措。一是学生在说的过程中逐渐理解了的时候。采用第2种做法的学生知道自己错了,采用第3种做法的学生得到了肯定。这时教师应站在第2种做法学生一边,提问第3种做法每步的意义,特别是单位名称到底写什么,目的是使其他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第3种做法,也使第2种做法的学生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也不至于使第2种做法的学生因为错误而失去自信、自尊,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学生在不能形成一致意见的时候。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讲述,抓住要点,引领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意见。三是学生形成的意见是错误的时候,也就是可能真理掌握在小部分人手里的时候,教师要抓住学生的错误点,采用质询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2.点拨引领

就是通过教师的引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针对探究中的弯路,进行必要的纠正;针对学习中的难点,进行适当的提示;针对学习中的疑点,组织讨论辨析。

如四年级“找规律”的教学,找规律主要是在找上下工夫,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生活现象中存在的规律,所以前面的情景不妨创设:老师上课就用各种木偶和帽子,请学生自己来选择,你喜欢选择怎样的木偶和帽子,然后在多位学生的选择中,引导学生思考既然可以这样选或那样选,那么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呢?这样使学生真正从生活情景中去发现和思考问题,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目前的数学教学很多是给出问题,让学生来解决问题,当然这是重要的,但也可以从生活情景中去体会问题的由来,也许这样的思考更有价值。然后在出示问题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索,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说明,在学生的交流中会有以下的方法:一是先选木偶,二是先选帽子。在得出选配方法种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是否有遗漏和重复呢,如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请学生想办法来验证,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进行。在学生画图验证的基础上,老师可以增加帽子和木偶的顶数,请学生先猜一猜,然后可以用画图的方法验证,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不同的物体,如用A1、A2表示不同的帽子,用B1、B2、B3表示不同的木偶等,在多种尝试中,让学生思考:在木偶选一个、帽子选一顶的前提下,木偶的个数和帽子的顶数与有多少种选配的方法之间有什么关系。最后让学生思考: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有这样的规律?这样的规律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3.评价激励

就是通过师生、生生的评价,激活学生的生成,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会有许多教师想不到而学生自主生成的东西,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鼓励学生的生成,学生的生成可能是问题解决的不同路径,也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教师要积极地评价,引导学生去体会问题的由来。如在课堂讨论中对错误的学生要鼓励学生表达真实想法,如“因为有了你们的参与,使我们大家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对只有少部分正确的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比如“能坚持自己的想法,好样的”等,使学生养成能独立深入思考,而不是简单从众。数学课的练习是对学生评价的重要途径,练习能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在练习后的处理中有师生的评价,因此要充分发挥练习的评价作用,在学生的自我评价中对知识技能有更深刻的理解。要充分研究练习题的作用和功能,发挥其应有的巩固、诊断作用,更要研究其内隐的思维方法,深化其思维方式的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得益于日常教学的潜移默化和老师有意识的训练。[?]

上一篇:创新产业扶贫机制 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下一篇:生活百分百 应用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