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于们”不再忧虑

时间:2022-05-26 08:51:55

笔者一次有幸现场观摩了贾志敏老师的作文指导课,课上学生多次断句破句的结巴朗读,让贾老师不得不停下来指导,让本该如行云流水般的课堂失去了它原有的味道。课后,贾老师毫不客气地指出了课堂上出现的学生朗读问题。贾老师的博文《老于的忧虑》(“老于”――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中再次提到了这个令前辈们忧心忡忡的问题:“一次和于老的会面交谈,于老一见到我就激动地说,全国95%以上的学生不会读书……”言语间表达了他对当前学生的朗读现状的忧虑。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的朗读的确存在不少问题:顿读、哼读、唱读现象严重,特别是齐读时更明显;有感情朗读变成了拿腔捏调、矫揉造作地读……朗读现状令人担忧。新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失去朗读声音的语文课不是理想的语文课。正如贾老师所说:“听语文课,我们只要听孩子的朗读,听孩子读书的声音,便知道孩子语文素养的高低。”

一、朗读水平下降的原因

笔者认为朗读水平每况愈下的症结在我们课堂教学上,很多时候朗读仅仅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过渡,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学生只是被动地完成朗读过程。

1.朗读时间不充分

朗读的“童子功”必须在儿童时期练就。但担此重任的小学教师却常常本末倒置,为了让自己的课堂显得丰富多彩,往往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文本的内容、思想内涵进行精细分析,真正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很少。如预习性的朗读,教师往往都会要求学生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示意学生停下,转入下一环节,学生总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长此以往,就形成了“讲肿了的语文课”,累了老师,误了学生。

2.朗读缺乏目的性

新课程标准下,很多教师也开始意识到让学生读的重要性,课堂上读的比重日趋加大,读的形式也变得多样化,可谓“读”领。学生看似读得热闹,实则读得茫然、不知所云,原因是教师读前无要求,读中无指导,读后无反馈。这种只是动口、不走心的念经式的朗读训练,效果可想而知。

3.朗读指导不得法

“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教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朗读虽然是学生自主的一种学习行为,但读的效果与教师的引导有着直接的关系。很多教师由于自身缺乏相关的朗读知识,心有余而力不足,指导往往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完全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

二、提高朗读水平的几点想法

金克木先生说:“不会读,书如干草。会读,书如甘草。”朗读教学绝不仅是让学生停留在读准字音、读顺文句、背诵文段和教学的过渡环节这些层面上,而是旨在培养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在阅读中形成个性体验,进而促使学生释放个体的创造力,获得一种终身的启示。朗读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呼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朗读焕发迷人光彩。

1.讲析“瘦身”,让位给读

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的感受中去接近作者的“旨趣”。要达到这一目的,朗读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教师可根据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正确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如自学性朗读,教师应在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读完、读好的基础上再开始文本的深层感悟。在表达性朗读时,要留够时间给学生试读、练读、悟读,让每个学生读出自己的感觉,自身的体悟。我们的备课,不妨从朗读开始;我们的教学,不妨以朗读为主线。

2.挖掘兴趣,体验成功

笔者曾在班上做过一项调查:你喜欢朗读吗?结果全班44个学生,喜欢朗读的12人,一般的19人,不喜欢的有13人,半数以上学生对朗读并没有兴趣。笔者经过深入了解发现,学生读书的兴趣不在于形式是否多样化,内容是否好玩有趣,而在于有没有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能力强一点的学生,他们能够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并不断地得到肯定,不断进步。但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充当是听众与陪读生的角色,长期下去,这部分学生就会越来越不愿在别人面前朗读,开口讲话。试想:一个连讲话都害怕的学生,能把书读好吗?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要想办法让这部分学生参与锻炼,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给他们展示的空间,慢慢培养他们朗读的兴趣,让每一只“丑小鸭”都变成美丽的“白天鹅”。

3.指导朗读,适时范读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人类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朗读也是如此。笔者一直认为指导朗读,教师要有必要的示范,特别是在低年级。“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某某语气读出来”等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会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融理解、感悟于一体。学生在这样的指导下怎么读也不是那个味。也有些老师让学生听磁带中的专家范读,以供学生模仿。殊不知,学生听时很好,但真正模仿起来却无从下口,因为机器里发出的声音遥远而难以企及。此时教师适时的融情于课文中的范读,会吸引学生在听学的过程中把握重音、停顿、语调、节奏等朗读技巧。同时思绪与情感也会随教师的语调、语气、语态的变化而变化,不知不觉中就融入当时的情境,使自己的体悟与文本产生共鸣。学生再读时就会以声解义,读出文章的精妙之处。要特别提出的是:教师范读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不宜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4.广泛阅读,提高语感

有的学生看到一篇文章,就能流利地朗读起来;读完文章就能快速、准确地感受到文中哪些词句用得好,哪些段落写得精彩……他们凭借的是一种感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但要想具备这样的能力,是需要训练和实践的。大量阅读,广泛接触各种题材、体裁的文章,是培养语感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吟诵的内容多了,语言的积累就多了,语言的体验就深了,语言的感受及表达能力自然也就强了。教师除指导学生读好课文,更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努力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行为,贯穿于学生的一生。

朗读像一位出色的导游,能把诵读者引入神奇美妙的境界。语文教学要回归语文的本质,摆正朗读地位。教师要行之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以自己切实的行动还朗读以美丽、动人的容颜,让汉语丰厚优美的语言之花在学生的心田上绚烂开放,让我们的前辈们不再那么忧虑。

上一篇:女人20 痛经走开 无悔青春 下一篇:浅议信息技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