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低保制度城乡统筹的路径

时间:2022-10-11 12:12:10

西部地区低保制度城乡统筹的路径

近年来,随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本文拟从社会救助的角度出发,对宁夏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统筹路径进行研究,从而为在实践中加快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创新,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生活,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农村贫困人口大量减少。但由于受自然条件、社会环境和个人素质的制约,部分农村人口仍然处于绝对贫困的境地,特别是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农村贫困的程度还相当严重。根据自治区统计局的资料显示,全区年人均收入低于绝对贫困线683元的农村人口仍然徘徊在23万左右。对于这部分人口,开发式扶贫的边际效益几乎为零,而由政府提供制度性和长期性的社会救助成为他们脱离困境的唯一途径。

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对公民因遭受自然灾害及其他经济、社会风险而造成生活困难,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按照法律或制度规定的标准向其提供物质帮助,以维持其最低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二元经济结构掣肘和传统观念限制,低保制度在城乡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不仅违背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也违背了社会保障实现社会公平的本意。因此,基于政府的视角,研究如何统筹和完善宁夏城乡低保体系,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社会救助城乡统筹的现实依据

首先,从社会保障的层次来看,社会福利的层次最高,承担着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的责任。社会保险的层次次之,承担着防范特定社会风险的职责。社会救助居于最低的层次,承担着“兜底”的责任。目前,在城乡社会保障二元分割的背景下,要对社会保障进行城乡统筹,可能的做法有两种:降低城市社会保障的待遇水平,将其与农村拉平。或者提高农村社会保障的待遇水平,赶上城市的待遇水平。由于社会保障刚性增长的特征,前者可能遭遇到城市居民的反对。而后者的做法能够赢得农村居民的支持,但如果操之过急,很可能导致欲速则不达的局面。所以,可行的策略就是按照社会保障的层次属性,从居于最低层次的社会救助入手,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提高救助的标准。这不仅可以循序渐进地开展统筹工作,而且也不引起过多的阻力。

其次,从统筹成本来看,社会救助城乡统筹成本最低。由于社会救助遵循选择性的救助原则,仅仅是对那些遭遇各种风险的个体给予救助,因此,其耗费的救助资金要远远低于社会保险项目。从我们国家目前的救助比例来看,无论是城市,抑或是农村,社会救助对象占全体国民的比例不足10%。救助的待遇水平也仅仅是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水平,以宁夏为例,2012年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265元,农村仅为每人每月145.8元。而且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非全部按照标准发放,除过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者外,其他的救助对象均实行补差救助,这更进一步地降低了社会救助的成本。

宁夏回族自治区低保制度城乡统筹的现状

1.政策实施。从2009年起,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以城乡低保制度为基础,以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灾害紧急救济制度、医疗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为主要内容,以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援助等专项制度相配套,以临时救助制度为补充,全面建立了城乡社会救助体系。2011年初,在既有社会救助的基础上,灵武市出台了《社会救助城乡一体化实施方案》,统一政策、统一制度对城乡发放救助资金。其中,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农村低保户按照城市低保标准发放,实行差额补助。最低保障线标准确定为每人每月240元,并将农村低保对象分为A、B、C三种类型,进行分类施保,实行动态管理。高龄津贴方面,农村高龄津贴按照城市高龄津贴标准发放:80―89周岁月发放标准300元;90―99周岁月发放标准400元;100岁以上月发放标准500元。五保供养方面,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农村散居五保户、城市散居“三无”对象,月供养标准统一提高到300元。城乡供暖补助,每年每户统一按300标准补助。针对优抚对象,城乡烈属年发放标准8730元,因公牺牲军属年发放标准7820元,病故军人遗属年发放标准7360元。

2.政策实施结果。一是大幅度提高了农村社会救助的待遇标准。灵武市按照“城乡并轨,同城一体,同城对接”的目标,就高不就低,农村的补助标准看齐城市执行。比如高龄津贴,以前农村高龄老人每人每月75元,城市高龄老人每人每月230元,现在全部统一到每人每月300元。仅此一项,就有1400名高龄老人受益。二是扩大社会救助对象的覆盖面。2009年,灵武市扩大了享受低保的范围,享受低保的人数从2008年的6200人扩大到2009年的7200人。2010年,将企业下岗职工、失地拆迁户和大病返贫的人员纳入统筹范围,城市低保覆盖人口从5200人扩大到6300人。2011年,享受低保的城乡总人口超过1.2万。

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立法落后。目前,低保制度建立的依据基本还是“条例”、“决定”、“文件”,甚至“通知”等,这说明立法的层次还比较低,不具有法律的权威性和持久性。因此,需要加强低保方面的立法,让基层政府的创新实践上升为国家意志,这样才能让源源不断的低保创新的实践造福于民。

二是低保制度缺乏合理标准。对于什么样的家庭或者个人该被救助,该得到多少救助,目前缺乏一个合理的标准。救助标准太低,达不到保障最低生活的目的;救助标准太高,则会产生“养懒汉”的现象。现行政策是地方政府自行确定救助标准,由于各个政府的行政能力不一样就容易造成各地社会救助实施效果的差异性,不符合社会救助的公平原则。

三是低保体制落后。低保救助体系建设是一个需要很多政府部门和组织的系统工程,需要有统一、协调的社会救助管理体制。目前社会救助的各项制度分别由不同的政府部门分头实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性比较差,这样就会出现部门之间相互推委、相互扯皮的情况,从而导致社会救助政策难以落实。此外,目前在低保方面的人力配置相对较少,难以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因人力缺乏而导致政策落实不到位,制度实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宁夏低保制度城乡统筹的基本路径

(一)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针对困难群众,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的一项制度设计。自宁夏实施该制度以来,对遏制城乡贫困规模,维护社会稳定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这项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需要分别加以改进。第一,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确定。社会救助部门应该通过大样本的家计调查,辅之于科学合理的精算,科学合理地确定。而不是闭门造车,拍脑袋决策。第二,准确地界定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目前最为普遍的做法就是依据家庭收入来确定低保对象。但是,在我国很难掌握家庭收入的状况,这也就为低保对象的确定带来了困难。所以,需要建立严格的低保对象审核机制,并认真实施,以此减少错报和漏报现象的发生。第三,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与物价水平的联动机制。随着经济的发展,通货膨胀不可避免,物价上涨比较普遍,因此,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与物价水平的联动机制,及时提高低保对象的待遇水平就显得尤为必要。第四,建立最低生活保障退出机制。低保是为了保障困难群众的生活,但是“困难”是个动态的过程,因此享受低保的群体也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所以要及时让那些不再困难的群众退出低保,同时也要让那些困难的群众及时享受到低保。

上一篇:如何做好财政系统信息工作 下一篇:建设生态园林的工期保证措施及落实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