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红楼梦》的第一回和第五回

时间:2022-10-10 11:48:47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红楼梦〉选读》中,节选的章节是主要人物的典型事件,并有专题介绍《红楼梦》的结构、主题、环境等的研究成果。但如果想全面了解原著的精神,那么阅读《红楼梦》的第一回和第五回是极其必要的,因为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是理解全书的背景,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是理解全书的提纲。

《红楼梦》的第一回一开头作者就说:“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又说:“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故曰‘贾雨村’云云。”这种写作便是曹雪芹的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是孔子修订《春秋》的写作方法,不露本意,曲折地意寓褒贬。这种微言大义的表达方法广泛地被后世学者接受,小说创作者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使用春秋笔法则更有文字游戏的意味。

春秋笔法可通过拆字、猜谜、谐音等理解文字。如《红楼梦》中的人物,“袭人”被拆成“龙衣人”,有的学者认为“龙衣人”暗示的是李自成,甚至认为《红楼梦》隐藏着一段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其实,曹雪芹用拆字法的地方很多,如第五回“金陵十二钗”中香菱(即甄英莲)的判词有“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之句,这里两地为“圭”,加上“木”,正是“桂”字,暗喻夏金桂嫁给薛蟠之后,香菱的性命就难保了。王熙凤的判词“一从二令三人木”,“人木”为“休”,暗示王熙凤最终被贾琏赶回娘家。

谶语也是春秋笔法之一。《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看到“金陵十二钗正册”“金陵十二钗副册”“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中的判词实际上是谶语。谶语是迷信的人指事后能应验的话。中国古代一直就有巫师、方士编造预示吉凶的暗语或谜语,手法有隐喻,有象征。曹雪芹继承了这种手法,再加上第一回的神话故事,为整部著作创造了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氛。如贾宝玉翻看“又副册”第一幅画“又非人物,也无山水,不过是水墨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判词这样写道: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一开头点出了人物是晴雯,中间两句概括了晴雯的性格,最后预示了她含冤早逝的下场。第五回中贾宝玉看到的图画是一种象征,隐喻某个人物,如:花袭人――一簇鲜花,一床破席;林黛玉――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薛宝钗――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史湘云――几缕飞云,一湾逝水。而画后面的判词就是谜面、谶语,结尾一句暗示着这个人物的结局。如:元春“虎兕相逢大梦归”;惜春“独卧青灯古佛旁”;妙玉“终陷泥淖中”;贾巧姐“得遇恩人”。这些谶语确实和每个人后来的结局是一致的。

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使用了大量的谐音,这是清代读者脂砚斋的解读方式之一。如:甄英莲谐音“真应怜”;把英莲看丢了的小厮叫霍启(祸起);被薛蟠打死的冯渊确实是“逢冤”;贾府四姐妹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连起来便是“原应叹息”;“丰年好大雪”的“雪”指薛家;“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指抚养儿子贾兰的孀妇李纨;贾政、贾赦、贾琏等人名可以理解为假正、假赦、假脸;贾芸的舅父叫卜世仁,谐音“不是人”;贾宝玉梦游时喝到的饮料一名“千红一窟(哭)”,一名“万艳同杯(悲)”,是红楼女儿悲剧命运的传神写照。

当然,以上谈到的春秋笔法,在研究《红楼梦》的过程中时有牵强附会之嫌,但不失是一种理解,也有一定的趣味。

上一篇:学生Show 2 幸福 下一篇:一花一叶一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