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公德与私德”思想评述

时间:2022-10-10 11:38:15

梁启超“公德与私德”思想评述

摘 要:失败以后,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许多文章,对其失败原因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和剖析,他呼吁改造国民性,培养和造就一代新民。后来他将当时的20篇论文汇编成册,定名为《新民说》,其中《论公德》、《论私德》两篇文章较为集中地阐述了其视角下的道德观。本文力图在正确认识和评价梁启超道德观的同时,也从中找到能够警醒自身以及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所裨益的方向。

关键词:梁启超;公德;私德

一、论公德

1、公德利群

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在于,人是群而居之,无数个体的人共同组成了社会,又分成了群体,形成了国家,因此公民的公德性对于群体,对于社会,对于国家都有着极具重要的意义,在这里,梁启超引用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来阐述这个道理,他把公德视为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根本。

2、公德与私德的区分

道德的行为主体是单一的,但个体道德行为表现出来却有公德和私德之分,在这里梁启超明确区别出,私德与公德的区别在于利己还是利群。

3、传统道德强调私德

文中,梁启超总结了自先秦以来的道德理念,发现都偏重于对公民私德性的规范和教化,而忽略了公德,以至于"我民中一人事如己事者,皆公德之大未有明故也",其原因有以下两点:

其一,梁启超通过对中西方新旧伦理进行比较,发现中国伦理观的传统分类偏重于规范道德行为主体的个人之事,而在道德行为主体对于团体之事的社会伦理,国家伦理方面则较为欠缺,由此,中国传统道德观中重私德而轻公德是显而易见的了。

其二,中国传统道德所提倡的束身寡过主义,是将公德与私德割裂开来,一个人倘若试图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时,将会被视为一种僭越,就会有人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为理由进行非议。

4、道德之"外形"与"精神"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不断进步,社会所处地域及文化水平发展的不同,以及所代表的利益群体的不同,道德的外形往往出现各种不同的表现。而道德的精神就是要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能够起到促进社会稳定、和谐、进步的作用。由此可见,梁启超即概括出道德的本质与表现。

5、新道德与道德革命

梁启超认为在当今社会,应了解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结合中国实情,进行一场"道德革命",构建出"新道德",以探求使中国社会得以稳定,和谐,进步的途径,而不能以为古圣先贤没有谈及就不能有所突破。

二、论私德

梁启超认为道德建设应将公德与私德并举,因此1902年在发表《论公德》后,继而又于1903年撰写了《论私德》,探讨了有关私德的问题。

1、私德与公德的关系

早在写作《论公德》时,他就已经注意到了对二者关系的探讨,而对两者关系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则是在本文中。

他认为把私德与公德对立起来是完全错误的观点,指出私德是公德的基础,公德是私德的延续和发展,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他充分认识到培养私德对形成公德的重要性,如果作为社会中的个人不具备良好的个人品行修养,那么这个社会想要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也是不可能的。

2、私德堕落之原因

(1)"专制政体之陶铸也"。中国社会长期处于腐朽的清王朝专制统治,官员士绅或诈伪以进取,或卑屈以自全。即使是有志之士愿意为民请命,但由于的压制,也不得不采取"诡秘之道"或"偏激之行",然长此以往,对个人的德性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那些根性薄弱的人有可能丧失原先自身的优良德性。

(2)"近代霸者之摧锄也"。统治者行思想霸权之治,造成了"权诈迭进,奸伪萌生",道德之堕落也就随之而来。

(3)"屡次战败之挫沮也"。国家战乱与民族之品性最有关系,而因为战乱的起因性质各异,也会造就国民不同的品性。他把战争分为内乱与外国战争两种情况,外国战争又可分为"伐人者"及"伐于人者"。其中,内乱是最不祥之物,而外国战争无论是否"伐人者"还是"伐于人者",一旦战败,都有可能使国民的人格日趋卑下。中国正是在这样内乱缠身,同时又被西方列强屡次以武力屈服的境况下,国民失其人性,殆有由矣。

(4)"生计憔悴之逼迫也"。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发展,民生问题的解决也会对国民的私德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尖锐,促使国民出现"虚伪、褊狭、贪鄙、凉薄、诌阿、暴弃、偷苟之恶德"。

(5)"学术匡救之无力也"。文化的演变对私德的塑造也具有一定影响,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不乏落后的糟粕的思想。因此梁启超提出,从学术上匡救民德,不仅要学习海外先进的新思潮,也应该识别并摒弃糟粕文化的腐蚀。

3、私德之必要

首先,提倡个人的品行修养是做人的根本,时刻不能松懈怠慢。其次,道德建设不应该只存在于破坏后,破坏前的建设更应当注重。最后,在借鉴西方新道德的基础上进行道德建设的前提是大兴国民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4、私德之培养

文中对私德的培养明确提出了三个要求:正本、慎独、谨小。"正本",即去除不正当的功利之心,做到言行一致,不能假借爱国的名号趁机满足私欲。"慎独"是梁启超认为培养个人优良品德的最基本也最直接的方法,通过"慎独"使自己时刻自省自查。最后,"谨小"是指即使是在一些细节上也要严格要求自己,梁启超驳斥了"大德不逾闲,小德可出入"的说法,并指出当时社会上有些人之所以难以形成良好的私德,往往是他们在小错误上包庇自我的结果。

三、梁启超道德观之评价

1、公德与私德的统一

在《论公德》中,梁启超虽然对公德与私德进行了明确的区分--公德利群,私德修身;但他亦辩证的看待二者,反复强调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作用,都是"人生所不可缺之具",并行共举才是建立良好社会风气的根本。

2、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在《论公德》中,梁启超就"束身寡过主义"进行了一番批判,他认为一个人生活在群体、社会之中,享有社会赋予个人的权利的同时,也应当为社会旅行相应的义务,即处理好今天我们所讲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梁启超把国民对于社会和国家的义务比作子女对父母的义务,认为两者是相似的。中国人大多认为国事与自己无关,很少有人把国事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这其中固然有畏惧当权的心态,但也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中国人思想中"人人独善其身"的意识,包括目前常提到的"道德冷漠"、"道德滑坡"现象,这都是由于人们没有理解公德的含义和自觉形成遵守公德的习惯。

3、梁启超道德观的先进性

梁启超进行"道德革命"的主张在当时是极为先进的,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比较大胆彻底的反思和批判,反对墨守成规,提倡借鉴西方先进文化,并结合国情建设"新道德"。

梁启超的道德观中始终强调"利群"的标准,他把"爱群,爱国,爱真理"作为是非善恶判断的道德准则,所以是否可将其视作为一种集体主义的道德观,这对我们当今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代著名哲学家张岱年曾指出:"道德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每个人都是个体,然而个体不是孤立存在的,作为一个人,不但要考虑个人的利益,而且要考虑别人的利益,考虑群体的利益。在这个意义上,道德标志着对于个体利益的超越。"

4、梁启超道德观的局限性

梁启超虽然发现几千年来公德与私德发展的不平衡,但具体谈到如何建设私德,未能深入明细的提出如何构建社会公德。

参考文献:

[1]梁启超论公德[A].梁启超.新民说[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 94.

[2]梁启超.论私德[A]梁启超.新民说[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 94.

[3]周建超.梁启超与《新民说》[J].江苏社会科学,1997,(4).

作者简介:杨(1987.2-),女,西南大学公共与政治管理学院哲学系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管理伦理学方向。

上一篇:CRT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结构形式及其与Rheda200... 下一篇:一道课本习题的演变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