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经济人物的报道

时间:2022-10-10 11:10:25

如何写好经济人物的报道

经济人物报道,是财经类报纸常常出现的一种经济新闻类型。随着近年越来越多的杰出经济人物的涌现,经济人物报道也越来越重要,并成为最考验财经记者综合能力的形式之一。

如何写好经济人物报道?笔者浅谈一点切身体会和感受。

加强积累

积累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声明的是,积累绝非简单的采访前“做功课”。

因为对一个人物的了解,不是只经过一次短暂的采访就可完成的,必须事先有大量的阅读、储存。此外,由于被采访者不是娱乐明星,而是在经济领域颇有建树者,因此记者要有一定的经济学知识,得比较了解经济方面大的走势,对行业和企业有一定的研究,也要有比较丰富的社会学知识,此外,对人生还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唯有如此,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故事、有思想、有力度。

财经记者应当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建立自己的人物资料库。除非有新闻性,更多的时候要将积累作为一种储存,它将随时变成“新闻”,而不是必须、马上变成新闻。当需要这些资料的时候,可以从容地查阅、提炼出我们的观点来,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采访。

在美国,一篇无截稿时间限制的新闻作品,通常要花4个礼拜以上的时间进行采访,有的要花费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反复地进行回访。对于我们,这当然是一种时间上的奢望,但它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概念――花费一些时间、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你的采访对象,将会提升稿件的质量。这对于一个记者的成长,其裨益远远超过多写几篇稿子。

积累并非盲目积累,而必须有选择性地积累。这其中,“选择”是一个关键词。新闻学属于选择的科学,如何选择已有的东西,决定了能否体现自己的特色,这是报道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记者要能够从专业角度展示人物的成长过程、变化过程和决断过程。采访之后,还要从浩如烟海的材料中选取出关键的、吸引人的、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烹制”。

看一些电视类的人物访谈节目我们会知道,主持人的功课做得特足,对被采访者的年龄籍贯、来龙去脉了如指掌。不仅事先有准备,上节目时,手上还拿着小纸片。报纸记者做人物采访,应当学习和借鉴这种敬业精神。因为做了充分的访前准备,对被采访者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就使自己赢得了主动,采访的过程就会事半功倍,甚至有可能在采访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容易被疏忽的重要信息。

有积累的记者、有准备的采访,将大大提高采访和被访者的效率。值得指出的是,作为经济人物主角的企业家们,甚至比记者更讲求效率,因为他们惜时如金。一个有积累的记者,能够提高双方的效率。

切点

要写好经济人物报道,首先从全局定位所要写的这个人物,要明确报道是为什么而写,以及如何来写。记者既不能把报道对象看成一个单纯的普通人,也不能把他塑造成一个超人,而是这个人,这个特定的人。

要根据被访者特色来找准“切入点”。所谓切入点,是指在判断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从什么角度、什么层次、什么关节点切入,从什么点切入更有利于认识问题和表述问题。

一篇文章上了报,能不能引起别人阅读的欲望,得看你写的是不是别人关注的话题。2008年2月5日,春节放假的前一天,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宣布,任命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为世行首席经济学家,兼任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林毅夫在提出采访申请的数十家中外媒体中,唯独接受了《国际先驱导报》的专访。该报记者一篇《世界银行需要中国智慧》的报道新鲜出炉,立即让人有一睹为快的欲望。“能否请您简要介绍一下遴选过程?”“您是世行历史上首位担任首席经济学家的非欧美学者,这是否有助于弥补世行管理层缺少发展中国家人士的不足?”“您对自己的新职位有何设想?”这些都是世人普遍关注的问题,找准切入点的准备工作是发现。好的记者不但一定是思想者、分析者、整合者,更是一个出色的发现者,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正所谓“一叶知秋”,因此能紧紧抓住别人的眼球。

写出新意

报纸的人物专访,尤其讲究新闻性。

值得一提的是,够得上专访分量的经济人物,因为经常是各个媒体的座上宾,所以免不了面对不同的媒体无数次地重复回答同样的问题。比如湖南商界号称“无胡不成商”的湖南友谊阿波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子敬。由于其出镜率极高,多年前拖板车的经历,已被大家所熟知。采访这种“新闻熟客”,如何写出新意,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作为记者,有义务也有责任把这些人物写出新意,使自己的报道突出重围。如何新?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引导频繁接受采访的人跳出模式化的回答;另一方面,通过写法上的创新使读者看到一个完整丰富的人。

要把人物放入大时代环境下。同一个经济人物,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之下,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记者应采取不同的表现方式和侧重点。同样的胡子敬,上世纪90年代“体制改革”,现在“集团上市”却是一个全新的热门话题,不同的主题,就可让新闻报道变得鲜活起来,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欲望。

“镜头”语言

报纸的经济人物写作不同于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电视和网络的优势在于它是通过声画两方面来达到传播效果,人物的形象、言语都能完整地还原在屏幕上。所以关键在于选取和捕捉人物的表情神态,配合好声音和图像。而报纸媒体在这一方面就显得相对静态。无可否认的是,平面媒体的人物报道,无论写得多么传神,都没有电视画面的一个镜头来得生动。

所以,要关注细节,采用“镜头”语言。报纸经济人物报道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最核心的是故事,是细节,是打动人的力量。

平面媒体写人物,要像画画一样,注重对每一根线条的勾勒,甚至不断修剪。细节的生动刻画,将使人物熠熠生辉。

新闻报道要写得别具一格,克服平铺直叙的缺陷,不仅需从语言的丰富多彩上下工夫,还需从文体上探索,引人入胜、字字珠玑的散文化手法,使新闻更加生动,更令人回味。因此优秀的新闻作品在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无不是有生动活泼的现场感、生动感,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有如临现场的人物对话,使笔下描写的人物立体地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还巧用“白描”手法,以小见大,善于捕捉采访与被采访者之间的接近点,拣最有新闻价值之处下笔。

经济人物报道,一定要从专业角度展示他的成长过程、变化过程、决断过程。要讲他作为一个专业人士,作为一个经营、决策者和别人有什么不同。要能把背后的新闻挖出来,又能把其中的意义说出来。

平民视角

经济报道不要一味地题大、切口大、数据多、专业性强,写作者不要一味地只考虑面向领导、企业家、经理的口味写报道,其实有时也应放低架子,换一个视角,从老百姓能接受的视角找切口去写,效果也许会更好。

西方新闻学强调新闻应人格化,我的理解就是多突出新闻中人物的因素、人物的活动,这样的报道文字也易生动、活泼。写活人物新闻,关键是要注意克服“人物评判的片面化,人物性格的单一化,人物环境的疏远化,现象分析的肤浅化,报道形式的套路化”等弊病,要使新闻人物真正地“活”起来。与此同时,还要用事例来体现人物性格。要想表现人物性格,最好的方式就是“用事实说话”。

还可以借鉴娱乐新闻的报道方式来描述人物。在《世界经理人CEO周刊》《严介和:一个搞笑的“前”富豪》一文中记者这样写道:“对于中国的财经狗仔们来说,严介和无疑是一位极受欢迎的人物,因为围绕着他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闻。可惜这些新闻中缺少绯闻,否则,他说不定还会成为娱乐狗仔的拥趸……”记者直接把娱乐圈的语言运用在这个经济人物的身上,没有别扭,反而让人觉得轻松。这种用娱乐的眼光看经济人物是记者应具备的“新式武器”。

记者还要特别善于处理人的故事。许多经济人物是很引人关注的,人们会对其人生际遇变化背后的东西深感兴趣。

配幅好照

最后,也堪称是经济人物专访的点睛之处,一定要配一张好照片,最好是请专业摄影记者一同到场,在人物谈兴甚浓时拍摄。

在西方新闻界一直流传着一个古老的说法,即“一张图片胜于写一千字”,图片使用得恰当,往往能以较小的篇幅向受众传递更多的信息,而且人们可以更直观、更形象地把握,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百闻不如一见”。

(作者单位:长沙晚报社)

编校:杨彩霞

上一篇:浅析法制新闻报道的功能 下一篇:画面语言:电视新闻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