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得当,每个孩子都能心灵手巧

时间:2022-10-10 10:58:34

方法得当,每个孩子都能心灵手巧

摘 要:新课程下倡导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个性化地学习,而美术教学中的手工教学则要求教师自始至终起指导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在探究中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模式;自主学习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学习过程不再是传统的教师灌输式的过程,而是强调学生自我探究、获取、形成知识的过程。这是一种探究式学习的模式,这种学习方式注重的是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强调的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使学生学会学习,热爱学习。

近几年来,探究性学习不断地被提倡和应用,而具有人文性质的美术教育,尤其是能突出反映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的手工课,该如何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乐于手工课的学习呢?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即可达到此目的。

一、通过课前的导入,让学生“心动”起来

面对初中生性格多样化以及年龄特点,上好初中的美术手工课对老师来说确实是一个大挑战。但是由于学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把学生引导到所学的内容中去。如何引导呢?首先我们得把好“导入”这一关,因此在新课的导入部分教师要仔细研究教材,精心准备。如,《又画又做又印》这一课的导入,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各种各样的环境下的不同颜色物体组合的照片,如,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公园里的一些游乐设施,有旋转木马、碰碰车等,最后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学生能否把自己当时游玩的画面用剪影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大大激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也使学生对本课的探究向更深层次延伸。

二、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以行动来实现探究式学习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美术。教师可创设各种条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的情景,以学生所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领悟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表现生活和美化生活的探究精神与学习动机。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从而积极主动地为解决问题而努力探索,探索过程中教师适当地做些提示,帮助和指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他们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自己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例如,一堂生动有趣的课大多是从课文内容当中的题目开始的,像是一场演出的开幕词。如果开幕词里设下疑问,那么这场演出必将是扣人心弦的。在教学《打开的喜悦》这一课时,我先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质疑。读题后,我和学生一起分析题目,让学生明白“打开”是关键词,也是这节手工课的核心部分,于是就题目引起学生的大胆提问:是什么东西打开后让人喜悦?打开后有什么样的喜悦心情呢?打开的方式又有哪些呢?……这样,针对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看书思考,联系生活,交流讨论,这就很自然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很快就了解了本课的主要内容。

三、改变教学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探索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教师作为引导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给予学生自信,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

现代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学习思维、学习态度,以此来培养学生主动、独立获取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手工教学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训练固然重要,但是创造能力的培养更是不可忽视。只有在教学方式上有所改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比如,不同个性的学生,绘画中会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女同学喜欢画唯美的画,而男同学喜欢画比较硬朗的画。同样的道理,在手工课中,女学生比较偏向于做一些可爱的东西,而男学生则喜欢做一些怪异另类的东西。但是,这些也不是特定的,教师要因人而异,给予适当的“引导”,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

另外,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也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点。课堂上,探究同一内容的同学可以组成针对性的探究小组共同合作,这样也就有了多元化的优势。如,在《体积与空间中的生命》这一课中,通过所带材料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小组。在《角色游戏》这一课中就能很好地体现出学生的这种合作交流的情境。带上自制的面具之后,学生会找其他人和他完成角色游戏,扮演一些角色,那就要找一些有共同兴趣的人来探究学习。

总之,新课程下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个性化地学习,而美术教学中的手工教学则要求教师自始至终起指导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在探究中学习的能力。相信在自主、探究、开放的手工学习中,学生都会变得心灵手巧。

参考文献:

毛文波.草根化研究:基于实践的教育智慧.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

(作者单位 江苏省金坛市第五中学)

上一篇:高校招生全方位宣传策略研究 下一篇:习惯成就高考语文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