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虐待现象浅析

时间:2022-10-10 10:45:45

学生心理虐待现象浅析

〔关键词〕中小学生;教师;心理虐待

“你长大了能当经理?垃圾站经理吧!”“你怎么这么笨呢?怎么教都不会!”“小丽呀,就是不错,以后肯定能当大官,比你们都有出息”……在中小学学校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对学生的性格或能力进行口头攻击,例如羞辱、负性预言、贬低、大喊大叫、公开嘲笑或者过高期待,从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这时中小学学生心理虐待(简称学生心理虐待)就发生了。

一、学生心理虐待的定义

对于学生心理虐待,目前没有统一、确切的定义。比较经典的是Gil的界定,他认为,在任何情形下,教师对学生心理的侵犯和忽视行为,只要是剥夺了学生的平等权利和自由,或者是妨碍了学生的最佳发展的作为或不作为都可以归为心理虐待行为。

学生心理虐待现象在教学中非常常见,但是很少被教师所注意。特别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教师是一种权威,而我们又强调尊师重道,教师打骂学生已经成为了一种管教学生的常用方法。虽然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下,动手打孩子的现象已经逐渐减少,但是心理上的虐待却从没有减少。来自于升学的压力或者教师的“恨铁不成钢”的心态,特别是在分数已经成为能力的代表,为教师、家长和学生本身所追求的情况下,学生心理虐待现象便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但又常常被人们所忽视。

二、学生心理虐待的不良影响

中小学学生正处于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不仅在身体上日趋成熟,而且也是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学生在校的时间远远多于在家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学校是学生完成社会化,成为健全人的关键场所。而教师作为学校教学的推动者,知识的传递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特别是在中小学学生心目中是第二父母,是一种神圣与权威的代表,他们在为学生传递知识的同时也传授人生道理,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所遭受的心理虐待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生长期受到教师的羞辱、奚落、贬低与忽视,会严重影响学生在认知、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发展。

1. 对认知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心理虐待有时候并不是有意的,只是源于对学生过分的期待。对待不同的学生教师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面对学优生,部分教师可能表现出对学生过高的期待,对他们另眼相待。正是这种另眼相待使得学优生目空一切,认为自己比别人强,自己理所当然应该拥有老师和父母的关注的目光。在今后的生活里,不论做任何事情,都认为自己是对的,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必须要拥有,否则就是上天不公。

面对中等生,部分教师可能更多地表现出漠视或忽视,中等生属于学习的中间部分,他们不如学优生那样抢眼,也不如学困生那样令人头疼,所以往往被教师所忽视。长此以往,中等生会认为自己是无用的,是不值得被关注的,是由于自身的问题,老师才忽视自己、不喜欢自己。在今后的生活里,他们逐渐认为自己是不好的,应该默默无闻,没有任何竞争意识,认为得不到他人的认可是理所当然的。

面对学困生,部分教师更多表现出口头上的攻击和嘲笑。因为学困生学习成绩差,且行为上多不符合学校规范,因此教师更多表现出辱骂或者负性预期等行为。教师的这种行为给学困生造成了严重的负性影响,学困生会认为自己的本性和素质生来就是极差的,既然得不到他人的肯定,那么否定也是好的,至少可以证明自己是存在的,自己得到了关注。在今后的生活里,他们看到的都是生活的阴暗面,认为世界是不美好的,社会对自己是不公平的。

2. 对情绪的影响

教师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情绪和人格的发展。对于学优生,因为他们处于被关注的地位,所以逐渐变得骄傲和自负。一直站在高处,喜欢藐视一切,忍受不了他人的忽视,一旦从高处摔下来,则变得一蹶不振,经不起任何伤害,从此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和恐惧情绪。对于中等生,因为处于被忽视的地位,所以逐渐变得冷淡,不关心外部事物,更多地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他们被人所喜爱。同时他们一直处于中间位置,所以对很多事情变得无所谓,没有生活的激情,养成了安分、听话、逆来顺受的性格。对于学困生,因为处于被厌烦的地位,所以逐渐变得消沉。虽然他们的行为可能有些越位,但是更多的是因为他们想被注意,但换来的却是嘲讽和谩骂,使他们逐渐变得羞愧、抑郁,甚至变得逆反、易怒,作出令自己后悔的行为。

3. 对行为的影响

不论是教师的过分关注、忽视还是语言上的攻击,都会使学生的行为发生改变。由于教师的高期待、高关注,学优生已经习惯了这种注视,因此他们会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不能忍受别人超过自己,经受不住任何挫折与打击。对于中等生来说,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帮助,而教师因为工作繁忙,且中等生在行为上并没有异常,所以往往忽视了中等生的心理需求,从而导致中等生的学业停滞不前,待人不冷不热,遇到事情更多地采取回避的态度,缺乏进取心,怀疑自己的能力。教师对学困生的心理虐待严重影响了学困生的行为表现,教师对于学困生的“标签”式教学,影响了学困生的自我认知,认为自己是无能的或者智力有问题的,使得他们感到焦虑和抑郁,严重的可能导致学困生自杀。教师在其他学生面前羞辱学困生,会使他们感到无地自容,也无法与同学正常相处,长此以往,严重影响了学困生的学习和人际关系。有时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他们会采取一种无效的反击方式,如攻击他人、报复社会等来缓解心理上的伤痛,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损害他人才能使自己免受伤害。因而在以后的行为中,更多地对他人的行为作出敌意归因,表现出攻击行为。

三、预防心理虐待的措施

教师对学生实施的心理虐待产生了如此严重的后果,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同时我国学者对湖南省的中小学学生心理虐待进行调查时发现,96.5%的学生曾经历教师课堂的心理虐待行为,其中亲身遭受心理虐待的学生占78.7%,未遭受过但目睹过的学生占21.3%。学生心理虐待现象发生率如此之高,令人瞠目结舌。可见,学生心理虐待的预防工作迫在眉睫。

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促进学生潜能最大化。这不仅指传统意义上的高分,更多指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当今社会上存在着很多“高分低能”的例子,应该给教师和家长以启示。教师应该把学生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注重学生的优点,更多地鼓励学生发展长处,从而使学生建立自信心,并能够正确评价自己、调整情绪和妥善处理生活中各项事务以及各种突发事件。知识获得的最终目的是转化为能力,而能力的衡量标准并不是分数,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有些学生在学业成绩上确实非常优异,值得教师关注,但是教师应该同时看到学优生身上是不是还存在着一些缺点,不要因为“光环效应”而盲目地全盘肯定学优生;对于那些学习成绩平平的学生,教师更应该发现他们身上具有的特质,教师一个关注的目光或一句关心的话语就可能改变中间生的自我评价,甚至在学业成绩和其他方面都有巨大的变化;同时,对于学业成绩很差的学生,很多教师会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一否全否,其实非器质性原因的学困生在智力上并不差于学优生,因此教师应该看到学困生除了学习成绩以外身上存在的优点,将他们看做是未经雕琢的玉,只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假以时日他们也会大放光彩。

2. 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在中国的教育背景下,教师的过分期待、忽视和羞辱等似乎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或者说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随着这种虐待发生率的提高,学生也要认识到这种现象会对自己产生严重的危害,并且要增强免受心理虐待的自我保护意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对于学优生,如果感到来自于老师的压力过大,可以亲自和老师进行沟通,让老师了解到自己目前的状况,感谢老师的关注,表示自己会努力完成各项任务,但同时要求老师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自己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对于中等生,如果觉得长期受到老师的忽视,应该主动要求得到老师的关注,并且积极主动参与班级活动,让老师意识到自己是有能力并值得重视的;对于学困生,如果长期受到老师的负性评价,且在向老师提出异议仍没有得到改善的情况下,可以向校领导反映,并告知父母,让他们和老师协调,以维护自身的利益。

3. 加强教师心理素质培养

学生心理虐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的内心不够强大,过多地将班级的荣誉跟学生的成绩相联系。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加强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首先,增强教师的洞察力,使他们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和缺点,且不过分放大,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平等和独立的个体,都有自我实现的可能,而教师的作用就是不断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达到自我实现;其次,加强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面对各种学生和各种事件都能够从容处理,做到任何事都不归咎于任何人;再次,提高教师的社交能力,与不同类型的学生交流应该采用不同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从心理上接受和认可教师;最后,培养教师的共情能力,让教师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了解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特点。

教师无意识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根深蒂固,因此,避免这种潜在的学生心理虐待是教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社会、家庭、学生和教师本身都应该意识到这种行为的严重后果,从根本上改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平等、自由和公开的环境中实现社会化,形成健全人格。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YJSCX2012-150HLJ)。

(作者单位:1.黑龙江省绥化市绥化学院心理健康中心,绥化,152000;2.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哈尔滨,150025)

上一篇:开放班级管理?培养学生自信 下一篇:以课堂游戏促进小学低龄儿童未来情景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