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新征集玉器拾粹

时间:2022-10-10 10:14:23

陕西历史博物馆新征集玉器拾粹

陕西是中国最重要的古文化中心,古老悠久的历史使陕西地上地下遗存了极为丰富的文物古迹,成为记录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天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在社会流散文物的征集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制止文物走私外流,抢救保护祖国文化遗产做出了重大贡献。现拣选几件近年来新征集的玉器作以介绍,以读者。

虎形玉(图1) 西周晚期。长6.1厘米,宽1.3厘米,厚0.4厘米。2009年 1月征集。青玉,片状,上有红色朱砂痕。玉为一只卧虎造型,身上用阴刻线勾画虎型。虎眼圆睁,张嘴,屁股微微撅起,似低声吟吼,蓄势而动。虎尾呈绞丝状,末端翘起为尖状。虎肩部有一钻孔,用于穿系。《说文》释:“佩角,锐端可以解结”,可见是一种配饰,又有解结的实用价值。

夔龙纹玉冲牙(图2) 西周晚期。长6厘米,宽2.5厘米,厚0.4厘米。青玉,片状,形若弯角,上有红色朱砂痕。双面雕刻龙纹,纹饰线条为单阴线和斜双阴线起阳线的手法雕刻,刀法硬朗流畅。钻孔口呈马蹄形。《周礼•天官冢宰•玉府》:“佩玉上有葱衡,下有双璜,冲牙、珠以纳其间。”冲牙是玉组佩中的一种器物,当佩戴玉组佩的人行走摆动时,组佩上的玉冲牙与玉璜就会相互叩击而鸣。

玉瑗(图3) 战国。外径8.5厘米,内径5.9厘米,肉1.3厘米,厚0.6厘米。青玉,泛柔和玻璃光,表面有白色沁。双面饰阴线勾连云纹,内外缘刻一周阴线。《尔雅•释器》云:“肉好若一谓之环,好倍肉谓之瑗。”即孔与边相等者称环,孔大于边者为瑗,二者的区别在于边与孔的比例不同。在实际工作中时有发生二者混淆不辨,但一般认为,他们皆圆形扁平体,瑗孔较环孔大。

玉璧(图4)战国。外径8厘米,内径1.9厘米,肉3.1厘米,厚0.5厘米。青玉,表面有白色沁。双面谷纹饱满,排列有序,形态活泼,内外缘刻一周阴线。据《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子执毂(谷)璧。”可见,有谷纹的璧是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中“子”这一等级的邦国诸侯标志身份的专用礼器。谷为百谷的总称,也表示禄,用于玉器则有“善”之意。

玉人(图5)秦。2005 年10月征集。造型为一男一女,片状。由蒲纹玉璧的残料改制而成,形式拙朴,仅雕琢出人体的大概轮廓,除头部外,四肢省略,简单而概括,质地是新疆和田青玉。男玉人,长12.1厘米,宽2.38厘米,厚0.38厘米,玉料呈黄绿色,表面有絮状白斑。从玉璧残存的弧线推算,原璧直径应在24厘米以上。玉人头顶有偏斜发髻,面部以阴线勾勒弯眉、大眼、圆鼻、横长方形阔口,上唇饰八字胡,下颌有四道胡须,身体呈长方形,为成年男子形象。女玉人,长11.6厘米,宽2.4厘米,厚0.31厘米,玉料青绿,它与男玉人所用玉料分属两个不同的玉璧,原璧直径应不小于17厘米。玉人为丹凤眼,直鼻梁,梯形口。发型为椎髻,即垂于肩胛的槌状单髻,但是似乎并没有刻意雕琢表现出来,而是借用玉璧上的原有纹饰。腰部刻一条阴刻线用来表示腰带纹。造型、雕刻手法与男玉人一致。两件玉人雕刻工艺不甚精细,刀法粗放不b,阴线纹用尖细工具琢刻出,线条边缘多出细过毫发的不规则细线,俗称“毛刀刻”。面部表情、姿态呆板,无法以形传神,像是值守站立。

这两件玉人是用典型的战国晚期龙或鸟纹蒲纹玉璧改刻而成,玉璧表面用同心圆绳纹分区,分为内外两区,内区饰蒲纹,外区由于改刻面积较小,所以不易辨别其上面是龙纹还是鸟纹。这组玉人与1971年西安北郊联志村出土玉人、1980年西安西北郊芦家口村出土玉人、2004年甘肃礼县鸾亭山遗址出土玉人酷似,只是这组玉人是由玉璧改刻而成,且女玉人腰部的阴刻腰带纹为一条阴刻线,我们可以从残缺玉璧的年代来断定,玉人的制作时间应为秦代。用途当同以上三处出土玉人一致,作为礼器――祭天人牲的象征物。这组玉人做工简单,不同于同时代佩饰玉器――玉舞人做工精美、细腻,正也符合当时玉礼器的审美特征。这组玉人身上既保留了战国晚期玉璧的纹饰,又带有秦代人的造型,虽与西安联志村、西安郊芦家口村、甘肃礼县鸾亭山三处祭祀玉人一致,但它是件改形器,可以断定是秦人利用战国残玉器制做的祭祀玉人。

螭龙纹玉M(图6)汉代。长6.6 厘米,宽2.3 厘米。2002年12月西安市公安局移交。青玉,俯视呈长方形,侧视长方形的两端内弯。正面浮雕一螭龙,头部正视,细阴线刻画眉、眼、鼻,身呈“s”形扭动,四肢呈行走状,造型舒展有力,似螭龙在云雾中翻飞腾跃,有威猛之势。背面有长方形銎。玉M镶嵌在剑鞘上,供穿带佩系之用,俗称“昭文带”。

玉蝉(图7)汉代。长6.1厘米,宽2.4厘米,厚1.1厘米。2009年 1月征集。玉质受沁严重,基本呈灰白色。玉蝉为写实雕刻,双眼凸隆,蝉翼上刻阴线、圆圈纹,体现蝉翼的轻薄、透明;下腹部刻划出数道横向弧线表示伸缩功能的腹节。古人认为用玉敛尸,堵塞九窍,则死者不朽。《史记•屈原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汉代盛行以玉蝉为含,借蝉寓意,即人死后,不食而饮露,不沾污浊。汉代玉蝉的形制一般多呈中间厚两侧薄,雕琢简单粗犷,俗称“汉八刀”,写实性圆雕的玉蝉较为少见。(责编:蔚蔚)

上一篇:丰富多彩的建水窑青花玉壶春瓶 下一篇:牙形玉饰的发展与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