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一梦终虚幻 各自凋零女人花

时间:2022-10-10 09:38:52

摘 要:中国古典文学小说领域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在情的落空和美的泯灭中为世人谱写了一曲时代的悲歌。本文从《红楼梦》悲剧中的女儿悲剧角度进行分析,通过书中诸多女子的不幸和死亡来揭示出封建礼教的本质。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女性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340-02

“浪漫主义悲剧在理想中寄托解救,现实主义悲剧在废墟中发掘生机。”《红楼梦》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巨著,书中处处是泪的控诉,血的见证,是一场感人心曲而又荡气回肠的旷世悲剧。本文从《红楼梦》的女儿悲剧进行分析,通过小说中一系列的悲剧情节和悲剧冲突来探寻《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在万紫千红的红楼院内,作者为世人展示了一出出惨烈的悲剧――尤其是女儿悲剧。《红楼梦》在开篇叙述创作缘起时,作者就宣称本书“使闺阁昭传”,并定下了“悲金悼玉”和“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基调。”《红楼梦》是一部封建女性的血泪史,写了一群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异样女子的不幸人生和悲剧命运。

贾府“四春”,命运不济,结局悲凉凄惨。贾元春,看似上天垂爱,入宫为贵妃,应说已极封建社会女子之荣耀,可她省亲回来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当日既送我去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对后宫生活的不满溢于言表,正值中年却蹊跷死去。贾迎春,从小死了亲娘,在荣国府貌似体面,但因自身性格懦弱,奶奶、媳妇、丫鬟欺主哄骗,备受连累,后由父亲贾赦用她来抵债,嫁到孙家被百般蹂躏至死。贾探春,聪慧果断,是大观园里的改革者。她初次理家,便发现了凤姐的弊病。王熙凤抄捡大观园时,她不但勇于抗争,而且看出了贾府衰败的迹象。而后,探春远嫁南方,一去不能回。贾惜春,她看到了元春省亲时的乐极生悲,看到了迎春婚后凄凉的结局,所以她看破红尘,出家为尼,从此独守“青灯古佛旁”,承受着无尽的冷清和寂寥。

随份从时、艳冠群芳的薛宝钗也没能逃脱悲惨的命运。这位出生豪门的千金小姐,入住大观园后,赢得了贾府上自老祖宗下自丫鬟的喜爱。她聪明秀丽,处事圆滑,深懂为人处事明哲保身的道理。她深知作为一个女人,无论自己才多大,在这男权的世界里,任何反抗都是徒劳的。当贾母把她许配给宝玉时,她遵从封建礼教的安排,答应了婚事,然而婚后不久,宝玉出家,留她独守空闺。她的婚姻是短暂的,命运自然是悲惨的。这位封建淑女成了行将灭亡的封建家族和封建制度的牺牲品。美丽孤傲、才学横溢的林黛玉,由仙草修得女体,下世为人,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却天性叛逆,追求自由的爱情和个性解放。却因不符合家长和封建礼教的要求,痛失爱人,最后焚稿断情,泪尽而逝,魂归离恨天。史湘云娇憨纯真,心直口快,满腔热情,出生不幸,却乐观开朗,才情洋溢,没有那些贵族小姐的矜持扭捏之态,喜爱男妆,颇有名士之风,英豪之气。然而这一切都填不平命运给她预设的陷阱,丈夫过早离世,湘云青春守寡。心性高洁的妙玉,出身高贵,素心孤介,远离红尘,潜心修行。然而孤寂的庵堂生活并不能泯灭她对世俗的依恋和对人世欢乐的向往。她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宗教教义和人性之间的激烈冲突,她是一个被封建豪门当做摆设,被宗教教义禁锢的少女。遁入空门的她,最后被强盗劫走,下落不明,“可怜金质玉,终隐潭泥中”。秦可卿是《红楼梦》里最美丽的女子,她“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分流袅娜,则又如黛玉”。然而这样一个绝美的女子死于无法摆脱厄运的重重忧虑和深度苦闷,死于贾珍对她身心的无休无止的蹂躏。克己守份的李纨,出身名宦之家,嫁入贾府却青春守寡。她守着贾兰度日,每日只知侍奉亲子,心如槁木死灰一般,后来贾兰高中,她在死之前获得了“凤冠霞帔”的荣耀,然而美好的年华已逝,生命走到了尽头,那些“贞节”、“贤淑”的美名又能如何?贾巧姐在金陵十二钗中年龄最小,王熙凤获罪,巧姐被其舅兄拐卖,流落到烟花之地。之后幸遇刘姥姥相助,得以脱离苦海,最后巧姐从一个生于公侯之家的小姐,变成了一个在“荒村野店”纺纱织布的乡村妇女。高居贾府管家宝座的王熙凤,能说会道,见风使舵,深得封建家长们的赏识。她四面风光,害人无数,终因“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贾家衰败后,王熙凤获罪被关在“狱神庙”,过着“回首惨痛”的生活,最终凄凉的死去。其人虽可憎,但其出于无奈,只得主动或被动参与统治力量对姐妹们进行迫害,以换取相对满意的地位,她无疑也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金陵十二钗都出身名门,她们姿容美丽,才气过人,但她们生活在黑暗腐朽的封建社会,逃脱不了封建礼教对她们的迫害和摧残以及人性的禁锢。“金陵十二钗”虽然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女性群体的缩影,但是作为弱势群体的她们,命运沉浮非自己所能把握,她们像一叶叶小舟,飘荡在封建社会的风浪里,任何一缕强风,一个大浪就可以将她们颠覆,改写她们的人生。在封建礼教层层压迫下的女性,她们无路可走,只能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那被封建社会人们所顶礼膜拜的封建宗法制度、封建纲常名教以及封建文化下形成的思维定势和习惯心理不知埋葬了多少无辜女性的灵魂,断送了多少卿卿性命。而在那个黑暗没落的封建社会,没有谁为这群异样女子的不幸人生买单,正所谓“红消香断有谁怜?”

这些凄清凋零的女人花,只能在花谢花飞飞满天的无尽悲凉里互诉衷肠。女人如花,开则遗世独立,谢则留香如故。在封建制度的迫害下,红楼女儿无一幸免地成为黄土垅中的薄命女,这实乃是封建制度又一次徒劳无功地自我救赎。

悲剧以其悲凉的基调和悲惨的结局创造着感伤的美,让有情世界中的人们为之哭泣,为之叹息。人生就如同一场美丽的华尔兹,有着绚丽的开场,却终究只会曲终人散。显赫的贾府终没能逃脱盛极而衰的命运,落个“人去梁空巢也倾”的悲凉结局,即是“到头一梦,万境皆空”。 鲁迅先生曾说:“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之后无路可以走”,《红楼梦》写了如花的青春,如梦的人生,也道出了梦醒之后,无路可走的悲哀,真可谓是红楼梦中梦难寻,反认他乡是故乡。《红楼梦》建立了一个深刻的悲剧结构,具有深层的悲剧意蕴,这样的悲剧哀而永伤,也将永远不会重演,不管是过去,还是将来,人们将在觉醒中体味《红楼梦》,感伤生命的无奈,感受悲剧的美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国维.红楼梦评论[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

[2]李希凡.红楼梦评论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

[3]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3.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朱占英(1986-),四川绵阳人,大学本科,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档案管理,目前任职于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上一篇:浅析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 下一篇:美术院校大学英语与美术学跨学科渗透教学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