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期追肥氮磷钾的互作效应及对制种大豆产量的影响

时间:2022-10-10 08:07:20

花期追肥氮磷钾的互作效应及对制种大豆产量的影响

摘要:近年来,我省土壤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土壤中各种作物所需元素的变化直接影响了作物的产量,产量的大小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测土配方施肥是当前黑龙江省农业工作的重要任务。除了作物必需微量元素的变化对作物产生一定的影响外,作物必需的大量元素氮磷钾随着这些年农民盲目地追求高产量而不科学的施用化肥,造成了土壤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土壤微生物以及土壤构造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如何科学地施用肥料虽然很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不同见解,但仍未引起广大农户的重视,本论文从土壤中氮磷钾含量配合测土配方施肥的角度阐述了如何科学的施用作物所需的氮磷钾。

关键词:制种大豆;施肥量;产量

中图分类号:S565.1文献标识码:A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试验通过研究花期施肥对制种大豆生长、产量的影响,从而确定花期的最佳追肥量,以期为制种大豆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建立数学模式进行分析作物施肥关系量的变化,来确定氮磷钾在制种大豆中的合理应用为其它肥料的施用与不同作物建立数学模式来分析研究。

2试验材料和试验设计

2.1试验材料

试验地点设于林甸县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实验基地进行,土质为草甸黑钙土土壤pH值7.80。供试品种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选育的双高制种大豆品种垦农4号。

2.2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3年进行,以R1期施用肥料,氮肥(含N 46%尿素)、钾肥(含K2O5 4%硫酸钾)、磷肥(含N 18%,P2O5 46%磷酸二铵)为变化量,按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设15个小区,小区为6行区,行长5m,区间过道1m,小区面积为20m2,田间随机排列。各项田间管理与大田管理相同。试验施肥方案如表1。表1试验实施方案(追肥量:kg/hm2)

3结果与分析

3.1通过测定不同追肥因素条件下制种观察大豆产量,氮、磷、钾肥各因子为函数量,以产量为终变量,对产量的变异来源X1/X2/X3/X12X22X32,X1X2,X1X3,X2X3分别进行平方和、自由度、均方、比值F。计算回归方程:

Y=4062.994-3.614X1-4.375X2-108.684X3-319.424X12-185.304X22-319.742X32-154.575X1X2+35.850X1X3-83.925X2X3

对方程进行方差分析结果;F1=0.898F0.01回归检验(F2)显著,失拟检验(F1)不显著,该分析可以使用方程来预测试验因子对产量的影响。

除去不显著的各项按显著项,α=0.10显著水平简化后的回归方程:

Y=4062.994-319.424X12-185.304X22-319.742X32

3.2利用方程以其他因子为零水平做单因子效应分析:

图1试验因子对产量的影响

图1表明,氮、磷、钾肥对产量的影响程度结果为磷>氮>钾,均不显著。施用氮、磷、钾肥与产量呈向下的抛物线关系,在一定条件内增施氮、磷、钾肥可以提高产量,当施用到一定各因子的最高需求量后产量开始逐渐减少。结果表明:各因子并不是在最高施肥值才是增加产量的关键,而是各因子在合适的比例施用量才能使制种大豆的产量提高。

3.3同样利用方程以其他因子水平为零做两因子互作效应分析:氮与磷、氮与钾、磷与钾施用量互作对产量影响的两因子效应方程为:

氮与磷、氮与钾及磷与钾施用量互作效应均不显著,因此仅对氮与磷的互作效应作分析。

如图2所示,磷用量-1和1及-2和2产量的模拟曲线重合,变化趋势均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状,磷肥施用量为75.00kg/hm2时产量达最大值。当磷肥施入量较少时,增施氮肥可以提高产量,氮肥施用量超过50.00kg/hm2,产量开始下降;磷肥施入量较高时,呈相同的趋势。说明在氮施入量固定时,增施磷肥有利于提高产量,但过量施用磷肥会导致产量下降。

以建立的数学模型分析来筛选制种大豆产量的最优追肥方案。当氮肥施用量为50.00kg/hm2、磷肥施用量为75.00kg/hm2、钾肥施用量为50.00kg/hm2时,产量最大为4062.99kg/hm2,说明氮、磷、钾分别在上面的组合中取值能获得较高产量。综合分析各试验因子对产量的影响,得出当产量大于3573.44kg/hm2时,施氮量为38.12~61.88kg/hm2,施磷量为57.180~92.82kg/hm2,施钾量为38.12~61.88kg/hm2。

图2氮-磷互作对产量影响

4结论

制种大豆的花期施肥在通过数学模型的方程分析,通过各因子对作物的综合作用,以及各因子之间的互作效应对产量的影响,不难看出,作物对氮磷钾的需求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每一个因子的多少都决定了作物产量的大小,但并不是各因子的施用量都保持最高或者各因子最高作物的产量就是最高,实验证明的结果却恰恰相反,得到的产量趋势是下降的趋势。通过区组实验对比分析,各因子综合影响和各因子间的互作对制种大豆的产量影响是呈现向下开口的抛物线,也就是说明有一个最高的峰值也有最低的产量值。在花期氮、磷、钾肥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为磷>氮>钾,氮磷钾肥量平方项对产量影响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在制种大豆施肥量筛选中,合理的施氮量为38.12~61.88kg/hm2,施磷量为57.180~92.82kg/hm2,施钾量为38.12~61.88kg/hm2,在此区间取值可获得比较理想的产量,超过该范围产量开始下降。

本试验也存在误差的影响,只是针对肥料的施用情况作了相关分析和阐述,对土壤中原有含量以及外来因素对每个区组的变化影响并未作详细的分析和说明,只是建立在本试验花期前的土壤含量测试来进行的区组实验对比。实验数据的误差并不完全影响同期内测试结果,影响程度的大小还有待后期实验的分析。

参考文献

[1]董钻.制种大豆栽培生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2]王洪伦,张传珂,王侠,等.制种大豆高产高效追肥模式的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94,16(02):31-34.

上一篇: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 下一篇:全州县槟榔芋氮素化肥不同施用量试验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