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会组织与学生社团联合会组织比较研究

时间:2022-10-10 06:07:16

学生会组织与学生社团联合会组织比较研究

【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为高校学生会和学生社团联合会的成长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两大组织也成为当下大学生参与度最高的群团组织,文章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生会和学生社团联合会为例,基于对两大学生组织历史现状和组织管理方面的比较研究,对两大学生组织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学生会;学生社联;组织

随着时展与多元化人才需求的扩大,参与学生组织和校内外各类活动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主题,而这一主题的平台在全国范围内皆集中表现为参与到学生会或是学生社团的事务中来。一般说来,学生会(Student Union)是学生自治的群众性组织,是学校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学校通过学生会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学习、文体、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活动,积极创造良好的学风、校风,引导全校学生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全面发展。学生社团联合会(Students’ Association Union,以下简称“社联”)是在校团委的直接指导下,管理社团工作、服务社团发展的学生组织,下设公益实践类、体育健康类、学术理论类、文化娱乐类、专业类等多种多样的学生社团组织。

学生会与社联现阶段已成为大学生参与度最高的两大组织,两者共同服务于学生,但是由于两者角色和作用有别,管理运行模式也大相径庭。学生会作为具有较长历史和发展经验的学生组织,已进入了成熟期;而21世纪初才诞生的社联才刚刚步入正轨,其发展脚步愈加迅速。本文立足于当下学生会与社联的发展现状,对比二者的管理运行方式,指出二者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并借此提出对于未来发展的几点对策。

一、基于历史和现状的比较

我国最早的学生会诞生于“五四”时期的清华大学,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如今,学生会已成为每一所高校不可或缺的常设学生组织。学生会一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发展之路较长,管理制度与运行体制已很成熟,另一方面它的发展现状又遇到了种种瓶颈。首先,学生会掌握资源不断减少。近年来,学校之间的各类学生组织不断涌现,学生工作的项目日益增加,分工日益细化,从而使学生会面临着资源匮乏的困境。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为例(以下简称“中青政”),校团委除指导学生会外,还指导社团联合会、学生团委、艺术团、国旗班等。同时,一些功能型、服务型的学生社团,如青年志愿者协会、西部之窗协会、红十字协会等,广受学生欢迎,组织规模不断扩大,使得学生会资源困境显得尤为突出。其次,校园文化创新性不足。学生会发展数十载,其创办的活动已趋显固定化、标签化。纵观中青政学生会较受欢迎的活动,如校园歌手大赛、寝室文化节、中青大讲堂等已成定式,其活动往往只能够吸引大一新生,活动形式缺乏创新,且影响力难以树立。再次,组织体系日益松散。学生会体系应该具有自上而下、层层管理、相互配合的特点,学生会章程中明确其基层组织是校系学生会和班委会,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得到合理的体现。校学生会与系学生会联系少、交流少,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树立学生会的形象,影响了全校性活动的开展。

社联在一些学校也被称为“社团管理中心”或是团委的社团部。总体来说,社联的职能被归纳为“服务与管理”,服务对象为全部社团及其成员。社联是新生的组织形式,在管理模式和发展方向上都有待提高。首先,社联自身影响力不足。在未入高校学习前,学生往往对于社联认识不足,错把其当作学校某一社团。在中青政,社联的宣传力度远小于学生会,在招新前后,难以像学生会一样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其次,社联自身定位不清晰。社联虽然作为服务与管理学生社团的组织存在,但学生社团对社联的统一管理具有排斥心理,使社联职能发挥受到影响。同时,社联自身如何利用资源举办活动、提高影响,是否需要强化本身的活动职能,都需要认真研判。再次,社联与学生会职能存在交集,吸引力减弱。不可否认,社联自身的发展分割着学生会的部分职能,所以在开展活动中就出现了重复、吸引力弱、形式主义等现象。最后,社联内部发展机制不成熟。中青政社联近年来长期与外校社联交流联系,尝试探索出社联发展、扩大影响的可行之路。但在建章立制方面,社联章程、社团管理机制、社联与社团的交流原则等都还需研究改进。

二、基于组织与管理的比较

按照《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章程》的规定,学生代表大会是学生会的最高权利机关,每一至两年举行一次,选举产生的校学生委员会负责日常工作。学生委员会下设主席团,通常有主席一名,副主席若干名,每届任期一年,任职期满,自动卸职,进行换届选举。主席团主要负责整个学生会工作的决策、领导和管理工作。在中青政,学生会依然坚持科层制的领导方式,并另设青政报社报道校内外新闻。我校学生会的垂直领导体制基本反映出所有高校学生会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虽方便了直接管理,但也制约了院系之间的合作。校级学生会与各院系学生会的工作相对独立。

中青政社联则设立有主席团、理事会、办公中心、财务管理中心、研究培训中心、公关中心、宣传中心、事务中心等组成部门,负责处理日常事务。与学生会不同的是,社联举办活动由所有部门配合进行。此外,理事会负责监管,利于社团与社联意见的交流。事务中心的存在是为了加强与各大社团的联系,增强社联基本职能即服务与管理社团。值得一提的是,社联为管理和协调各社团的运行,要求社团成立时都必须有各自的挂靠单位或指导老师,以保证活动的可行性及社团发展的科学性。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制度的缺失导致社联与挂靠学院或指导老师出现权责不清、管理混乱的局面,同时,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来调动社团管理部门与指导老师的积极性,二者都严重制约着社团的发展。

综上所述,两大组织在体制层面存在不同。学生会的单向管理体制以及平行分工,既提高了效率也造成了联系不密切的问题,而社联的双向沟通、多元指导、统一调度,虽然有利于在监管下稳定发展,但职能不清、权责不一的情况也时有出现。

三、对策及出路

基于历史和现状、组织与管理的比较分析,我们立足于中青政,尝试提出以下对策,促进两大组织更好的发展。

(一)学生会发展对策

学生会担负着引领校园文化、构建学生校园生活的重任,这要其工作必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打造文化服务型学生会将是未来学生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1.塑造学生会工作文化。学生会要集百家所长,结合自身特点,打造属于自己的工作文化和理念。首先要处理好学生、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保证自身独立自主。其次,学生会组织是有限学生组织。学生会能力有限、权利有限、工作职能有限。最后,学生会只有通过向广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这是永远不变的核心文化。

2.推进自身管理民主化、透明化。学生会源于广大学生,兴于广大学生,这要求其必须密切联系学生,倾听民意。推进学生会管理民主化、透明化能确保这一要求的落实,保障学生会自身“造血”功能。民主化管理主要体现在竞选体制改革、成立学生代表委员会、提高学生会干部工作待遇等方面。

3.建立学生会工作衡量指标体系。学生会公共服务水平与业绩,必须要有科学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即学生需求与学生会供给指标。主要包括有学生科技能力指标、校园文化指标、学生会干部素质指标以及学生会管理能力指标等。

4.提升高校学生会自我管理能力。鼓励学生会成员积极参与学生会自我管理,成员可以对自己的任务分工有更多的掌控权,同时承担了更多的责任,有利于提高其工作满意度。同时,可以降低组织内部的管理成本,提高学生会工作的效率。

学生会要积极转变之前的校园封闭型为社会开放型,大胆走出去,积极营销学生会活动,获取更多的社会支持。为了实现这一点,学生会必须主动包装自身,寻找活动意义和活动赞助的有效契合点和平衡点,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实现活动的目标和目的,达到双赢的效果。

(二)社联发展对策

1.学校要“松绑”,抓好服务和引导。学校要转变思维,从管理者向引导者过渡。要保障社团的自主性,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空间。要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定期公示绩效考核结果,并对表现突出、成效显著的社会团活动、老师、负责人、学生进行表彰奖励。

2.打通社联和学生会的合作壁垒。社联和学生会基本覆盖了学生校园生活的全部,二者应该摒弃各自为王、打单独斗的观念,相互学习,增进交流,共同进步。共青团要做好组织领导和思想引导的本职工作,协调处理好社联和学生会的关系,确保二者健康发展。

3.完善社团指导老师考核管理制度,提高社团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确保社团指导老师对社团管理的科学化、人性化,充分发挥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作用,加强社团指导老师的管理,对指导老师的社团指导工作进行考核,实行工作量化管理。授予在社团管理工作方面成绩突出的指导老师各类荣誉奖励。

具体来说,学生会和社联的成长发展大同小异,其核心都是为了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长才干。现代社会的发展对青年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有道德,二是有才干,三是有抱负。所以,学社会和社联就应该围绕这三个点在活动开展前进行充分研究和讨论,找到契合点。这一步可以比作是在连锁超市采购,提供的“商品”一定是“顾客”所需要的,甚至可以私人订制。同时,连锁超市的含义还重在连锁上,这一点又可以从下面两个维度来理解和把握。第一是平台功能,服务意识。学生会和社联要为广大学生搭建平台,更好地调动其参与积极性,变领导为引导,树立服务意识。第二是内联外交,互通有无。学生会和社联要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在学校内部是两股积极的竞争力量,在学校外部则是一个团结的整体,实现与其他高校学生会和社联的沟通联系,互通有无,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基于学联系统的成熟与广大,能够更好、更高效的实现资源互相和利用,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好的服务。

制度文化建设对于大多数学生组织来说仍是空白,这也是提升学生组织自身能力的关键。因此,要想实现良性竞争,就必须明确权责,全员参与,共同打造良好的工作文化氛围,并总结梳理成规章制度。首先,要保证组织内部的良性竞争关系,即“鲶鱼效应”。目前来看,绝大多数高校的学生干部都是由普通学生干事中选的,他们的工作能力、取得的成绩以及在学生中的评价决定了他们是否能够脱颖而出,这也从根本上保证了普通学生干事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学生干部都有明确的责任分工,权责清晰,以北京师范大学学生会为例,其部长级干部在选拔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要签订工作协议。协议中明确规定了其任职期间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和自己提出的新任务,还包括其履职期间拥有的工作权利和完成相应任务后获得相关的荣誉和奖励。最后,建章立制和签订协议都是保障工作顺利开展的一种手段,要想真正实现学生组织的良好发展,打造属于自身的工作文化并持续传承,才是重中之重。

四、结语

学生会是保障学生权利、达成学生利益诉求的群众性组织,带领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而社联则通过服务、管理社团,达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目的。二者同时接受校团委在组织、思想上的领导。无论是从近代以来,还是更加看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当代,两大组织在学生生活中的地位已经越发重要,如何解决两个组织在日常工作管理中的问题,完善管理机制、创新创造更具影响力的活动,使两者具有更加持久的发展动力,将是各高校团委学生工作的一个中心。也只有更好的领导二者发展,才能够更好的满足学生需求,充实、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塑造能力强、素质高的新青年。作为中青政校团委的一名老师,我将总结经验、立足实践,努力开拓出中青政学生会和社联的创新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魏敏敏.高校学生会组织运行与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2] 易瑞峰,刘文强,瞿琼学.高校学生会发展建设思考及新模式探究[J].华商,2007(24).

[3] 甘泉,代贝.新时期高校学生会发展的主要压力及其对策探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05).

[4] 任晨阳,曹意,郭振宇.高校学生社团联合会工作探析――以宿迁学院为例[J].科技信息,2009(24).

作者简介:黄婷婷,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团委,研究方向:学生事务管理。

上一篇: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养老服务机构应用浅述 下一篇:精心呵护,创新服务,绘就老干部工作的美好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