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镇发展的一般路径浅析

时间:2022-10-10 05:55:41

中心镇发展的一般路径浅析

摘要:中心镇是我国小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现有的城镇体系中,中心镇只是一个“节点”,但却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性作用;其发展基上能够牵动周边整个小城镇群,形成群体性反应。发展中心镇,能够使城与乡之间形成互补,也能够形成双向互动,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发展链,使农村产业与城镇需求衔接起来,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融合起来,从而形成双向互动和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中心镇;一般发展路径;浅析

中心镇的发展能够推动农村地区产业集聚。长期以来,有关产业集聚的研究都是以城市为基础的,其关注点也在于城市工业集聚的成因、影响等方面,就农村产业集聚而展开研究的成果不多。

一、 中心镇发展的功能

中心镇作为农村与城市交界处的区域发展极,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其作用重大,并具有四点:第一,中心镇能够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第二,中心镇能够培育农村市场;第三,中心镇可以打造农村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第四,中心镇能够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和就地转移。能够将有限的建设资金在全镇域内集中,将镇域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效益发挥到最佳状态,促进镇域产业集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镇域内人文功能的发挥以及地域特色文化的保护。中心镇作为面向基层的辐射中心,它处于城镇体系的末梢,是农村区域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活动中心,也是物、人、财、技和信的集散中心,发挥着集聚、接纳、福射功能。中心镇规划是中心镇发展的重要基础,规划要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高起点、高标准地确立建设中心镇的目标定位,要从全局范围来研究其发展和规划。其次,加强近期发展规划,并要加强中心镇发展策略的研究。

二、中心镇的发展要素

中心镇建设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要素,这些要素将成为中心镇发展的关键影响源,也决定着中心镇发展及发展水平的高低。首先要对中心镇发展的整个布局有较为深刻和清醒的认识,充分认识中心镇发展和建设的意义所在,只有在思想上达成共识,才能争取让全民共同参与,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建设。

1.人口规模

根据镇区人口分布频率柱状图,我国中心镇可以划为7个统计级别。其中2000人以下的中心镇占4.3%,2000-5000人的占15.8%,5000-1万人的占24.3%,1-2万人的占33.9%,2-3 万人的占12.4%,3-5 万人的占6.7%,5万人以上的占2.6%。湖南省总人口为6925.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980.89万人,农村人口3919.31万人,占省人口总数的566%;可见,如此大的人数比例,无法使他们全部集中于大城市。中心镇则是间于城市和乡镇之间的一个过渡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或者说,中心镇发展直接影响着乡镇建设,因此其人口规模将是中心镇发展的关键因素。其中镇区人口规模比率中,城镇人口和在企、事业单位任职人口比率与一般建制镇一样,均要超过镇区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2.用地标准

中心镇总体布局包括几个方面,如村庄整体布局,交通路线布局,土地分配布局,以为基础设施布局,其中土地利用是关键,如何合理分配土地,使镇域内土地利用到位,不浪费。尽管中心镇发展究竟是浪费了土地还是节约了土地,在学界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但中心镇用地指标却非常明确。据相关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中心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84m2/人,这远远低于1996年我国建制镇280 m2/人的水平。其中有5.2%的中心镇人均不足80 m2,有55%以上的中心镇人均不足150 m2,3%以上的中心镇人均建设用地不足500 m2。可见,当前,我国中心镇建设用地是在节约用地,或者说当前中心镇建设的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已较1996年建制镇建设得到了较好的控制。镇区人口越多的中心镇,目前其用地指标就越低,用地效率相对越高。

中心镇人口与人均建设用地以及贫困人口的比率关系成反比,这可以说明,中心镇规模越大,则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就越低,贫困人口也就相对较少,中心镇每上升一个级别则人均建设用地就相对减少近10m2,同时贫困人口也就相对降低一个百分点的比重。

3.经济指标

中心镇的发民需要认识层面上的支撑,更需要经济上的支持;当前,我国被确定的中心镇通常需要含有几个共性特点:镇区常住人口大多在1.5至2万左右, 国内生产总值约8至10亿之间,规模大于一般建制镇, 经济基础好,但与城市相比又相差甚远。因此大多数中心镇需要大力发展经济和扩大规模。中心镇的唯一出路就是大发力展经济,方可创造出大量的就业空间与机会,吸收更多人口,达到“人丁兴旺”的集聚效应,从而推动城镇化。同样,因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中心镇的经济实力要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浙江宁波市要求中心镇镇域人均GDP要大于5万元。但中心镇经济实力情况又是与人口不相分离的,我国中心镇GDP总量均值为37484.5万元,极大值为607000万元,最小值为120万元[26]。镇区人口规模与GDP总量表现出很好的正相关系,随着镇区人口规模的扩大,GDP总量迅速增加。

4.基础设施配备

中心镇的发展其公共设施必须跟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的要求,中心镇公共设施项目配置应该包含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科技、医疗保健、商业金融、集贸市场等。其中党政、团体机构、各专项管理机构及居委会等项目是中心镇必须设置的行政管理机构;高级中学、初级中学、小学、幼儿园及托儿所等项目是中心镇必须设置的教育机构;文化站(室)、青少年及老年之家、体育场馆、科技站、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影剧院、游乐健身场、广播电视台(站)等项目是中心镇必须设置的文体科技机构;计划生育站(组)、防疫站、卫生监督站、医院、卫生、保健站等项目是中心镇必须设置的医疗保健机构;百货店、食品店、超市、生产资料、建材、日杂商店、粮油店、药店、燃料店(站)、文化用品店、书店、综合商店、宾馆、旅店、饭店、饮食店、茶馆、理发馆、浴室、照相馆、综合服务站、银行、信用社、保险机构等是中心镇商业金融机构必设的项目;百货市场、蔬菜、果品、副食市场等是中心镇必设的集贸项目。

三、中心镇的一般发展路径

(1)规划引领,促进人口集中

确立中心镇发展目标,按照小城市的建设标准和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权威性来加快中心镇的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修编。同时加快中心镇现代农业、工业、商贸、物流、居住、教育、社会事业、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功能集成。对中心镇建成区进行人口规模规划,加强产业园区对产业的提升作用,吸引外域劳动力流入中心镇。

(2)承接主城区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

中心镇承接先进地区的产业转移,促进产业集聚,带动劳动力和人口的集中。应依据自身资源禀赋重点引进相关产业进驻本地。要紧跟产业聚集区产业发展规划,推动传统的产业向现代化产业发展,并通过对劳动者技能的培训,人才交流,管理模式创新,引进高科技技术等对传统企业进行升级再造,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适时调整产业链条,加快中心镇产业化建设。

(3)利用区位优势,承上启下,组团发展

结合大都市形成共同繁荣的核心圈,加快区域集聚效应,辐射功能。与周边有特色乡镇组团中心,推进组团化建设与发展。实行设施共建、产业共兴、市场共联、要素互流。强化中心镇作为城乡联系节点功能,加快培育中心镇发展主轴,增强中心镇对区域经济社会的集聚辐射能力,力促形成“圈”、“带”、“点”有机融合、相互支撑、互为依托与紧密联系的中心镇总体空间结构。

(4)中心镇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城乡一体化实现度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中心镇的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形成较为健全的社会事业管理体系。

结语:中心镇的发展需要一定有要素作为发展支撑,同时,在发展前要设计出一条适合本镇本区域发展的新路径。并严格按照路径进行建设与发展。(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参考文献:

[1]袁中金,刘君德,侯爱敏.中国中心镇镇区人口规模研究[J].城市人口,2004(6):57-59.

[2]袁中金.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131.

[3]江小涓.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挑战与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9.

上一篇:爱德华·封·哈特曼《道德意识现象学》的意识架... 下一篇:网购中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