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股东债转股的思考

时间:2022-10-10 05:22:41

公司股东债转股的思考

目前,我国法律明文规定的债转股仅限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为数不多的大型国有企业之间发生的债权转股权,但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特别是一些中小型的公司制企业陆续出现了将债权转股权的要求,由于缺乏相关的明确规定,导致在这些企业中,投资者无法将拥有的被投资企业的债权及时地转发主股本,同时在注册会计师相关的验资规定中,也将这种债转股的验资业务予以取消。因此对于企业的债权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股权,其他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债权能否转化为股权,如何转换为股权,就成了事实上有意义,但却无法操作的怪圈之中。本文试图针对这一现象,对公司制企业的股东如何将所投资公司的债权转化为股权的事项作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债转股是市场经济下的客观要求

公司制企业大量产生,导致资金的需求不断增长。在许多新设立的中小公司中,投资者出于对风险的考虑,所投入的资本金一般不会很大,保证最低的注册资本需要或者以能满足生产经营基本运转为限,所以公司设立时进行验资的资本金比较少。但随着企业的不断经营周转,或由于业绩的攀升需要不断加大投入,或由于客户拖欠货款,新的资金需求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在此情况下,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首先就是从金融机构得到贷款支持,但对于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目前的现状是贷款申请周期长,手续环节多,因此很多企业采取由股东将个人拥有的资金借人企业,形成对企业的债权,这部分资金可在经营过程中不断周转、积累,在企业资金链条中,就可能成为了一种不可缺少的“债务”。

这种“债务”本身,往往就是股东们对企业的一种投资行为,但没有正式的名份。由于该债务的出现,导致不少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指标偏高,而较高的资产负债率指标,又是企业向银行进行融资的一大障碍,导致企业无法正常地及时地得到银行的资金支持,一旦资金链条受到制约,企业的经营活动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股东借给企业的资金不仅提高了企业的资产债率,导致向银行贷款增加了困难。同时也使得企业的资金成本增加,为保证债权人的利益,该部分借款必须计息,不可能无偿使用,除非股东按出资比例事先约定各自的借款份额,承担起与出资额同等的借款义务,但实际是无法办到的,因为企业所需资金可能不断发生,股东可以运用的资金也会因不同情况发生变化。为了保证债权人多出钱会多收益,借款利息的支出就必不可少,甚至还会比同期银行利率高。这部分资金成本将会增加企业的经营负担。企业债款总是应该偿还的不论债权人是银行、企业还是股东。企业必须承担随时偿还股东借款而来的资金压力。因此当出现债务人企业无法保障债权人的原始债权和应得利益时,如果股东自愿将其拥有的债权转换为股权,并期望通过未来的经营而使其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问题便能解决。

债权与股权最大的不同是债权人虽没有对企业的决策权和参与权,但是有到期收回本金和利息的要求权,股东虽可以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有对税后收益分配的要求权,但一旦作为投资,只有在法律规定条件下才能撤资,对公司而言,有利润则按各出资者所占注册资本的比例或股东认可的其他方式进行分配,没有利润则不可进行分配,对企业不形成压力,而不像借款那样,不管企业有无收益,企业都要支付利息,到期归还本金。

二、股东债权转为股权的合理性

股东对企业债权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它的实质是股东对企业的一种追加投资行为,但这种追加投资是在经营过程中逐步发生的,理应将该部分投资确认为实收资本,它有以下几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是使企业不断增长的经营活动与相应的自有资金实力相适应。许多中小企业在设立初期,经营规模不大,注册资本也较小,但随着经营的发展,企业规模扩大,经营实力增强。但如果不能将股东的债权转为股权,使得企业的经营规模与实收资本极不适应,不利于对其他务人的权益进行有效的保护。二是股东债权转为股权,使得股东原来从其债权中获得利息的这种利益得不到保障。而作为股东,要想使该部分资金保值增值,唯一的办法就是促使企业发展,以获得最大的税后利润,这样的直接效果,就是促使每个股东要关注企业的经营活动,使股东的地位与利益结合得更加紧密。三是由于股权资金与债权资金最大的不同就是不必偿还。因此,企业可以免除随时偿还借款本金角度利息的压力,可以将该部分资金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进行规划和使用,这之发挥更大的效率。

三、当前股东债转股的障碍及对策

股东对企业的债权实质是股东对企业的再投资行为,这种投资是以借款的形式陆续投入,因此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要将其作为投资转为股本时,就出现了一种形式上的不足,而该部分资金已被企业占用,在办理增资时,不可能出现新的现金流流入,如果企业将该部分债务先行偿还给股东,然后再由股东作为出资,虽然可以解决这一形式上的不足。但大量的现金流入流出会增加企业操作上的困难,由于现行债转股的有关规定,仅限于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债权转股权,加之注册会计师相关准则也未对公司制企业股东债转股进行规范,导致公司制企业股东债转股在实际中无法实施。

针对该现象,笔者认为,应尽快明确股东债转股的合法性,它是解决该障碍的首要前提。我国《公司法》第27条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债权作为一种财产性权利,既不是货币资金,也不同于实物,它应该是货币资金的一种转换形式。从《公司法》是一种强制性法律规范的角度讲,如果能进一步明确,将为公司股东债转股扫清法律障碍。

会计师事务所在对债转股进行验证时要加大几方面的审验力度:一是债转股要有公司董事会、股东会或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及出资者与单位签署的有关协议;由于债转股会影响企业的股本金额、股权结构,涉及到股东的权益变化,因此对这种情况首先应形成股东会的决议以及相应的章程,只有当股东会成员一致认可,才有操作的可能性。二是保证负债的真实、合法。“债转股”可操作与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借款行为必须是真实的,借款协议上应明确地表达借款的目的、期限、条件等,再从资金的流向看借款的来源,是否是向股东个人所借的款项,有些企业的法人可能同时经营几个公司,那么当其中一个单位的资金紧张时,企业的负责人可能会从另一个公司调集资金,把公司的行为当成个人的行为,两者不能混为一谈。三是“债转股”时应保证净资产大于实收资本。“债转股”将导致注册资本的变更,属增资行为,必须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净资产进行验证,也就是要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全面的审计,审计后的净资产与实收资本进行比较,当净资产大于实收资本时,债权转股权才能进行,但是当近期会计报表上反映的是该单位由于严重亏损而导致增资前的净资产小于注重册资本的情况时,债转股也就失去了意义,达不到增资的目的。

上一篇:知识经济对财务会计的影响与对策浅析 下一篇:几近遗忘的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