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抢救成功5例体会

时间:2022-10-10 04:35:50

心肺复苏抢救成功5例体会

摘 要 目的:总结心肺复苏的成功经验。方法:按照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进行。结果:成功复苏5例心脏骤停患者。结论:对年轻、无器质性心脏病、抢救中瞳孔未散大的患者,心脏按压时间至少2小时。

关键词 心肺复苏 心脏按压 时间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14.286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0年3月~2011年7月对心肺复苏抢救成功患者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例1为男性,20岁,电击伤,患者从电击伤心跳骤停到心肺复苏成功约4小时,后转入ICU继续治疗后18小时,意识清醒,住院26天出院。例2,女,66岁,急性下壁、后壁心肌梗死,就诊过程中出现心跳骤停,心脏按压约2小时,心肺复苏成功,存活9个月。例3,男,56岁,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溶栓后30分钟心跳骤停,抢救25小时,电复律7次,复苏成功,ICU住院1周转入普通病房行PTCA手术。例4,男,52岁,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溶栓后1小时心跳停止,心脏按压1.5小时,复苏成功,住院19天好转出院。

心肺复苏方法:运用心脏按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电除颤、静脉注射肾上腺素或阿托品,抗心律失常等心肺复苏方法、头部低温、脱水等保护脑细胞治疗,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

复苏成功标准:Rosc标准[1]:①触到大动脉搏动;②平均动脉压80kPa;③心电图显示有效心律;④以上指标持续时间>10分。复苏成功为心跳呼吸恢复,痊愈出院。

讨 论

不间断心脏按压:本组中患者均为在抢救过程中心脏按压没有中断,即使在行气管插管及深静脉置管的过程中也没有中断。一般认为呼吸停止、机体缺氧、大脑缺氧30分钟是不可逆的,而认为及时首要通气形成氧合有利复苏成功。而大多数呼吸停止是CA(心跳骤停)血流中断致脑干供血缺乏,呼吸中枢麻痹所致[2]。因此保证大脑供血才能促进呼吸中枢的恢复,按压的幅度、频率、位置符合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要求,即按压幅度胸骨下陷至少5cm,位置胸骨中下段1/3交界处频率>100次/分,使心肌得到充分舒张,使血液回流充分。有研究认为决定CA生存与否的最重要因素是有效循环的建立,对于CA患者持续胸外按压有可能较30:2标准模式更能获益[3]。按压中断心脑血流就会中止,因此在行气管插管及深静脉置管的过程中也不中断心脏按压,如有严重影响,适当放慢按压频率。CA后如果在30分钟内恢复自主心律、血流再灌注,则有可能部分或全部恢复脑功能[4],因此抢救分秒必争,不要无谓耽误心脏按压如观察时间长、判断不果断。有研究表明持续心脏按压与按压+呼吸观察12分钟后,PO2并没有明显差异,但持续胸外按压冠脉灌注压明显好于按压通气组,证明仅作心脏按压即有效[5]。因此患者CA后应首先不间断心脏按压,从上例电击伤患者途中约1小时到达医院中间无气管插管,仅靠持续不间断心外按压,患者复苏成功。这说明心脏按压的重要性,因此在抢救过程中一定要不间断心脏按压。

气管插管前:护士要及时给予高流量加压面罩给氧、提高血氧含量,使氧饱和度达90%以上,可减少气管插管造成心跳骤停的机率。

人员足够:简易呼吸器面罩加压给氧1人,除颤1人,用药2人,按压3人,有经验医生1人,记录1人。这样抢救措施及时到位,提高抢救成功率。

及时建立静脉通道:在外周通道建立用药的同时及时进行深静脉置管。保证抢救药物及时发挥功效、及时有效扩容治疗、及时有效多种药物的快速应用。抢救过程中对瞳孔散大(有些患者不是脑死亡表现而是阿托品的作用)要及时进行有效分析避免终止抢救。目示察觉患者复苏成功率有效率均高于非目示察觉患者[6]。这要求医护人员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抢救技术、较强的责任心,及时发觉判断抢救在脑中瞬间完成,不能耽误。及时心脏按压为抢救患者赢得一分一秒时间。按压时间>2小时,对于年轻无器质性心脏病、瞳孔无散大患者在积极治疗病因同时,给予持之以恒的心脏按压至少2小时。

参考文献

1 邝贺龄.内科急症治疗学[M].第3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1-10.

2 Field JM,Hazinski MF,SayreMR,et al.Partl Executive Summary 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 Energency cardiorascular Care[M].Cireulation,2010,122(18 Suppl 3):S640-656.

3 毕延荣,刘记改,蔡卫东,等.持续胸外按压自主呼吸的临床意义[M].急诊医学杂志,2011,20(2):205-207.

4 廖晓显.心搏骤停后的脑保护策略[M].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1):7-10.

5 李春盛.心肺复苏研究进展[M].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1):11-13.

6 张晓明,金鹏,杨少华,等.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相关临床因素分析[M].中国急救医学杂志,2011,31:135-138.

上一篇:成人烟雾病1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卵巢性闭经3例证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