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范文

时间:2023-09-24 19:33:44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篇1

【关键词】急救护理学 翻转课堂 微视频

【基金项目】E-learning环境下翻转课堂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2016年度课题,课题编号:JG16EB034。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256-01

随着大规模慕课、 翻转课堂、 移动学习等新模式迅速发展,现代学习模式发生重大的变化。《急救护理学》是中专护理专业的一门临床实践性很强的主要课程。围绕着如何强化W生的急救护理理论知识、提高操作技能、拓展学生网络学习方式,将“翻转课堂”学习模式引入《急救护理学》 教学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翻转课堂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它的基本特点是“先学后教”。课前教师提供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的观看和学习,课上师生一起互动实现探究答疑、释疑解惑、 系统梳理、拓展知识等一系列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

2.在教学中翻转课堂实践

2.1前提条件

翻转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具备以下基础:

(1)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QQ、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广泛应用。

(3)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学习提供了最直接的学习终端。

2.2准备课前先学内容

2.2.1 设计教学目标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不能是教师或教育工作者。例如《心肺复苏术》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知识目标:

(1)明确心肺脑复苏的重要意义。

(2)熟练掌握心肺脑复苏的技能。

(3)熟记心肺复苏的程序、成功与失败的指征。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总结、归纳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对急救护理学的学习兴趣,增强责任感。

2.2.2设计典型病例。

为了让学生课前学习有的放矢,能够准确了解学习内容重点难点,教师课前设计典型案例。例如《心肺复苏术》课前设计病例:王某某,女,18岁。2015年9月14日下午15:20左右,因在校军训中突然倒地,呼之不应,当即军训教官按压患者人中,不见清醒。并提出问题“遇到心脏性猝死患者如何紧急处置呢?”,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

2.2.3制作微视频。

首先,设计脚本要充分考虑急救技术的实施要点和操作流程,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其次,录制视频,采用混合合成的视频制作方式,采用 PPT 录屏+实践操作视频方式,着重讲解操作流程和操作要点。

2.3学生完成课前学习

(1)课前3天布置学习任务,通过班级QQ 群平台教学任务、案例、教学微视频等学习资源。

(2)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结合书本、微视频和网络等方式学习,查找学习资源、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讨论,掌握基本知识,完成布置的任务。

(3)教师通过QQ 群平台,收取任务解决方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获取学生所遇到的困难问题所在。

2.4 课上互动

2.4.1 课堂展示、解释疑问

根据学生的课前反馈,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展示解决方案、以及现场分角色演示,进一步与学生互动。着重分析、比较操作流程是否正确,操作是否规范等关键问题,并进一步解释疑问,让学习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2.4.2 梳理内化

学生在前期学习的过程中都是自主完成,缺乏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建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知识,系统整理,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对于重要的操作技术,教师要完整的演示,让学生全面掌握急救护理知识。

在《心肺复苏术》课堂教学中,以课前设计的典型病例为题材,以急救操作流程为主线,系统梳理了判断意识及呼吸、实施心肺复苏急救(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急救后护理等各个环节的知识结构与脉络,建成流程图、 知识树,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

2.4.3 知识拓展

教师可进一步准备关联内容和问题,满足学生学习欲望,为下一步学习做铺垫。例如在《心肺复苏术》课堂上,提出AED除颤方法和二期复苏等相关知识,让知识点更贴近于实际状况。

2.5总结

在急救护理学翻转课堂教学中,以《心肺复苏术》为例,介绍了心肺复苏重要性,强调指出《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操作要点,以及急救后的护理等一系列的教学内容。通过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课上的师生交流互动学习,完成了整体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了心肺复苏术的知识体系,完成了判断意识及呼吸、实施心肺复苏急救、急救后护理等学习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体会

(1)翻转课堂的应用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外,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增加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

(2)翻转课堂的应用让学生有更多时间投入实践操作中,例如心肺复苏术传统教学学时4学时其中操作学时有2学时,而教学模式改革后,操作学时提高到3.5学时,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实践、拓展和提升。

(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让教师树立了 “学生为中心” 教育理念,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本专业知识更要具有信息技术能力,能够驾驭开放性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0.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篇2

关键词:心肺复苏;临床;观察;分析

所谓心肺复苏术(CPR)是指针对各种原因而引起的心脏骤停所采取的基本操作和措施。该方法作为急诊科较为常用的救治手段之一,对抢救患者生命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同时也反映了急诊科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然而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随着社会发展及急诊医学的进步,心肺复苏术虽然得以规范及推广应用,但是临床却发现目前该方法的成功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院内的心肺复苏术成功率为12%~24%,而院外仅为4%[1]。鉴于此种情况,加强急诊科心肺复苏术的临床观察与分析就成为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选取147例心脏骤停的急诊患者且对其实施了心肺复苏术,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7年2月~2010年12月在本院急诊科行心肺复苏术的患者共计147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脏骤停诊断标准[2]:患者意识丧失或是伴发短阵抽搐、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或断续、瞳孔散大或固定、皮肤苍白,心电图提示室颤、无脉搏心电活动、心室停搏。同时查阅147例研究对象病历资料显示其中男92例,女55例,年龄25~78岁,平均(45.00±2.00)岁,同时心脏骤停原因分类:心血管疾病59例,占40.14%;呼吸系统疾病27例,占18.37%;外伤25例,占17.01%;脑血管疾病23例,占15.65%;中毒13例,占8.84%。

1.2  研究方法:回顾性观察与分析147例急诊心肺复苏患者相关病历资料,同时按照目前临床试验设计要求及《2005年AHA心肺复苏指南》相关标准制定研究方案,同时由专人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心脏骤停原因和心肺复苏术及其效果等相关内容进行观察与数据统计,然后分析其结果[3]。

1.3  心肺复苏术:①开放呼吸道进行人工呼吸;②胸外心脏按压、频率保持在100次/min,单人救治时按压通气比例为30:2,立刻给予球囊-面罩通气辅助呼吸和及时行气管内插管;③心室颤动时给予持续心电监测,并且按照药物-按压-电除颤步骤实施,除颤能量为双相波除颤200 J;④同时开放静脉通道,及时合理给予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多巴胺、胺碘酮等复苏药物,其心肺复苏持续时间1~40 min。

1.4  临床效果评估标准:参考《2005年AHA心肺复苏指南》所制定的心肺复苏成功标准[3]:患者恢复自主心律,并且在停止心脏按压后出现自主心律或是起搏心律,可触及大动脉搏动以及测到血压保持在2 h以上。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t检验,并且利用()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同组中多个构成比比较的χ2检验;单向有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147例心肺复苏术患者不同年龄段病种分布:见表1。可知不同年龄段病种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40.35,P<0.01)。

表1  不同病种患者的年龄分布 [例(%)]

疾病例数25~45岁46~65岁≥66岁心血管疾病5921(35.59)22(37.29)16(27.12)呼吸系统疾病276(22.22)10(37.04)11(40.74)外伤2516(64.00)6(24.00)3(12.00)脑血管疾病237(30.43)4(17.39)12(52.17)中毒135(38.46)5(38.46)3(23.08)合计14755(37.41)47(31.97)45(30.61)2.2  147例心肺复苏术患者救治效果:5 min以内实施心肺复苏术者62例,成功36例(58.06%);5 min以后实施者85例,成功8例(9.41%)。两组成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147例实施心肺复苏术患者共成功44例,占29.93%。

2.3  147例心肺复苏术患者除颤时间对比:复苏成功44例,除颤时间为(2.70±0.25)min;复苏失败103例,除颤时间为(7.86±0.24)min。

3 讨论

心肺复苏术作为急诊科的重要抢救措施,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存在极大临床价值,而目前影响心肺复苏术成功的因素较多,例如患者心脏骤停原因、救治时间、心肺复苏知识及水平和急救设备等。因此加强对急诊心肺复苏术的临床研究就成为目前提高该术成功率的有效措施之一。

本研究显示急诊心肺复苏术实施对象以心血管疾病最为常见,占到40.14%且不同病种患者的年龄分布存在着差异,即不同病种患者的年龄大小是有差别的。脑血管疾病以65岁以上者最为常见,心血管疾病则以46~65岁较为多见,中毒者则以25~45岁者为多,因此认为通过对病种的分析有助于急诊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判断与评估,同时为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术奠定了基础。

从对147例患者临床分析中可知心肺复苏术实施时间越早、成功率就越高,患者生命就得以较好救治,这是因为临床观察发现在心脏骤停4 min内是抢救的黄金时间,超过4 min脑细胞将发生不可逆病理改变,即使初期复苏成功,预后也较差。另外在进行心肺复苏时除了关键的时间外,复苏技术至关重要,尤其是胸外按压应严格要求其动作规范标准进行才能起到保证重要脏器的有效血供;而对于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来说,由于按压能够造成胸廓运动而常引发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肺通气现象,一旦按压无效则会出现血流消失现象,这样虽然会导致肺血氧饱和度有所改善,但是其效果欠佳,由此可见胸外按压的重要性及操作技术要求的苛刻性。另外在进行心肺复苏术操作时给予气管内插管或是给予球囊-面罩通气辅助呼吸至关重要,该项措施能够明显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对提高复苏成功率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颤也是心肺复苏术中的关键环节,究其原因是心脏骤停患者多数存在着室颤(约占80%),同时结合本次临床分析,应及早给予患者电除颤而使心律能够得以恢复正常,从而尽最大程度的保证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以及满足其机体需要等[4]。另外从本次对147例心肺复苏术患者的观察与分析结果发现,认为在进行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及除颤等处理措施基础上,合理的药物治疗也是降低患者死亡率的关键措 施,例如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等药物的应用时间、剂量、应用方法等,所以认为应严重按照《2005年AHA心肺复苏指南》进行,比如肾上腺素应用:每3~5分钟给药1 mg等;阿托品应用:缓慢自主心律或心脏停搏时给予阿托品1 mg静脉推注,每3~5分钟重复一次,但总量不应超过3 mg。

综上所述,心肺复苏术是心脏骤停患者的重要抢救措施,不断规范及提高心肺复苏术技术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4 参考文献

[1] 吴展兴.心肺复苏128例患者的急救分析[J].医学信息,2010,23(2):506.

[2] 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36.

[3]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200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2005,112(24):1.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篇3

关键词:高等学校;大学生;心肺复苏;急救培训

A college Student CPR Training Model and Evaluation

REN Hui-ling

(Hubei University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Shiyan 442002,Hubei,China)

Abstract:Objective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s the time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 cause respiratory and cardiac arrest , must immediately take a freehand first aid techniques. To popularize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universities , suitable for non- medical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PR training mode. Methods First aid training for 160 students identify two batches of training in turn, each batch of 80 stud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es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of 80 students.Two groups of students by teachers in the use ofmultimedia teaching the same brief 2 hours of theoretical training, Demonstration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rained by the training of physicians, After watching the students , who use emergency simulation exercises and drills.Control group students to watch VCD teaching film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combined with verses were memories. ResultsTheoretical knowledge tes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f 78 points, the control for 73 minute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student achievement. In terms of evaluation practice, percent of pass is 66.25%,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36.25%, χ2 = 14.41, P

Key words: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University student;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First aid training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对心脏骤停患者采取最基本的维持人工循环和通气的关键技术和方法。及时有效的进行心肺复苏,是保证心脏、脑组织供血及供氧,改善大循环重新恢复,提高患者的生存率[1]。若心肺复苏迟缓或方法不正确,患者4~6 min后会造成重要器官、组织发生不可逆的损害,导致死亡。目前我国非医学类高校多数没有开设专门的急救课程,若遇到意外伤害时,往往无从下手而失去了抢救的最佳时机[2],为此,我校开展了急救医学尤其是开展了心肺复苏专业技术培训,现将我们的做法和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报名参加培训的高校学生160 名, 随机分两组培训,一组为实验组学生(80人),另一组为对照组学生(80人)。

1.2 教学方法与考核 心肺复苏培训教学分为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两大类,两组学生理论基础培训均由相同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培训时间2学时,重点介绍心肺复苏的操作技巧及流程。学生在观看之后利用急救模拟人进行心肺复苏演练,包括判断心脏骤停、人工呼吸吹气、胸外心脏按压定位、手法、频率及幅度等等。对照组学生由相同医师培训,培训方法采用观看心肺复苏VCD教学片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结合教学片,强调心肺复苏术中需要掌握的要领,结合拍、呼、摆、解、清、畅、听、吹、摸、简略概括的心肺复苏的"十字歌诀"进行记忆。

培训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考试。考试分理论成绩和实际操作成绩。理论评价采用百分制,实际操作评价采用合格评价(合格、不合格),统计合格率。

2结果

从两组考试成绩结果可,理论知识考试成绩,实验组理论考试成绩平均为78分,对照组为73分,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理论考试成绩基本相同,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实际操作成绩的合格率,实验组为66.25%,对照组为36.25%,实验组实际操作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χ2=14.41,P<0.001,两组之间存在有极其显著性差异,见表1。

3讨论

3.1从本次结果中分析,由于理论教学方法相同,两组理论成绩相同,平均成绩为75.5分,在实际操作教学方面,实验组采用教学方法为理论讲课+模拟人训练,试验采用理论讲课+拍、呼、摆、解、清、畅、听、吹、摸、简略概括的心肺复苏的"十字歌诀[3]"记忆模式,未采用模拟人实际操作训练,结果在实际操作中,对照组合格率明显低于实验组,χ2=14.41,P<0.001,两组之间存在有极其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才能使高校生掌握急救能力。

3.2心脏骤停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在未能预计的情况和时间内心脏突然停止搏动,从而导致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环突然终止,4~6 min后会造成患者脑和其他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的损害,直至导致死亡。心脏骤停不同于任何慢性病终期的心脏停搏,若能在心搏骤停后的黄金救治期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对防止再创伤和降低危重患者的病死率和病残率起到重要作用。

3.3心肺复苏术是操作技能很强的一项实用性技术,未能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之前无法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理论教学+播放教学片"培训方式。实验组学生利用急救模拟人实施心肺复苏反复操作后,考核时操作时相对自如、规范,步骤合理。

3.4在高等院校学生中开展心肺复苏等急救医学培训,采用"理论讲授+十字歌诀记忆+模拟人训练"三种方法相结合的模式培训,较传统方法更为有效,不仅能促进急救医学知识记忆,更能提高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保护人体健康具有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力勇,王世祥.论心肺复苏普及教育的价值[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30.

[2]姚建军,黄武,龚卫平,等.湖北省大学生急救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 2003,22(2):181-182.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篇4

[关键词] 心肺复苏抢救平台;抢救;急诊

[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7)05-175-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rescue platform. Methods A total of 60 patients with cardiac arrest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4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 and treated with comm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80 cases of cardiac arrest patients from January 2015 to August 2016 were selected as observation group and treated with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rescue platform.CPR time,defibrillation time,tracheal intubation time,intravenous infusion time and rescue success rat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1)The success rat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53.33%,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Defibrillation time (1.30±1.33)min,tracheal intubation (2.60±2.61)min,intravenous infusion time (125.75±28.50)s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rescue platform;Rescue;Emergency

心K骤停指的是患者的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难以发现大动脉搏动,且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发生严重缺血、缺氧等情况,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影响患者生命安全。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心肺复苏(CPR)在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心肺复苏的方式较多,包括人工呼吸、电击、胸外按压等,其中心肺复苏(CPR)是应用于呼吸心跳停止病例中的抢救措施[1-2]。心外按压是协助患者恢复循环;人工呼吸和电除颤、多功能监护均为恢复患者自主循环的抢救方式。在抢救器材中,心肺复苏抢救平台是重要的抢救器材,主要由可收纳导线盒、升降床、抢救器材保护套,能够促进抢救流程更加简便快捷,加快患者的心肺复苏[3-4]。本研究采用心肺复苏抢救平台对心跳骤停患者进行抢救,效果显著,明显加快患者心肺复苏的速度,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月~2016年8月,共140例心跳骤停的患者,其中男80例,女50例,年龄21~78岁,平均(45.0±3.5)岁,心跳呼吸停止1~23min。

1.2 方法

对照组从2014年1~12月采用普通心肺复苏方法进行抢救,在患者出现心跳呼吸停止后,立即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和气道管理,给患者进行吸痰,给予面罩吸氧治疗,并且给予气管切开进行有

创通气,连接呼吸机。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观察,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抢救,对患者进行心外按压。观察组从2015年1月~2016年8月采用心肺复苏抢救平台进行抢救,当发现患者心跳停止后,立即通过保护套寻找所需的抢救器械,根据患者的病情调节床位的高低,对患者采取心肺复苏抢救。迅速抽出导线,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大大地节省了抢救前准备的时间,加快了抢救工作的开展速度。

1.3 观察指标

^察患者的瞳孔、脉搏、心跳、血压,如果患者出现瞳孔缩小、心跳复苏、血压为90/60mm Hg,并且能够触摸大动脉波动,自主呼吸无异常,则可确定心肺复苏成功。以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标准评估实施心肺复苏的时间、实施除颤的时间、静脉注射的时间、气管插管的时间、存活率[5]。

1.4 统计学方法

把两组心跳骤停患者的基本资料和抢救效果等数据录入电脑,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实施CPR时间、除颤时间、气管插管时间、静脉输液时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患者复苏成功率对比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比较

两组心肺复苏成功率比较,观察组87.50%明显高于对照组53.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实施CPR时间、除颤时间、气管插管时间、静脉输液时间比较

两组间比较,CPR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和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除颤时间(1.30±1.33)min、气管插管(2.60±2.61)min、静脉输液时间(125.75±28.50)s明显更短,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CPR技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复苏质量和患者的抢救效果密切相关[6]。当患者出现心跳骤停的现象,应当立即进行正确有效的心肺复苏,复苏效果和时机是决定患者能否生存的重要因素。传统抢救流程较为简单,但是并没有对实施的操作细节和分工衔接进行明确的规定,导致具体实施出现操作无秩序、顾此失彼的情况,给及时抢救时机的把握和抢救的成功率均造成较大的影响[7]。通过心肺复苏抢救平台的构建,有效地提高抢救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当护理人员发现患者出现心跳骤停时,立刻进行气道疏通,开启抢救体系,对患者进行快速的胸外心脏按压;一旦抢救小组人员到位,则立即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电除颤、气管插管,给患者建立静脉通道接受输液,紧密配合医生的抢救工作。在运用心肺复苏抢救平台对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中,通过对每个操作细节进行规范化,对抢救流程进行细化,紧密连接流程操作步骤之间的工作,并且明确各个工作人员的分工和职责。对抢救程序进行程序化和规范化,能够明显的缩短有效抢救的时间,并且提高抢救操作技术的专业性和效率[8-11]。

本研究采用心肺复苏抢救平台对患者进行抢救,根据护理人员所站的位置对职责进行确定和划分,按照程序进行抢救,有效地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并且明显的缩短抢救的时间,效果满意。刘春梅研究结果显示[12],观察组的25例心脏骤停患者通过心肺复苏平台抢救,抢救时间短,抢救成功率高,心肺复苏抢救平台可在极大程度上提高抢救成功率,避免浪费抢救时间,提高抢救质量,这与本研究结果相符,究其原因,是因为采用心肺复苏抢救平台具有如下优点: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提高抢救成功率,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必须及时展开心肺复苏,这是决定患者是否生存的关键[2]。采用心肺复苏抢救平台能够有效地促进医护人员之间的配合度,加强不同抢救职责人员之间的默契,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改善抢救的效率[13]。另一方面,还能够缩短抢救时间。抢救心脏骤停患者,及时把握抢救时机是抢救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14]。采用心肺复苏抢救平台能够大大地缩短抢救时间,促使整个抢救流程更加合理规范,从而确保抢救工作更具效率,为护理人员观察患者病情提供充分的时间,明显的提高护理的质量[15]。

综上所述,心肺复苏抢救平台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有利于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在心肺复苏抢救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宋代军,丁琳,高月敏,等.心肺复苏机在心脏骤停患者急诊抢救中的效果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6,37(5):534-535.

[2] 徐凤,柴爽.心肺复苏抢救平台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6):1349-1350.

[3] 郭晓杰,张向楠,,等.心脏骤停急诊心肺复苏成功因素探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7):177-178.

[4] 刘珊,柴文祥,游继武,等.依托数控三维仿真模拟平台进行护理急救训练的对比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10,27(8):747-748.

[5] 陈治国.非心源性猝死患者心肺复苏后24小时内左心室功能变化的临床研究[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1:5.

[6] 卫常安,杨金兰,王红卫,等.萨勃心肺复苏器与徒手心肺复苏加强复苏461例效果比较[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1,23(6):374-375.

[7] 路小光,康新,宫殿博,等.1007型萨勃心肺复苏机在急诊心肺复苏应用中的前瞻性对照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8):496-497.

[8] 肖广显.分析Thumper心肺复苏机与徒手心肺复苏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导刊,2015,17(10):992-993,996.

[9] 赵佳,安艳春,修明文,等.喉罩联合心肺复苏机用于急诊心肺复苏效果观察[J].人民军医,2016(11):1141-1142.

[10] 陆霞.93例急诊心肺复苏患者的抢救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8):50-52.

[11] 周景霞,程瑞年,张艳利,等.院内分层次模拟情景心肺复苏培训模式及效果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22):1790-1792.

[12] 刘春梅.评价心肺复苏抢救平台的临床应用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9):45-46.

[13] 吕远军,吕远新,梁明俊,等.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对医院抢救成功率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6):157-158.

[14] 宋清泉,周晓宏,程缙,等.喉罩与气管插管在急诊心肺复苏中的效果比较[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4,9(6):569-570.

[15] 王丽梅,王黎黎,梅.运用心肺复苏机进行心肺复苏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6):30-31.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篇5

关键词:心肺复苏; 护理措施; 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605.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506-01

1心肺复苏的意义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心脏骤停发生后,由于脑血流的突然终止, 10 s左右患者即可出现意识丧失,大部分患者将在4~6 min内发生不可逆脑损害,经及时抢救可获存活,否则随后经数分钟既过渡到生物学死亡。因此,及时的心肺复苏是抢救的第一步,是避免发生生物学死亡的关键。 随着新技术和循证医学的发展,心搏、呼吸骤停经较长时间抢救复苏成功已成为可能。因此,密切观察与及时护理对患者康复有重要意义。

2心肺复苏的急救护理

2.1评估判断:瞬时评估是快速急救复苏成功的关键,强调内完成10秒的评估和恢复,而调用其他医务人员在抢救。通过摇晃患者的肩膀以确定有无反应,如病人神志不清,呼吸和颈动脉搏动消失,应及时进行复苏,不能等待其他的测试和症状出现或离开去找医生。

2. 2按压时的护理:护士往往是第一个接触心脏骤停的患者,应迅速用各种方法刺激的患者,以确定是否意识丧失,心跳、呼吸骤停。一旦发现呼吸和心脏骤停,应立即将患者置于硬床或地板上,打电话给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早期人工胸外按压。有效的胸外按压胸腔的压力,以及血液的流动所造成的直接心脏按压,可以提供大脑和其他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以更好地满足大脑和重要器官对氧的需求,直到自主循环恢复,专家强调,连续、有效的胸外按压复苏成功的关键。

2.3及时开放气道:患者无反应或不自觉的肌肉张力下降,舌头和会厌会造成喉咙气道阻塞。一旦呼吸停止,要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证呼吸道通畅,及时开始人工呼吸。即使有自主呼吸,但也因为吸入气道压力时,会产生的舌头和会厌吸附到咽后壁引起的气道阻塞,从而尽快开放气道。如果无法维持一个有效的通风应使用简易呼吸器,尽量使用双气囊辅助呼吸面罩。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比例为15:2,如建立有效的通风,也可以是5:1,按循环通风后,对病人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自主呼吸和循环恢复。中断时间不超过10秒。

2.4建立有效人工循环:正确的胸外按压是 CPR 的最简易办法。 操作者必须熟练掌握按压技术,按压过程中不得停顿,若必须暂停按压,不超过 10s。 遵医嘱应用肾上腺素 1mg 静注,可 3~5min 重复 1 次。心跳恢复后,严密监测心率、心律、血压等变化。

2.5选择最佳给药途径:在CPR使流通中的药物浓度迅速达到高峰,应选择最佳的管理方式。静脉通道,应选择从心脏近端静脉,颈外静脉,前肘静脉等,并争取成功的,使药物能迅速发挥作用。恢复患者肢体远端血流量减少,背部,手部和腕部或下肢远端静脉的药物,是一种有害的途径。临床工作中,可迅速在肘部以上的外周静脉,建立2个以上的静脉通路,提倡使用留置针连接三种方式,由于其操作简便,快速,并发症少,心肺复苏术治疗原发性措施,护士应熟练掌握、准确无误。 肾上腺素等复苏药物给药后用生理盐水 10mL 快速冲洗输液管, 并抬高肢体以加快药物进入循环。

2.6创造高效有序的救治环境:在抢救的过程中,护士必须冷静,动作娴熟,一切都维持良好的秩序,使患者的家属情绪稳定,患者的最终丧失的生理功能是听觉,因此,急诊科护士应说的更仔细,语言的鼓励和支持,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培训和职业素质,提高病人的潜意识积极合规性,刺激垂死的病人看到希望。

3心肺复苏后护理

3.1监测心率及血压的变化:因心搏骤停后的缺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及原发病的加重,直接影响心肌细胞功能而导致心律失常。根据心电监护及时了解心律失常的发生并及时通知医师,有针对性地选用抗心律失常药。患者的心脏血压波动,脑功能的恢复是有害的,无益的,因此,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控制血压升压剂或血管扩张剂,提供小额注射泵调节滴速,通过一个特殊的通道输入,维持有效的血压90?100/60?70mmHg,不应该过高,过高会增加心脏负担,过低会影响组织的血液供应。

3.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预防肺部感染:心肺复苏后,由于严重缺氧影响延髓的呼吸中枢及脑缺氧,脑水肿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影响,可以使患者的呼吸功能不好的恢复,甚至停止呼吸。为了维持有效的呼吸心肺复苏后,应采取以下的措施:(1)吸氧,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及痰,可行超声雾化吸入湿痰液体。 (2)定期更换消毒吸痰导管,气管吸痰必须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并注意对环境和空气消毒,以防止呼吸道和肺部感染。 (3)呼吸功能监测。CPR可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不全,有的还需要机械通气支持。护士应密切观察呼吸频率,潮气量,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指标。

3.3预防脑缺氧和脑水肿:监测患者的水电解质、肾功能的动态变化,以便及时地为医师提供信息,作出相应的调整。

心肺复苏后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大小,对光反射消失状态,由于脑缺氧昏迷患者尽早利用脑复苏的措施,以避免延迟时间,提高脑组织不可逆的损伤风险。因此,脑复苏是心肺复苏成功或失败的关键。应该做以下护理:(1)降温,温度保持在33-34℃。低温降低颅内压和脑代谢,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减轻或预防脑水肿。冰帽在使用过程中,观察头部皮肤的变化,尤其要注意耳廓部分患者无紫绀,麻木,冻伤的发生。 (2)脱水。经过心肺复苏术和最常见的脑损伤脑水肿。在此基础上应用的温度,渗透性利尿剂与冷却处理,可以减轻脑水肿和颅内压,有助于脑功能的恢复。脱水治疗中注意防止过度脱水,以免造成血容量不足,难以维持稳定的血压。同时要密切监测患者的水电解质,肾功能,及时为医生提供信息,作出相应的调整。

3.4心理护理:在清醒的病人复苏后难免会产生紧张,恐惧,担心自己的安全有潜在危险的,所以一定要做好心理护理。护士应根据病人的心理状态,给予热情关心,帮助和指导,减轻心理负担,消除病人的关注,获得其密切合作,促进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倪海滨,刘 汉,张 铮.心肺脑复苏规则新进展[J].中国综合临床, 2006, 22(1): 94-96

[2]温娜,赵婧. 心肺复苏的护理进展 [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 (19): 2460 - 2462

[3]陆再英,钟南山. 内科学 [M]. 第6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30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篇6

作者单位:510120 广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心肺脑复苏研究所(杨正飞、李恒、赵、周天恩、储曰勇、余涛、黄子通);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急诊科(陈昌卫、李恒、谢果晋);福建省立医院急诊科(赵)

通信作者:黄子通,Email:.cn

【摘要】目的 探讨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胸外按压标准对非医学专业的心肺复苏操作者按压质量和疲劳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96名学员,按照自愿原则参与基础生命支持课程培训。学员按随机数字法分入2010指南组与2005指南组,分别教授相应指南推荐的按压标准。学员在模拟人上进行练习并考核合格后进入正式研究。两组学员分别进行8 min连续不间断的单纯胸外按压,对比两组间学员的基础状态、按压深度、按压频率、主客观疲劳程度变化情况。结果 2010指南组、2005指南组分别有42、39人纳入正式研究,两组间学员在性别构成比、年龄、身高、体质量、基础心率、收缩压、乳酸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利用重复测量方差对8 min胸外按压过程分析显示,2010指南组按压深度、按压频率均显著高于2005指南组(P

【关键词】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胸外按压质量;疲劳程度;模拟人

An investigation into fatigue of witness and quality of external chest compression in the resuscitation Manikin Yang Zhengfei, Chen Changwei, Li Heng, Zhao Shen, Xie Guojin, Zhou Tianen, Chu Yueyong, Yu Tao, Huang Zitong. Emergency Department, SUN-YAT-SEN Memorial Hospital, SUN-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120,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Huang Zitong, Email: .cn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fatigue of witness and quality of external chest compression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2010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Methods A total of 96 volunteer participants in basic life support training course were recruited from the College of Automation in th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ll volunteers were randomly (random number)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2010 guidelines group and 2005 guidelines group. The instructors explained the procedures of external chest compression as required as per different guidelines and then guided the trainees to practice CPR as they learned. Trainees, who completed entire training course and passed the examination, were eligible into the study. In the final investigation, trainees of two groups were asked to perform 8-min continuous external chest compression of CPR. The demographics of trainees such as age, gender, tallness, body weight, heart rate (HR),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 blood lactate and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 were recorded before and immediately after CPR.Results Of them, 42 and 39 subjects were finally enrolled into 2010 group and 2005 group, respectively.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asic status of trainees between two groups. After 8-min external chest compression, trainees in 2010 guidelines group brought about greater compression depth and rate than those in 2005 guidelines group (P

【Key words】2010 guideline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Quality of chest compression; Degree of fatigue; Manikin

据统计,我国每年发生院外心脏性猝死人数为54.4万人,发病率约为发达国家的2倍[1]。在院外环境下,尽早启动急诊医疗服务系统,是提高心搏骤停救治成功率、减少并发症与后遗症的关键。在核心的“生存链”当中,尽早实施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徒手心肺复苏而言,院外环境下具有区别于院内和实验条件下的特征。首先,大部分心搏骤停事件的目击者为非医学专业人士,大多未受过心肺复苏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其次,他们一旦实施心肺复苏,其质量大多不尽如人意,与指南推荐的标准相差甚远;其三,几乎大部分院外施救者,均不会采取口对口辅助人工呼吸。目前,国内AED尚未普及的前提下,除颤前能否通过高质量胸外按压获得优化的血流动力学效应直接关系到后期的心、脑复苏效果。

基于此,在2010年末美国心脏病协会、欧洲复苏协会分别更新了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其中对成人基础生命支持中胸外按压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突出的变化为胸外按压频率由“约100次/min”调整为“至少100次/min”,按压深度由“4~5 cm”调整为“至少5 cm”[2]。根据Luo等[3]的研究,要达到2005年指南要求的38~51 mm的按压深度必须提供34.9~50 kg的按压力量;依此推论,如果严格遵循新指南按压标准,则必须每次按压施加至少50 kg的按压力度。另一方面,对实施徒手CPR的施救者而言,操作者疲劳必定会直接影响按压质量,而目前尚未有研究说明,在遵循2010年指南的按压标准后,以非医学专业人士为施救者的CPR质量及操作者疲劳程度对按压效果的影响。因此,笔者设计该实验,拟探讨新指南指导下对操作者疲劳及其对按压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受试者征募与纳入标准

经过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团委下属红十字协会的召集,借助网上论坛、传单等方式联系非医学专业的96名本科第一、二年级学生参加研究。纳入课程培训的标准:(1)年龄18岁以上;(2)非医学专业;(3)身体健康;(4)以前未参加过心肺复苏培训(理论或者实践);(5)能顺利完成课程学习并通过理论以及技能考核。

1.2 授课老师与课程内容安排

授课老师团队由中山大学心肺脑复苏研究所中4名美国心脏协会基础生命支持课程导师组成。授课前统一制作非医学从业人员成人基础生命支持课程内容。总共分为两套课程,分别是基于2005年与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推荐的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标准流程设计和安排(以下分别简称为2005指南课程以及2010指南课程)。所有老师对授课内容集体备课并达到熟练掌握。两种课程授课、练习、考核的总时间约为4 h。每次课程时,控制导师与学员比例为1:4,模拟人与学员比例为1:3。

1.3 学员的课程前准备

自愿报名参加测试的同学先填写基本情况登记表和问卷调查。根据学员所提供信息,对之前参加过类似心肺复苏培训者,不纳入本次课程培训和最终研究。进入本次课程学习的学员签署自愿参加课程以及测试知情同意书,但不了解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案的具体内容。

1.4 教学环境与教学器材的准备

教学地点选在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的多媒体课室,依照美国心脏病协会基础生命支持课程设计要求摆设,并配备了包括电脑、投影仪、音响设备等教学器材。培训用模拟人为带电子显示器的半身复苏安妮模型(Resusci Anne SkillGuide,Laerdal Medical,Stavanger, Norway),考核测试用模拟人为带有电脑报告仪的全身复苏安妮模型(Resusci Anne SkillReporter,Laerdal Medical,Stavanger, Norway)。此外还有便携面罩、一次性过滤器、AED培训用模拟器等。

1.5 实验分组

通过征募自动化学院两大专业(自动控制与电气工程)总计96名学生参加课程培训。首先按专业将学员分为两大组,每组48人,之后抽签分别进入2005指南组与2010指南组,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交流从而影响知识掌握(不同专业学生宿舍分布地区不同,聚集交流可能性不大)。

1.6 实验流程

为了充分保证课程的质量,课程开始前将2组学员再细分为4个小组,每组12名学员,确保导师与学员比例为1:4,模拟人与学员比例为1:3。笔者利用连续8个周末时间对所有学员进行了课程培训。每个小组在培训结束并充分休息24 h后,召回并进入实验阶段。参加2005指南组的学员在全部课程以及实验结束后,重新进行了一次2010指南组的课程更新学习,确保所有学员都掌握了最新复苏指南的技能。

1.7 受试者基本特征

采集受试者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身体质量指数、基础血压(收缩压与舒张压),基础心率以及末梢血乳酸。通过乳酸快速分析仪(YSI 23 L; Yellow Springs Instruments; YellowSprings, OH)采集受试者左手无名指0.1 mL末梢血液检测末梢循环乳酸情况。

1.8 胸外按压质量的评估

利用复苏安妮模拟人的电脑分析系统,采集胸外按压质量的指标包括按压频率、按压深度、按压中断、胸廓不完全放松次数和按压-放松周期。

1.9 受试者客观疲劳程度评估

测试结束后,立即由专人记录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同时采集左侧无名指指尖末梢血液以检测乳酸浓度。

1.10 受试者主观疲劳程度评估

利用瑞典专家BORG发明的自认劳累分级表(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进行自我评分(表1)。评分标准从6分开始,20分结束[4]。测试过程中研究者每分钟结束前5 s询问受试者根据RPE进行自我评分并记录。

1.11 统计学方法

连续变量以均数±标准差(x±s)或者中位数与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检验。采用成组t检验和Wilcox符号秩和检验比较两组基础状态以及操作前后的数据差异。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按压深度、按压频率、疲劳指数的差异。所有统计分析应用SPSS 14.0统计软件处理(SPSS Inc., Chicago, IL)。以P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原有参加课程96人。课程结束后,2005指南组共有43名学员通过课程考核,有2名学员因身体不适不能参加测试,测试过程中2名学员不能坚持完成8 min测试,实际符合入组人数为39人;2010指南组共有45名学员通过课程考核,有2名学员因身体不适未能参加测试,测试过程中1名学员不能坚持完成8 min测试,实际符合入组人数为42人。

2.2 受试者基本情况

两组学员在年龄、身高、体质量、性别构成比、基础心率、血压、基础乳酸值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2)。

2.3 两组间胸外按压深度的比较

结果显示,2010指南组按压深度要显著高于2005指南组(P=0.006),两组的按压深度随时间均呈下降趋势(图1)。2010指南组在各时间点的按压深度均高于2005指南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在进一步对两组前2 min的按压深度比较后发现,第2 分钟按压深度均浅于第1分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5 两组间客观疲劳程度的比较

两组学员在操作后心率、收缩压和血乳酸水平均较操作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2010指南组的心率、血乳酸升高程度要明显高于2005指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舒张压在操作前后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3)。

2.6 两组间主观疲劳程度的比较

结果显示,在第1分钟结束时2010指南组受试者的疲劳指数为(11.35±1.29),2005指南组为(10.54±1.74),两组受试者在第1分钟后基本处于比较轻松的状态。从第2分钟开始,两组疲劳指数呈上升趋势,且2010指南组疲劳程度高于2005指南组,两组在不同时间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时间主效应F=426.78,P=0.000;处理主效应F=20.52,P=0.000)(图3)。

3 讨论

通过小样本模拟人研究发现,非医学人士按照2010心肺复苏指南实施单纯连续胸外按压时,胸外按压的深度较2005年指南高,但同时也加重了操作者疲劳;其次,在按压的第1 分钟,虽然操作者未出现主观疲劳,但按压深度已经低于指南推荐的标准。

旁观者心肺复苏技术培训是目前提高心搏骤停现场的心肺复苏质量,保证重要脏器血供、提高复苏后生存率的重要手段。为便于非医学从业人员学习和掌握这门急救技能,2010年指南简化了心肺复苏的流程,提出了“Hands-only CPR”即“单纯连续胸外按压”的观点。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推广经验来看,单纯连续胸外按压与传统结合辅助通气的CPR在复苏效果上相差无异[5-6]。从病理生理学机制分析,前者在建立、稳定室颤时的血流动力学方面反而更有优势。因此,鼓励目击者进行徒手连续胸外按压,也是在为目击者因为不愿意实施人工呼吸而放弃施救的这部分患者争取生存的机会。

心肺复苏培训质量体现学员对心肺复苏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即时掌握程度及中长期掌握效果两个方面。本研究重点主要针对培训的即时掌握程度。心肺复苏技术虽然是一项实践技能操作,但前期理论知识的讲授学习与考核必不可少。有研究表明,培训结束后的简单问答试题考评分数与其后的实践操作技能的等级密切相关[7-10]。因此在本研究中,所有受试者必须完成理论考核和导师主持的技能考核后才进入实验阶段。考核时,利用模拟人量化测试参数,分析受试者实施单纯连续胸外按压的质量。

本研究发现,2010指南组受试者的按压深度虽然未能达到指南推荐的标准,但对比2005指南组已有明显的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然而,更符合标准的按压深度必然需要消耗操作者更多的体力,对操作前后受试者收缩压、心率以及乳酸水平检测后发现,2010指南组受试者上述指标均高于2005指南组。同时,2010指南组受试者主观疲劳程度也显著高于2005指南组。实际上,由于操作者疲劳导致按压质量降低的事实已经毋庸置疑[3,11]。疲劳虽然无可避免,但却可以通过科学训练及选择合适时机进行操作者轮换来延缓其出现。与笔者的研究结果一致,Steen等[12]发现受试者在连续按压1 min后胸外按压的质量因为疲劳的出现而下降。类似的研究发现除了按压质量在1 min后急剧下降外,有约18%的受试者不能坚持完成连续3 min的按压。Sugerman在两家医院实行前瞻性的临床研究中发现,由于操作者的疲劳,胸外按压的深度在实施1.5~2 min期间下降最明显[13]。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篇7

关键词:正压通气面罩给氧;剖宫产手术;新生儿窒息

中图分类号:R272.1 文献标识码:A

正压通气面罩给氧是一种新型的复苏方法,它代替了过去的拍打足底、"口对口"人工呼吸、脐静脉给药等以刺激呼吸为主的传统复苏方法。

正压通气面罩给氧是一种连接氧气装置的简易呼吸器。简易呼吸器是一种最常用的器械,在新生儿窒息抢救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新生儿窒息的急救强调及时、方法正确、措施得力[1-3]。剖宫产新生儿窒息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术前一般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羊水过少、产程延长、胎儿宫内窘迫、前置胎盘等情况,它的抢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手术室的条件,麻醉医生的水平、经验以及手术者、助产士、巡回护士的密切配合。手术室护士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熟练的操作技能,需提前做好复苏前抢救准备工作,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及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40例患儿中,男患儿18例,女患儿22例,抢救0~3分为重度室息的12例,抢救4~7分为轻度窒息的28例,采用正压通气面罩给氧抢救新生儿窒息,正压通气面罩给氧在抢救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经抢救40例窒息儿5min Apgar评分可达8~9分,抢救效果显著,安全地送回病房。

对照组40例患儿中,男患儿14例,女患儿26例,抢救0~3分为重度室息的19例,抢救4~7分为轻度窒息的21例,采用传统方法抢救新生儿窒息,通过吸痰、拍打足底、"口对口"人工呼吸,脐静脉给药等以刺激呼吸为主的传统复苏方法,经抢救40例窒息儿5min Apgar评分中有30例达7~8分,有8例经抢救10min Apgar评分达5~6分,抢救时间明显延长,还有2例经抢救30min~1h后,呼吸心跳停止,经抢救无效宣布死亡。

新生儿窒息的标准:胎儿在手术室剖宫娩出后1min、5min分别进行Apgar评分,并以5min评分结果作为判别标准。0~3分的为重度室息,4~7分的为轻度窒息,大于或等于8分的为正常。

1.2用物准备 气囊面罩复苏器一套带连接管、中心氧气装置一套、低负压吸引装置一套、吸痰管、婴儿复苏车一个带电辐热的,1%碘伏消毒杯内有碘伏(断脐用)。

1.3复苏前的操作准备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能否正确及时地抢救新生儿的生命和保证其终生健康,这就要求手术室护士必须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的抢救流程,与肋产士、麻醉医生共同配合,以确保新生儿生命的延长。

手术室护士在术前必须做好各种急救用物的准备工作。氧气装置是否处于备用状态,低负压吸引器连接好吸痰管,气囊面罩复苏器是否完好无损?打开婴儿复苏车的电辐热开关,让复苏台升温。

1.4复苏操作步骤 若剖宫产手术中从宫腔剖出的胎儿评分较差,肌张力差,面色苍白,口唇紫绀而出现新生儿窒息的情况,需及时抢救,抢救的操作步骤如下:

1.4.1助产士接过患儿,将患儿仰卧,颈部轻度仰伸(肩胛部垫高3cm可达到目的),巡回护士立于患儿头侧,便于抢救,用吸痰管吸净口鼻腔粘液。助产士立于患儿一侧,托起下颌使其朝上,保持呼吸道通畅。

1.4.2打开氧气装置的流量表开关,连接好正压通气面罩给氧的连接管,将氧流量调至10L/min,将面罩扣住口鼻,并用拇指和食指紧紧按住,其它的手指则紧按住下颌。左手持面罩,右手握气囊,将面罩置患儿面上形成密闭,捏气囊40~60次/min,查看患儿胸廓是否随进气而扩张,听诊呼吸音;每次送气时间为1s,呼吸比为1:1.5~2。潮气量一般400~600ml见胸廓抬起即可。复苏中注意观察患儿胸廓是否随着压缩球体而起伏,患儿嘴唇与面部颜色的变化,若患儿口唇颜色由紫绀转红润,面部由苍白转红润,胸廓起伏正常,患儿有哭声出来,表示复苏有效,抢救很成功。然后助产士处理脐带并包扎。

1.5注意事项

1.5.1挤压气囊时,压力适中,约挤压气囊的1/3~2/3为宜,节律均匀,勿时快时慢。以免损伤肺组织,或造成呼吸中枢紊乱,影响呼吸功能恢复。发现患儿有自主呼吸时,应与自主呼吸同步。

1.5.2面罩大小要合适,选用新生儿专用的简易呼吸器的面罩。

1.5.3注意保持气道通畅,及时清理分泌物。吸痰动作要轻柔,选择粗细适宜的吸痰管,边吸边抽,旋转着往外吸。抢救新生儿窒息最关键步骤是清理呼吸道。在没有彻底地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前绝不允许实施任何的措施,来促使新生儿呼吸,否则可导致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等一系列的并发症。

1.5.4新生儿窒息复苏后应注意继续保嗳,密切观察新生儿的各种病情变化,间断吸气至到口唇颜色转红润青紫彻底消失,呼吸平稳为止。

2结果

采用正压通气面罩给氧抢救40例剖宫产窒息新生儿,均达到较好的效果,安全地返回病房。气囊面罩加压通气给氧可使肺泡扩张,血管开放,血流量增加,血氧饱合度增加,能有效改善缺氧而导致一系列的脑细胞损害,还可改善新生儿的预后。经随访本组新生儿窒息的患儿从出生后1~6个月,均无发育和智力异常者。

采用传统方法抢救新生儿窒息的患者需在儿科住院观察1~2w,看是否有吸入性肺炎、肺部感染的发生?给患儿带来危险,严重影响患儿的预后及发育,有的患者还需护脑3个月,以避免因缺氧时间过长而带来的危害。经随访本组新生儿窒息的患儿从出生后1~6个月,其中有4例发育差、智力也较弱,预后不是很好。

3讨论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出生时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当胎儿宫内窘迫、羊水过少、胎动减少、过期妊娠、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情况而行剖宫产时,又增加了新生儿的窒息率。因此手术室护士手术前必须做好各种急救用物的准备工作,术中密切配合麻醉医生、助产士进行新生儿窒息的抢救工作,对减少新生儿的并发症、围生儿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4-6]。

新生儿窒息的急救强调及时、方法正确、措施得力,争取早期复苏。气囊面罩加压通气给氧可使肺泡扩张,血管开放,血流量增加,血氧饱合度增加。气囊面罩加压通气给氧操作简便,易学,快捷,为新生儿窒息抢救赢得了很宝贵的时间。

气囊面罩加压通气给氧是新法复苏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建立新生儿呼吸的首选方法,大多数窒息儿经此复苏即可好转而无须其它处理,因此在手术室应用正压通气面罩给氧抢救剖宫产新生儿窒息其成功率较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温兰,莫凡.剖宫产新生儿窒息的抢救与护理[J].233网校论文中心,2011,04,05(9):43.

[2]陈翠华,张军,王英.气囊面罩复苏器在抢救新生儿窒息中的作用[J].护理杂志,1995(1).

[3]鲍瑞军.手术室内新生儿窒息复苏60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5):3699.

[4]邹满英,王朝晖.剖宫产术新生儿窒息的复苏[J].临床研究,2012,10(34):594-595.

[5]王宗云.新生儿窒息的复苏配合与护理干预[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5(5):635-636.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篇8

【关键词】 胸外心脏按压; 反馈系统; 环节质量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chest external cardiac compression by nursing students through the feedback system and to provide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teaching and training.Method:80 nursing student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assigned to take part in the CPR theory and operation training.According to the ‘Heart and Lung Recovery Guide of 2010’,the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of the link quality were taught.Practical training was conducted by using advanced CPR simulation.The effect of chest external cardiac compression was assessed.Result:65.00% of the nursing students’ pressing rates were equal to or more than 100 times per minute and 21.84% of the nursing students’ compression depths were more than 5 cm.The accuracy rate of positioning was 91.51%,the fully rebound rate of the chest wall was 96.60%, the proportion of standard press was 30.88%.Conclusion:Paying attention to the training of the link qualit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chest external cardiac compression by nursing students.

【Key words】 Chest external cardiac compression; Feedback system; Link quality

胸外心脏按压是心肺复苏术(CPR)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心肺复苏,不但可以维持无心搏患者心脏及大脑的血供与氧供,而且还能够延长心室颤动的时间,为成功除颤创造条件。因此,CPR不但是临床各科室医务人员的必修内容,也是教学实践中的重点实训考核项目之一。2010年美国心脏病协会颁布的《201O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心肺复苏(CPR)及心血管急救(ECC)指南》(简称《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着重强调了实施高质量的心肺复苏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对专业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的要求是完成高质量CPR,应该从技术环节、方法上更注重确保CPR的高质量[1]。本实训利用高级心肺复苏模拟人、计算机技能报告系统,对护生CPR中的胸外心脏按压环节质量进行考评,为规范实训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护生80人,其中男9人,平均年龄(20.50±0.50)岁,平均身高(174.00±1.00)cm,平均体重(63.50±1.50)kg;女71人,平均年龄(21.67±1.48)岁,平均身高(160.46±2.82)cm,平均体重(51.58±2.83)kg。

1.2 方法 被选取的护生接受为期12学时的《2010心肺复苏指南》科目实训。第1天4学时的多媒体理论讲解并观看视频,包括讲解CPR的起源、发展简史以及发生机制的心泵学说、胸泵学说、左室被动管道学说等,在观看视频时会将CPR中需要注意的重点、要点向护生强调;第2~4天每天2学时的操作实训练习,在操作练习中会重点查看护生对胸外心脏按压的重点、要点的掌握程度;第5天应用高级心肺复苏模拟人进行2学时的徒手心肺复苏考核。在考核中每位护生均应按照《2010心肺复苏指南》行胸外心脏按压2 min[2]。计算机技能报告系统会自动采集胸外心脏按压相关质量指标。

1.3 观察指标 在考核中观察、记录每位护生的胸外心脏按压质量指标,包括符合标准的按压频率、没有错误的次数(按压频率≥100次/min、按压深度≥5 cm、完全释放)、足够深度的次数、不正确手部位置次数、按压胸壁完全回弹(完全释放)等。

2 结果

2.1 符合标准按压频率及按压深度情况 80名护生胸外心脏按压

2.2 按压定位情况 80名护生中42名按压部位正确,占52.50%;10名完全错误,占12.50%;其余28名按压部位不准确,占35.00%。不正确手部位置有l648次,占8.49%(1648/19 408),其中以位置偏左、偏低为主,定位准确率为91.51%,见表l。

2.3 完全释放及按压没有错误情况 80名护生中按压时完全释放57人,占71.25%;不完全释放23人,占28.75%;按压时不完全释放的次数为659次,占3.40%(659/19 408),即胸壁完全回弹占96.60%。按压没有错误5991次,占30.88%(5991/19 408)。

3 讨论

3.1 反馈系统在胸外心脏按压质量评价中的重要性 心脏骤停是临床常见的紧急、危险情况,有研究显示,目前心脏骤停的存活率仍然较低,旁观者心肺复苏的执行率普遍偏低[3-7]。护士在观察病情时,如果一旦发现病人发生心脏骤停,往往需要在第一时间内独立应对,进行抢救。传统的学习方式多采用理论讲解、视频及普通模型操作实训的方式。在讲解过程中胸外心脏按压的重点、要点都强调到了,但是护生在操作中各项指标的有效率如何,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严重影响了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比如张广等[8]利用胸外按压反馈监测系统对北京三甲医院500名急诊一线工作人员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95%的胸外按压质量不符合《2005心肺复苏指南》的标准。

持续质量改进是现代医院医疗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而有效的质控信息反馈是保证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和全面质量提高的关键。本研究利用反馈监测系统明显提高了胸外心脏按压的质量。在反馈监测系统中,应用高级心肺复苏模拟人对护生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并用计算机技能报告系统对胸外心脏按压中符合标准的按压频率、足够深度的次数(按压深度)、正确手部位置次数(按压定位)、完全释放的次数(按压胸壁完全回弹)、胸外心脏按压没有错误情况进行监测,能够不断反馈纠正错误。通过重点强调环节质量,可以明显提高护生胸外心脏按压的质量,考核结果显示,按压频率≥100次/min人数占65.00%,按压定位的准确率91.51%,胸壁完全回弹96.60%,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2 反馈系统在胸外心脏按压质量评价中的效果分析

3.2.1 按压部位的准确性 有研究发现,以前指南中关于胸外按压的位置,强调的是胸骨柄中下1/3处(剑突上2 cm处)[9]。这种定位方式延长了定位消耗时间,但不能提高定位的准确率。本研究中,采用的是两连线中点定位法,80名操作者,定位准确率达到100%的只有42人(占52.50%),手部位置放置错误的主要表现是放置位置偏低和偏左。据文献[4]报道,目前,有些人误解了两连线中点的定位法,常以左手手掌根中部的凹陷点盖住右手示指后放下,指向远侧的是中指。这种手法跟正确定位部位存在一横指的差距,这就造成了按压部位偏低。而按压部位偏左可以通过将左手掌跟线稍靠近胸骨右缘,双手重叠后双肩移至胸骨正中的上方,掌跟重心会稍向胸骨左侧回到胸骨中线;使用切迹上两横指定位时勿将左手大鱼际重叠于右手食指上,这样可以增加定位的准确性。即从解剖学位置来说,恰好是在平第3~5肋软骨的胸骨体上[10]。

3.2.2 按压频率、深度 在胸外心脏按压操作的培训中,按压深度不够是本研究人群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是在培训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研究结果表明,按压频率会影响按压整体质量,按压速度过快,会导致过早疲劳,而疲劳容易导致按压深度不够、按压定位准确率降低、按压频率减慢及胸壁回弹不够[11-12]。这就需要操作者在按压过程中把握好其他的指标与按压深度之间的平衡。在操作过程中,需正确的操作方法,比如操作持双臂伸直且与胸壁垂直,使用上半身及腰部力量尽力垂直下压,集中按压力量,加大按压深度[13]。使用可视化按压深度动态监测系统,也有助于操作者对按压力度与深度的把握[14]。在反馈系统的应用过程中,当连续按压的深度不足时,要给予及时提醒,并在按压姿势、用力技巧等方面给予指导,如使用掌跟定位、双臂伸直、双肩在患者胸骨正上方、使用髋关节作为支点等。同时依据计算机的反馈系统指导护生保持均匀的按压速度,提高胸外心脏按压质量。

按压频率一直是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最受关注的指标之一,经过多年循证与实践研究,较低按压频率和较长按压中断明显降低了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概率[15]。胸部按压中断可影响复苏效果,本研究中按压频率至少100次/min、按压深度至少5 cm、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80名护生中没有错误的5991次,占30.88%(5991/19 408)。操作者按压频率过快,可能会导致按压深度不足,降低了心肺复苏的有效性。在进行按压训练前,通过感受节拍器频率来加强操作者对频率的把握度,将频率控制在一个适当范围有利于保证足够按压深度[16]。

3.2.3 按压胸壁完全回弹 本研究显示,80名护生中按压后胸壁完全回弹57人,占71.25%;不完全释放23人,占28.75%;按压时不完全释放659次,占3.40%(659/19 408),即胸壁完全回弹占96.60%。胸壁回弹不充分会导致胸腔内压力增高,血流急剧减少,从而降低冠状动脉的灌注、心脏指数、心肌血流及大脑的供血[17]。胸外心脏按压质量会随着时间发展、操作者疲劳产生而逐渐下降[18]。大多数报道认为,疲劳时间在2 min左右[19-20]。有关资料指出,2 min后操作者的疲劳程度会导致按压质量降低,要保证高品质的胸外心脏按压,需要多人参与,最多2 min必须换人[21]。

4 小结

使用反馈装置可以提高CPR的培训质量[22]。近几年,国外一些科研机构和医疗仪器公司已经开展了心肺复苏监测反馈方面的研究,并进行了相关产品的研发,如心肺复苏手套(CPRGlove)、心肺复苏反馈工具(Q.CPR)、心肺复苏计(CPRMeter)、自动体外除颤仪(AED Plus)[23]。希望能将这些产品广泛应用于教学,实现对按压深度、按压频率、按压胸壁回弹的实时监测反馈,形成一个循环的质量持续改进过程,提高护生的CPR技能质量,从而达到有效挽救生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Callaway C W,Schmicker R,Kampmeyer M,et al.Receiving hospita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survival after out of hospital cardiac arrest[J].Resuscitation,2010,81(5):524-529.

[2] Neumar R M,Otto C W,Link M S,et al.Part 8:adult advanced cardiovascular life support: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eulation,2010,122(18 Suppl3):S729-S767.

[3] Nichol G,Thomas E,Callaway C W,et al.Regional variation in out-of 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cidence and outcome[J].JAMA,2008,300(12):1423-1431.

[4] Callaway C W,Schmicker R,Kampmeyer M,et al.Receiving hospita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survival after out-hospital cardiac arrest[J].Resuscitation,2010,81(5):524-529.

[5] SOS-KANTO Study Group.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by bystanders with chest compression only(SOS-KANTO):an observational study[J].Lancet,2007,369(9585):920-926.

[6] Abella B S,Aufderheide T P,Eigel B,et al.Reducing barriers for implementation of bystander-initiate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a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for healthcare providers,policymakers,and community leaders regard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Circulation,2008,117(5):704-709.

[7] Wik L,Kramer-Johansen J,Myklebust H,et al.Quality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during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J].JAMA,2005,293(3):305-310.

[8]张广,吴太虎,郑捷文.无线胸外按压反馈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微型机与应用,2010,29(10):56-59.

[9] Handley A J.Teaching hand placement for chest compression-a simpler technique[J].Resuscitation,2002,53(1):29-36.

[10]雨薇.胸外心脏按压如何正确定位[J].科学24小时,2009,30(10):45.

[11] Sjorshol C A,Sunde K,Myklebust H,et al.Decay in chest compression quality due to fatigue is rare during prolonged advanced life support in a manikin model[J].Scand J Trauma Resusc Emerg Med,201l,19(1):46.

[12] Yannopoulos D,McKnite S,Aufderheide T P,et al.Effects of incomplete chest wall decompression dur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on coronary and 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s in a porcine model of cardiac arrest[J].Resusci,2005,64(3):363-372.

[13] Rajab T K,Pozner C N,Conrad C,et al.Technique for chest compressions inCPR[J].World J Emerg Surg,2011,6(1):41-45.

[14] Peberdy M A,Silver A,Ornato J P.Effect of caregiver gender,age,and feedback prompts on chest compression rate and depth[J].Resuscitation,2009,80(10):1169-1174.

[15] Abella B S,Sandbo N,Vassilatos P,et al.Chest compression rates dur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re suboptimal:a prospective study during 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J].Circulation,2005,111(4):428-434.

[16] Nolan J P,Soar J,Zideman D A,et al.European Resuscitation Council guidelines for resuscitation 2010 section 1. executive summary[J].Resuscitation,2010,81(10):1219-1276.

[17] Sugerman N T,Edelson D P,Leary M,et al.Rescuer fatigue during actual in-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with audiovisual feedback:a prospective muhieenter study[J].Resusci,2009,80(9):981-984.

[18] Heidenreich J W,Berg R A,Higdon T A,et al.Rescuer fatigue:standard versus continuous chest-compressi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Acad Emerg Med,2006,13(10):1020-1026.

[19] Ochoa F J,Ramalle-Gomara E,Lisa V,et al.The effect of rescuer fatigue on the quality of chest compressions[J].Resuscitation,1998,37(3):149-152.

[20] Ashton A,McCluskey A,Gwinnutt C L,et al.Effect of rescuer fatigue on performance of continuous external chest compressions over 3 min[J].Resuscitation,2002,55(2):151-155.

[21] Travers A H,Rea T D,Bobrow B J,et al.Part 4:CPR overview 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2010,122(18 Suppl 3):S676-S684.

[22]魏薇,聂虎.自动体外除颤器信息反馈功能对胸外按压质量的影响[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0,5(2):130-131.

[23] Q-CPR Feedback and Measurement Tool.[2010-05-04].http:///cn zh/products/resuscitation/preducts/MRx/qcpr.wpd/.

上一篇:汽车驾驶技巧与应用范文 下一篇:优秀作文国庆节范文